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各种清洗剂,选择适当的用品可以得到更好的清洗效果。
名称 |
洗涤灵 |
洁厕灵 |
炉具清洁剂 |
污渍爆炸盐 |
漂白粉 |
产品样式 |
![]() |
![]() |
![]() |
![]() |
![]() |
有效成分 或功能 |
清洗油污 |
盐酸 |
氢氧化钠 |
过碳酸钠 |
消毒 |
(1)我们使用洗涤灵清洗餐具上的油污,这是因为它具有 的功能。
(2)以下物质可以使用洁厕灵清洗的是 填字母序号)。
a.铁锈 b.油渍 c.水垢(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3)取上述一定量的炉具清洁剂,滴加几滴酚酞溶液,溶液变 色,若将洁厕灵与炉具清洁剂混合,可以发生右图所示的化学反应。图中a微粒的化学式为 。
(4)“污渍爆炸盐”溶于水后会生成Na2CO3和H2O2。将爆炸盐溶于水后,再加入足量的洁厕灵,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5)化学小组发现一袋包装破损的漂白粉,同学们对漂白粉其漂白作用是否失效产生了疑问。(当有效成分完全消失时,则漂白粉就完全失效;部分消失时,则为部分失效)。
I.查阅资料:
①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Ca(ClO)2、CaCl2和Ca(OH)2,其有效成分是Ca(ClO)2。
②Ca(ClO)2可溶于水,漂白原理是:它在空气中发生反应: Ca(ClO)2+H2O+CO2=CaCO3↓+2HClO,
③HClO不稳定,易分解生成HCl和一种常见的单质气体。
④ CaCl2的水溶液呈中性,HClO的水溶液呈酸性。
⑤ HClO能可使有色物质(如:品红溶液)褪色。
II.交流讨论:
该小组同学经过分析得出:HClO分解时除生成HCl外,生成的另一种常见气体是 。
III.实验探究: 下表是探究某漂白粉是否完全失效的实验,请根据表中结论,进行填空。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把少量漂白粉样品加入水中,通入足量的CO2气体, 。 |
。 |
漂白粉的漂白作用已完全失效。 |
IV.继续探究:同学们对某完全失效后的漂白粉的成分很感兴趣,并作进一步探究。在老师的帮助下,同学们对该失效后的漂白粉成分进行猜想:
猜想一:CaCl2和CaCO3; 猜想二: ;
小明同学认为猜想中的成分CaCO3,除漂白粉的有效成分在空气中发生反应生成外,还有其它来源,请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
小聪同学进行实验证明失效后的漂白粉的成分符合猜想一,而与猜想二不符。小聪同学的实验方案是: 。
某些食品的包装袋内,放有装有白色固体的小纸袋,上面写着“干燥剂,主要成分为生石灰”。某同学对一袋久置在空气中的干燥剂进行了探究。
他先取部分久置的干燥剂倒入适量水中,充分搅拌、过滤,得到白色固体和滤液。然后对滤液的酸碱性和白色固体的组成作了探究。
【实验探究一】探究滤液的酸碱性
该同学测定了滤液的酸碱性,你认为该滤液显(填“酸性”、“碱性”或“中性”)。
【实验探究二】探究白色固体的组成
该同学认为白色固体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CaO、Ca(OH)2、CaCO3。
他查阅有关资料得知:
CaO是一种白色固体,俗称生石灰,能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并放出热量。氢氧化钙微溶于水。
【分析判断】你认为该白色固体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
【实验操作】下面是该同学设计的进一步探究白色固体组成的实验方案,请你和他一起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取少量白色固体,倒入适量水,充分搅拌、静置; ②向上层清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
上层清液呈现色 |
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 氢氧化钙 |
另取少量白色固体放入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
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钙 |
【总结反思】
(1)只通过以上实验,还不能证明这袋久置于空气中的干燥剂是否含有CaO。请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原因。
(2)请你简述一个证明这袋干燥剂中含有较多量CaO的简易实验:
。
小明为探究
、
、
的金属活动性顺序,做了如下两个实验。请分析实验,完成填空。
(1)试管①中观察到的现象是:铝丝表面附着一层固体,溶液颜色变浅。
(2)试管②中发生了化学反应,现象明显,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3)通过实验探究,
、
、
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李兴同学将
溶液与
溶液混合,得到一种浊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李兴又将浊液过滤,并探究滤液的成分。
【提出猜想】
猜想1:滤液里的溶质只有
;
猜想2:滤液里的溶质有
;
猜想2:滤液里的溶质有
和。
【设计验证实验】
操作I:滤液验证猜想2
操作II:滤液验证猜想3
其中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应该将药品更换成(填序号)。
A. | 溶液 | B. | 溶液 |
C. | 固体 | D. | 金属铝 |
四硫化钠(
)固体可替代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反应原理为:
。
【实验资料】
①受热时,会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少量有毒气体硫化氢(水溶液呈酸性)。
②硫代硫酸钠(
)可溶于水,常温下与 溶液不反应。
【实验过程】
①碳酸钠、硫粉混合后置于试管中,加热(如图1所示,夹持装置已略去),制得
,反应
,
的化学式为,蘸有浓
溶液的棉花的作用是。
②冷却后,取下棉花,入置一段时间,再向该试管中加入
水,迅速塞紧橡胶塞,充分振荡,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记录数据
(如图2所示)
③将该试管插入水中(如图3所求),按下橡胶塞,观察到,塞紧橡胶塞。将试管取出,倒过来,测量液面至橡胶塞下沿的距离,记录数据
,理论上
=
④按照①--③再重复实验
次。
次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第1次 |
第2次 |
第3次 |
|
【解释与结论】根据第1次实验数据,计划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为
(结果精确到
)
【反应与评价】若实验过程②中,取下棉花后,未放置一段时间即进行后续操作,会影响测定结果,请说明有何影响,并阐述理由:。
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学习“灭火器原理”后,设计了如下图所示实验,并对反应后瓶中残留废液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废液中所含溶质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猜想1:废液中的溶质可能是NaCl、Na2CO3和HCl。猜想2:废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
猜想3: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猜想4:废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_____。
【讨论与交流】小明认为猜想1无需验证就知道是错误的,他的理由是。
【实验与结论】
(1)小亮同学为验证猜想2,取少量废液装入试管中,然后滴入酚酞溶液,发现酚酞溶液不变色,于是小亮认为猜想2正确。你认为他的结论(填“正确”或“错误”),理由是。
(2)小美为验证猜想3,用洁净干燥的玻璃棒蘸取该溶液滴到湿润的pH试纸上,测得pH=4,她认为猜想3正确。对她的操作方法、测量结果及结论的评价,正确的是。
A.方法不正确,结果偏小,结论正确 | B.方法不正确,结果偏大,结论正确 |
C.方法正确,结果偏大,结论正确 | D.方法正确,结果偏小,结论不正确 |
(3)小丽为验证猜想4成立,可选择的试剂。
【拓展与应用】若废液中的溶质是NaCl和HCl,根据HCl的性质,无需另加试剂,只要对废液进行操作即可从废液中得到NaCl固体。
(4)向一定质量CaCl2和HCl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0%的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下图所示。
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oa段表示生成(填“气体”或“沉淀”)的质量;
②c点对应的溶液中溶质为;
③x值为。(写出计算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