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徐闻,千年梦回三墩情
①有人说:春风,是冰河的等待;收获,是秋天的等待;雨露,是大地的等待;阳光,是大海的等待。那么,2010年的3月,我们与徐闻的这一次初遇,便是她千年的等待。
②踏上徐闻这片红土地的一瞬间,亲吻到的不仅仅是淳朴的田园美景,还有岁月流逝的印痕。据记载,徐闻城于公元前111年建在海边的讨网村,前临大海,面对三墩。三墩是古讨网村的天然屏障,三岛连环,犹如三只巨大的神龟守护着古老的港湾,古称“瀛岛联璧”、“蓬莱三仙湖”。
③这里俯拾即是的不单是一种心境,一袭美景,还有沉甸甸的历史传记与美丽传说。请你用一颗宁静的心,细数古椰葱翠,阳光斑斓和湖水的澄澈静谧。她不是风华绝代的美人,只是一个纯洁朴素的渔家姑娘,从远古走来,与你赴一个千年的邀约。
④越过椰林,漫步在古港堰堤上,映入视线的是古朴的村庄,蓊郁的红树林,还有历尽沧桑之后,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徐闻港。昔日的盛世繁华已经远去,航海家们的身影朦胧在历史中,化作这里的空气、水以及神韵。然而,经过千年风雨洗礼,八角定位航海石标留存至今,古人曾经向这里注满灯油,让熊熊燃烧的火焰指引航向。俯身触摸它周遭无数次经过火焰烧灼后留下的一圈圈灰白痕迹,仿佛梦回千年。历史、文化的交流,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正是从这里始发。
⑤曾显赫一时的侯官神座上马凳,用静默讲述着一段古老神秘的传说;散落着的数不尽的汉砖汉瓦,见证着历史穿越的千年时光。
⑥行至乌龟石处,游人甚多。这乌龟石未经人工一丝一毫的雕琢,却惟妙惟肖,宛若千年之前悠然望天的巨型神龟,在刹那的斗转星移中石化成如今的黑色琥珀;千年之后,用一种永恒定格的姿态,记录古时那一段或风和日丽或月明星稀的时光。
⑦千万年来,由于火山玄武岩受海水浸泡冷却凝固而产生龟裂构造现象,经海水日长月久的冲刷,生成如此生动的乌龟石。它是天地海的融合,是原始本真的自然奇观。
⑧关于这乌龟石,亦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三位美若天仙的徐闻村姑在海边嬉戏,她们救起一只受伤的小海龟,将它放生大海。村姑们在回家的路上,遇到途经此处的官员,不幸被其相中,被强制遴选入宫。三位村姑向往自由的生活,面对官兵的追捕,她们逃至海边,海龟赶来相救,可是为时已晚,村姑已相继跳入大海。海龟因没能及时救起溺水身亡的村姑,非常伤心,决定日日夜夜守护三名善良坚贞的姑娘。三位村姑化作如今的三墩,而那些海龟也化作了这神奇的龟石,守护着三墩……  
⑨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生活的涓涓细流源自历史的绵延长河,总能够以小见大,用凝固的片片时光给人智慧的启迪。旅行的目的,或许就在于此。城市的逼仄空间,生活得久了,让人产生逃离的念头。其实无须天涯海角,不必万里长城,只需在祖国大陆的最南端——徐闻三墩一走,就是千年!你会明白,原来悠远如此淳朴,亘古如此亲近!
⑩这是一场公元前111年的约定。你见或不见,徐闻都在大陆最南端,撑起了风帆,等你起航。(摘自《湛江日报》,作者:冰姐 天阁,选文有删改。)
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叙写了一次充满诗意的徐闻三墩之旅,阅读全文,按“示例”的形式,说说作者描写了哪些对象?(30字以内)
【示例】历经洗礼的徐闻港
                                                                          
                                                                          
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划线词语的含义。
(1)踏上徐闻这片红土地的一瞬间,亲吻到的不仅仅是淳朴的田园美景,还有岁月流逝
的印痕。
                                                                              
                                                                               
(2)航海家们的身影朦胧在历史中,化作这里的空气、水以及神韵。
                                                                              
                                                                              
联系全文,说说第⑨段划线句子作者为什么说“只需在祖国大陆的最南端——徐闻三墩一走,就是千年”?
                                                                                    
                                                                                    
                                                                                
                                                                                    
结合全文分析,第①段的排比句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章前后多次照应,试举一例说说它是如何照应的。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森林是地球之肺,对保护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国的森林fù盖率却比较低,这难道不令人担忧吗?1981年,我国立法规定适龄公民必须lǚ行植树义务。政府通过广泛宣传,持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使人均绿地面有所增加。放眼未来,我们必须进一步行动起来,自觉爱绿、植绿、护绿,让绿水清山遍布祖国大地。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盖 比     

(2)最后一句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   ",正确写法是"   "。

(3)"适龄公民"中"适"的意思是   

A.

