在推进现代化和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保障民生,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矛盾,构建和谐社会,是重要的政治保证。请阅读材料回答,请回答下列问题。(6分)
【古代经验教训】
材料一:(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 ----《隋书》
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暴涨,漂六百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皆废。遭水之家,赠帛有差。”
----《旧唐书》
(1)根据材料一,说明灾难发生后隋炀帝和唐太宗对待百姓的态度。(1分)概括唐太宗应对灾情的举措。(请列举两个举措,不得照抄原文)(2分)
【近代民生探索】
材料二:实行“平均地权”,办法是核定地价,照价纳税,掌价归公,不使少数人垄断国家财富。
(2)在近代化探索过程中,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的伟大思想,材料二反映了三民主义中哪一主义的具体主张,来构建社会和谐?(1分)
【当今和谐构建】
材料三:总的来看,我国当今还面临着种种矛盾……经济的滞后,导致很多百姓迫切关心的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工作、养老、医疗、交通……只要经济发展了,其他的矛盾也会迎刃而解的。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
(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认为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道路是什么?(1分)
材料四:中国一贯在政治上主张王道,反对霸权,主张和平,主张双赢,主张和谐,和谐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一种无比的自信,无比强大的力量,也是中国五千年长期积累起来的民族精神。正因为和谐的民族精神,我国得以振兴和不断强大。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现代国际关系中广泛接受的处理国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是什么?(1分)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请你把下面这张“辽、西夏、北宋和金的建立简表”补充完整。(凡是空着的就给填上)
政权 |
民族 |
建国时间 |
建立者 |
都城 |
北宋 |
汉族 |
960年 |
赵匡胤 |
|
辽 |
916年 |
上京 |
||
党项 |
1038年 |
元昊 |
兴庆 |
|
金 |
女真 |
阿骨打 |
会宁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代 |
南方 |
北方 |
人口(户)及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
人口(户)及占全国户口数的比例 |
|
西汉 |
2470685户 19.8℅ |
9985785户 80.2℅ |
唐朝 |
3920415 户 43.2℅ |
5148529 户 56.8℅ |
北宋 |
11224760 户 62.9℅ |
6624296 户 37.1℅ |
——摘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二“朝廷在古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请回答:(1)从两则材料中可以分析出我国古代经济出现什么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最终出现于何时?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想想看,下面的每幅对联各赞颂了一位历史人物,请你把他们的名字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传法为重,舍身为轻;六渡出海,终抵东瀛。()
(2)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3)报国精忠,三字狱冤千古白;仰天长啸,一曲词唱满江红。()
(4)政启开元,治宏贞观;芳流剑阁,光被利州。()
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赏宝此三镜,以防己过。”
——唐太宗
材料二:“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唐太宗
请问:(1)材料一中唐太宗的“以史为鉴”和“以人为镜”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2)请你运用所学知识,举出历史上 “水能覆舟”的一个例子。
(3)他为避免“覆舟”实行了什么政策?(举出两项即可)
(4)唐太宗是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史称他的统治为 :﹙﹚
如图,图说历史:
(1)请在下面隋朝大运河示意图上的方框内填上运河的三个端点(中心点和南北端点)及四段河段名称。(温馨提示:请直接在图上填出)
(2)假如你是一个历史学家,请你评价一下大运河开凿的历史作用。
(3)中国今日又修复大运河,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