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甲】【乙】两个文段,完成文后题目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送东阳马生序>)
【已】 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③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④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⑤。
(<西京杂记>)
【注释】①匡衡:西汉经学家,以说<诗)著称。曾位至丞相。 ②逮:到,及。 ③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④与:帮助。 ⑤大学:很大的学问。解释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的意思。
(1)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 (2)录毕,走送之( )
(3)同舍生皆被绮绣( ) (4)腰白玉之环(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甲】【乙】两文主人公的成才之路有哪些相同之处?
你从中悟出怎样的道理?
阅读下文
许允之妻
许允为吏部郎①,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②收③之。其妇④出诫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⑤。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⑥?若不称职,臣受其罪。” 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初,允被收,举家号哭。妇自若,云:“勿忧,寻还。”作粟粥待。顷之,允至。(选自《世说新语·贤媛》,有删节)【注释】①郎:职官名称。吏部的下属官员。 ②虎贲(bēn):武士。 ③收:逮捕,拘押。④妇:指许允的妻子。⑤语出《论语•子路》。⑥不:同“否”。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语:明主可以理夺()
(2)下列“寻”与“勿忧,寻还”中的“寻”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乃入吴寻二陆 |
B.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
C.未果,寻病终 |
D.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注意加线词语的含义。
举尔所知 许允最终获释的主要原因是(用自己的话回答)
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许允接受魏明帝质问时巧妙应答,显示出他的才情。 |
B.许允是听从他妻子的劝诫后在举贤能时任人唯贤的。 |
C.从许允之妻的言行中看出她机智聪明与不凡的气度。 |
D.许允的妻子是一个擅长“作粟粥”并料事如神的人。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岳阳楼记(节选)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选文作者是朝(代)的(人名)。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盛况,交代作《岳阳楼记》的缘由。 |
B.第②段由远眺洞庭湖景色引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一问题。 |
C.第③段写“满目萧然”之景,表现迁客骚人“感极而悲”的心情。 |
D.选文突出滕子京的政绩,并写出了迁客骚人两种不同的览物之情。 |
阅读《晏子使楚》一文,要求完成下面题目。(12分,每小题3分)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解释加线词语。
⑴齐之习辞者也 习 ( )
⑵其实味不同其实( )
⑶圣人非所与熙也熙 ( )翻译下面句子。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请就文章的情节和齐楚外交辞令的交锋,选出说法错误的一项()
A.楚国通过预设抓住齐人偷盗的情境,晏子到来后,故意带到楚王面前,以此影射齐人善盗。 |
B.晏子以橘树生长地不同而味不同来设喻,通过环境对人的影响,实讽楚之民风使人善盗。 |
C.晏子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也验证了“晏婴,齐之习辞者也”的评价。 |
D.“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这是楚王以自我解嘲摆脱尴尬的话语,说明楚王也有很高明的语言技巧。 |
本文人物形象刻画鲜明,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概括楚王和晏子的性格特征。
楚王:
晏子:
阅读下段文言文,完成题。
赵且①伐②燕。苏代③为燕谓惠王④曰:“今者臣来过易水⑤, 蚌方出曝⑥而鹬⑦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⑧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⑨,以弊⑩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且:副词,将要。②伐:讨伐,攻打。③苏代:战国时期的辩士。④惠王:赵惠文王。⑤易水:河流名。在河北省西部。⑥曝(pù):晒太阳。⑦鹬(yù):水鸟名,常在水边或田野捕吃小鱼、小虫和虾类。⑧禽:同“擒”,捕捉,抓住。⑨相支:相持,对峙的意思。⑩弊:同“蔽”,蒙蔽。解释下列加线的字。
(1)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2)蚌合而拑其喙
(3)今日不雨(4)乃止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翻译下列句子。
(1)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_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_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这则故事后来演化为成语: _, _。文中苏代借用故事劝说
赵惠文王有什么好处?
_
_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狼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止增笑耳。根据课文内容,将横线处的句子补充完整。
给文中加线词语注音。
苫()尻()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屠自后断其股 _______________犬坐于前 __________________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从文中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屠户起初对狼抱有幻想?他最终放弃了幻想,智慧勇敢地杀死了狼,你从中得到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