切合、相合

B.

刚才、方才

C.

往,到

D.

舒服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不闯红灯,是对规则的承诺;走进经典,是对阅读的承诺;追求卓越,是对人生的承诺;关爱他人,是对社会的承诺……承诺是一份责任,也是一种素养。在初中生活里,你有过哪些与承诺有关的经历和感触呢?

请以"这就是我的承诺"为题,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自定立意,写出你的经历、感悟、认识。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

(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三】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乙】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选自《论语 子罕》

【注】九夷:古代称东方的九种民族。亦指其所居之地。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有仙则

名:

  

是陋室

斯:

  

③谈笑有 鸿儒

鸿儒:

  

④无 案牍之劳形

案牍:

  

⑤子 居九夷

欲:

  

(2)翻译下列句子。

①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②或曰:"陋,如之何?"

(3)【甲】【乙】两段文字中"何陋之有"的根本原因分别是"   "和"   "。(用原文语句填空)

(4)两段文字都表现了美好的君子形象。从中你能看出"君子"应具有怎样的情操?

阅读回答问题。

【二】

扁担的一生

范宇

①在村庄的记忆里,几乎任何时间、任何角落都能见到扁担的身影。挑粪、挑种子、挑谷子、挑土豆、挑橘子……农人在土地上的所有倾注与收获,都与扁担密不可分。扁担就是农人的精神脊梁,让他们挑起一个家庭重担的同时,也挑起了一个村庄沉重的历史与殷殷期盼。

。母亲嫁给父亲时,半背篼谷子便是全部的家当。泥墙茅顶的房子破败不堪,常常在狂风骤雨中摇摇欲坠,只有立于墙角略弯的扁担显得精神抖擞,给人信心与希望。或许,母亲嫁给父亲的勇气,有几分便来自于扁担的抖擞精神。总之,在昼夜有序更替的村庄里,父母用扁担慢慢挑起了生活的担子,就像蚂蚁搬家一样,虽然缓慢,却渐渐挑出了一个家庭的崭新面貌。

④20年前,父亲从山里找到一截不错的木材,正想着用来做点什么呢。身为木匠的舅舅几乎脱口而出﹣﹣扁担。对,扁担!父亲也认为,只有改成一根扁担,才不辜负这上好的木材。说干就干,粗糙的木材到了舅舅手里,不用半天,就变成了一根笔直的扁担。扁担不能太直,太直则易伤肩头和腰。因此,还得将扁担以火烤之后,用外力将之略微压弯成弓形。可这根扁担实在太有骨气了,即便火烤、重压,仍然笔直,没有半点屈服。

⑤这根扁担挑起来更吃力,父亲却爱不释手。之后的许多年里,父亲无论挑什么,都用她。有次在挑玉米时,父亲不小心闪了腰,疼了好长一段时间。但父亲并没有放弃她,用汗水和心血一点点浸润着她,渐渐地,她坚硬的心被融化了,挺直的腰板,也弯了下来。父亲挑起扁担来越来越有默契,像与母亲的婚姻一样,虽偶有磕磕绊绊,感情却越来越深厚。她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良苦用心,苦心经营,以顶天立地般的气概,让一个家庭从贫穷落后走向富足安逸。

⑥可这样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少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离开村庄,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扁担也渐渐地走向了落寞。不少人再也没有回来,在城里买了房子,过上了舒坦的日子。这也让父亲坚信一根扁担能够挑出一个未来的信念,逐渐土崩瓦解。或许,这背后更多是村庄现实的无奈。

⑦无论如何,父亲最终选择了离开。

⑧曾经朝夕相对的扁担被搁置在了一个冰冷的墙角,孤零零的。说来也奇怪,没有了重压,扁担却一天比一天更弯,弯得像一个苟延残喘的暮年老者。或许,再过几年,抑或十余年,她便将走完一生,彻底告别深爱了一生也奋斗了一生的村庄。

