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甲、乙两种可能有一定毒性的化学物质,实验室研究人员欲通过动物细胞培养的方法来鉴定它们是否有毒性,并比较二者毒性的强弱。请你以一个研究人员的身份参与此项研究,完成下列实验报告并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原理】有毒物质能诱导细胞产生变异,根据这种变异细胞占全部培养细胞的百分数(以下称Q值),可判断该化学物质的毒性。
【实验材料】活的小白鼠胚胎。
【药品用具】胰蛋白酶液、动物细胞培养液、动物细胞固定液、适宜浓度的龙胆紫溶液、滴管、培养皿、剪刀、锥形瓶、培养瓶、恒温箱、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小白鼠正常体细胞有丝分裂各时期高倍显微照片。
【实验步骤】
(1)制备细胞悬浮液:把活的小白鼠胚胎放在培养皿中剪碎,转入锥形瓶中,加入 处理,使胚胎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再加入动物细胞培养液,制成细胞悬浮液。
(2)进行细胞培养:
①取A、B、C三个洁净的培养瓶, ,加入等量的细胞悬浮液。
②向A培养瓶中加入化学物质甲,向B培养瓶中加入 ,向C瓶内加入等量的生理盐水,并将培养瓶摇匀。
③在实验中,C培养瓶起什么作用? 。
(3)制作临时装片
①当细胞增殖到大约第8代左右时,同时从恒温箱中取出三个培养瓶,用胰蛋白酶液处理,使培养的细胞 ,再加入动物细胞固定液以便迅速杀死细胞并固定细胞。
②静置一段时间后,分别从各培养瓶底部吸取适量的细胞悬浮液,滴在与培养瓶有相同编号的载玻片的中央,用 染色,3~5 min后,盖上盖玻片。
(4)镜检和统计
把临时装片放在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后用高倍镜,寻找处于 期的细胞,并与C组对比以确认发生变异的细胞,同时统计 。
【结果与结论】
经研究人员实验得知:A、B、C三个培养瓶的Q值依次为:QA=1.3%、QB=12.5%、QC=0.1%,由此可知该实验的结论是 。
单细胞铜绿微囊藻大量繁殖可形成水华,受到广泛关注。下面是有关铜绿微囊藻的研究,请回答问题:
(1)利用配制的
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8
,每天定时测定其细胞数量,发现铜绿徽囊藻数量呈指数增长,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个体,这是因为铜绿微囊藻具有等特性。
(2)某同学用
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时,加入粉绿狐尾藻(一种高等水生植物),结果铜绿微囊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重要的原因是这两种生物在利用等资源时存在显著的竞争关系。
(3)也有人提出假设:粉绿狐尾藻能产生化学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请利用下列实验材料用具,完成实验设计,探究该假设是否成立。
材料用具:铜绿微囊藻,粉绿狐尾藻,用于配制x培养液的各种无机盐,500
锥形瓶,蒸馏水,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盖玻片,玻璃缸,微孔滤膜(可以除菌)等。
实验步骤:
①材料准备:在装有7000
蒸馏水的玻璃缸中种植一定数量且生长良好的粉绿狐尾藻,在适宜条件下培养8
,准备接种用的铜绿微囊藻。
②培养液配制:。
③实验分组:取锥形瓶6只,分为两组,。
④接种与培养:。
⑤观察与统计:每天定时用血球计数板对6只锥形瓶内铜绿微囊藻细胞进行计数,计算平均值,比较两组同的差异。
(4)若(3)中假设成立,则实验结果是。
下表中列出了几种限制酶识别序列及其切割位点,圈l、圈2中箭头表示相关限制酶的酶切位点。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一个图1所示的质粒分子经
Ⅰ切割前后,分别含有个游离的磷酸基团。
(2)若对图中质粒进行改造,插入的
Ⅰ酶切位点越多,质粒的热稳定性越。
(3)用图中的质粒和外源
构建重组质粒,不能使用
Ⅰ切割,原因是。
(4)与只使用
I相比较,使用
Ⅰ和
Ⅲ两种限制酶同时处理质粒、外源
的优点在于可以防止。
(5)为了获取重组质粒,将切割后的质粒与目的基因片段混合,并加入酶。
(6)重组质粒中抗生素抗性基因的作用是为了。
(7)为了从
文库中分离获取蔗糖转运蛋白基因,将重组质粒导入丧失吸收蔗糖能力的大肠杆菌突变体,然后在的培养基中培养,以完成目的基因表达的初步检测。
右图为酵母菌细胞结构示意圈。请回答下列问题:
(1)酵母菌细胞结构与菠菜叶肉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酵母菌;与蓝藻细胞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酵母菌(2)图中含有
的结构有(填序号)。
(3)图中不能直接分解葡萄糖但能释放的结构是(填序号)。
(4)为制备酵母菌原生质体,需用酶解法除去结构①,但应在溶液中进行。
(5)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同学进行了如下操作。其中操作正确的有(填下列操作的序号)。
①将适量干酵母放人装有一定浓度葡萄糖溶液的锥形瓶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
②静置一段时间后,用吸管从锥形瓶中吸取培养液
③在血球计数板中央滴一滴培养液,盖上盖玻片
④用滤纸吸除血球计数板边缘多余培养液
⑤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中央,待酵母菌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在显微镜下观察、计数
不同生态环境对植物光合速率会产生影响。某课题组测定生长于
地(平原)和
地(山区)银杏叶片不同时时间的光合速率,结果如右图。
(1)植物中叶绿素通常和蛋白质结合成为结合型叶绿素。在某些环境因素影影响下,部分结合型叶绿素与蛋白质分离,成为游离型叶绿素。
两地银杏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测定结果见下表:
①请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完成总叶绿素含量与采样日期关系的二维曲线圈
②从表中数据分析,导致银杏叶片光合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2)为提取银杏叶片中的叶绿素,研磨前在研钵中除加入剪碎的叶片外,还应加入。经快速研磨、过滤,将滤液收集到试管中,塞上橡皮塞;将试管置于适当的光照下2-
后,试管内的氧含量。
(3)a、b是7月1日和10月1日B地银杏叶绿体亚显微结构典型照片,推测(填字母)是10月1日的叶绿体照片,理由是。
某生物兴趣小组开展
粗提取的相关探究活动。具体步骤如下:
材料处理:称取新鲜的花菜、辣椒和蒜黄各2份.每份l0
。剪碎后分成两组,一组置于20℃、另一组置于一20℃条件下保存24
。
粗提取:
第一步:将上述材料分别放人研钵中,各加入l5
研磨液,充分研磨。用两层纱布过滤.
取滤液备用。
第二步:先向6只小烧杯中分别注人
滤液,再加人20
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
溶液,然后用玻璃棒缓缓地向一个方向搅拌,使絮状物缠绕在玻璃棒上。
第三步:取6支试管,分别加入等量的2
溶液溶解上述絮状物。
检测:在上述试管中各加入4
二苯胺试剂。混合均匀后,置于沸水中加热5
,待试管冷却后比较溶液的颜色深浅,结果如下表。
分析上述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该探究性实验课题名称是。
(2)第二步中"缓缓地"搅拌,这是为了减少。
(3)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并分析。
①结论1:与20℃相比,相同实验材料在-20℃条件下保存,
的提取量较多。
结论2:。
②针对结论I.请提出合理的解释:。
(4)氯仿密度大于水,能使蛋白质变性沉淀,与水和
均不相溶,且对
影响极小。为了进一步提高
纯度,依据氯仿的特性.在
粗提取第三步的基础上继续操作的步骤是:。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冷酒精溶液使
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