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0月10日,著名爱国民主人士梁漱溟到上海去见周恩来,促其回南京继续和谈。次日梁返回南京,下车见报载“国军已攻下张家口”,不禁惊叹地对记者说:“一觉醒来,和平已经死了!”“和平死了”是因为
A.国民党发动战争,撕毁政协协议 | B.当时国人和平建国的要求脱离实际 |
C.抗战胜利后,中共反对国民党的和谈请求 | D.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 |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1500年至1763年的这些岁月是全球开始统一的时期,是从1500年以前时代的地区孤立主义到19世纪欧洲的世界霸权的过渡时期。”不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A.新航路的开辟 | B.欧洲国家的对外扩张 |
C.工业革命密切了国际交流 | D.英国确立了殖民霸权 |
“在1763—1871年的一个世纪中,英国不仅在西方而且在整个世界的善事与恶行中,都扮演了主角。”英国在整个世界中的“善事”主要指
A.将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 B.将工业文明的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 |
C.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兴起 | D.为世界各地提供了廉价的商品 |
第二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大的区别在于
A.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 | B.自然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 |
C.工艺技术的需要 | D.电力的广泛应用 |
“我们发现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充满了流线型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个世界受到了来自传声筒的喧声干扰……”据此判断,“这个世界”出现于
A.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 B.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
C.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 | D.世界市场形成时期 |
英国东印度公司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措施就是,将印度的棉织品介绍给欧洲。1619年—1625年,运往欧洲的棉布为22.15万匹。到17世纪末,这项贸易直线上升。棉织品不仅比毛纺织品轻,而且便宜……,这是一种销售范围很广、需求量很大的商品,它足以带动一场工业革命。这一材料主要说明
A.殖民掠夺引发工业革命 | B.资本流动带动工业革命 |
C.市场需求刺激技术革命 | D.经济发展要求工业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