⑨这也是农人的一生。

⑩九月,村庄又迎来冷冷清清的收获季节。我返城时,碰见正挑着谷子从田边迎面走来的大伯。大伯今年已60余岁了,还在田间劳作着。 他也曾短暂离开过村庄,却始终没能走出像扁担一样的命运。他仍然坚信着,只要村庄还在,扁担还在,就一定能够扛起生活的重担。 甚至,在人烟越来越少的村庄里,不少死守的农人还是坚信﹣﹣一根扁担仍能挑起一个村庄。

⑪这是一种可贵精神,或许它与现实追求早已背道而驰,却让人肃然起敬。

(选自《襄阳晚报》2016年3月3日,有删改)

(1)根据上下文,将下面两个句子分别填入文章②③两段横线处,第②段应填   ,第③段应填

A、这让我有了探索一根扁担一生的浓厚兴趣。

B、我的家也是扁担挑起来的。

(2)阅读文章④﹣⑥段,概括补充扁担经历的主要变化过程。(每空不超过5个字)

上好的木材→   →渐弯的扁担→

(3)作者提到"扁担",多次使用第三人称"她",有何表达效果?

(4)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扁担"在文中有着丰富的内涵,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

冬眠的奥秘

张劲硕

①严寒的冬天,我们总是向往着在被窝里长眠一冬﹣﹣能像狗熊和青蛙那样冬眠就好了。然而我们大都不知道:那些冬眠的动物们,掌握着我们人类尚不知晓的惊天奥秘!

②冬眠是动物应对恶劣环境的一种策略,科学上叫"蛰伏"。有人会问,冬天里睡得多、睡得久,不就是冬眠吗?它们还真不是一回事儿,只是二者的区别不太容易看出来。拿鱼来说,有几类鱼是会冬眠的,包括我们熟悉的鲤鱼、乌鳢,还有海里的鳗鲡。每当冬天来临,它们就把自己调到冬眠档:不吃、不喝、不游动。这看似与正常档的睡觉并无二致,但请注意它们的鳃!鱼类靠鳃呼吸,平时就算身体静止不动,鳃也会轻轻开合扇动。而进入冬眠的鱼,鳃也几乎不动,完全处于麻痹状态。除了呼吸,冬眠动物的体温、心跳等生命指征也都降到极低的水平,新陈代谢速率变得非常缓慢,与休克和死亡标准只差那么一点点﹣﹣这就是冬眠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③冬眠的意义在于,尽量减少身体内外的生命活动,将能量消耗降到最低,以挨过环境严酷的时间段。动物冬眠时,能把生命的时钟调得极慢。比如生活在北美洲的普通箱龟,冬眠时心脏5~10分钟才跳1次,实在让人惊叹。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④科学家还发现,冬眠不是"习惯养成"的问题,而是遗传基因决定的"天赋"。这种"天赋"还与寿命的长短有联系。一般来讲,哺乳动物的寿命与体型相关,体型小的新陈代谢快,寿命短;体型大的新陈代谢慢,寿命长。比如大象就活80年,兔子七八岁就算高寿。 而蝙蝠打破了这个规律﹣﹣冬眠的菊头蝠和同体型的、不冬眠的老鼠相比,前者可以活到30多岁,后者却只有3、4岁。如果在同一物种中比较,如蝙蝠或者棕熊,依然是冬眠的寿命要长很多。

⑤冬眠是当下的热门研究领域。如果人类能像动物们一样冬眠,收获的就绝不仅仅是睡大觉的幸福感,也许还能长生不老。虽然对蝙蝠和棕熊等冬眠动物的研究能确定冬眠基因与长寿有关。但这些动物毕竟与我们人类相差太远。不过,在2004年,有个轰动科学界的发现:居然有一种猴子能冬眠!而人类跟猴子同属灵长类动物,基因相似性很高。如果猴子能冬眠,这意味着我们人类也有可能做到。到那时,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

(选自《博物》总第146期,有删减)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朗读第②段,指出冬眠动物与睡觉的本质区别。

(3)第③段加点词语"几乎"能否删去,为什么?

更夸张的是,它们几乎完全不呼吸,只靠皮肤吸入少许氧气!

(4)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几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作者说"我们的寿命说不定可以达到800岁",其推测依据有哪些?请结合④⑤两段简要概括。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