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乡村教育杂陈
格 非
学校距我们村庄只有一箭之遥。校舍是一座年久失修的祠堂,甚至连屋顶的瓦楞上都长着芦苇和蒿子。我们唯一的老师姓薛,名字已忘了,只记得他略微有点驼背,乡亲们都叫他“薛驼子”。薛老师经常干完农活,挽着裤腿,赤着脚就来到教室,一本正经地掏出一本翻得烂糟糟的小人书来。用小人书作教材是薛老师的一大发明,等到我们差不多能够将这本小人书的故事都背下来了,老师就会弄来另一本。
会讲小人书,已经让我们对老师佩服得五体投地了,可他竟然还是一位远近闻名的篮球裁判。他有一枚亮晶晶的铁皮哨子,从不离身。有时,他正给我们讲小人书,大队里就有干部来请他去裁判,我们当然前呼后拥地跟着他前往观战。一般来说,只要薛老师在,我们大队的篮球队基本上就不会输球。人家刚得球,他就吹人家“走步”;人家明明是投进了两分,他把哨子一吹,说人家“犯规”在先;人家气急了,用篮球砸他,他手一挥,就将人家罚出场外。乐得我们这些围观的人拼命地鼓掌。在那个年代,会打篮球的人多的是,可要说裁判,除了他就没别人了。我们之所以会盲目地崇拜他,是因为他让我们很早就懂得了一个真理:真正重要的不是规则本身,而是对规则的解释权。
可惜的是,不久之后,薛老师因为“误人子弟”这一莫须有的罪状,从学校里消失了。大队给我们一下派来了三位新教师,与此同时,学校也开始向所谓的“正规化”大踏步迈进了。
我们最喜欢体育课。可学校里没有什么体育设施,除了跑跑步,做做广播体操,就再没别的花样了。我们学校的操场不是被大队用来开群众大会,就是被附近的村民用来晒谷子。我们老师与大队交涉过好多次,总也没什么结果。若是晒谷子的人家刚好有小孩在学校念书,这个同学在上课之余,还得肩负驱赶麻雀的重任。有时,课上到一半,就会有同学猛不丁地站起来,朝窗外成群袭来的麻雀扔石头。老师也会终止上课,走到外面的走廊里,“哦嘘哦嘘”地轰鸟。
我们的语文马老师常让我们觉得他高深莫测。按照他的理论,写作文最重要的秘诀之一,就是要经常使用“突然”这个词。老师说,这个词具有魔法般的效果,一旦出现在文章中,往往能让人吓一跳,至少也会让人眼前一亮。我们试了试,还真是这样。去年我在美国爱荷华国际写作中心,听说美国著名作家雷蒙德·卡佛在教人写作时,竟然也是要求学生重视“突然”的妙用。这样一比较,我们老师在当年写作方面的造诣之深,是不难想见的。
不久之后,学校里来了一位“神仙”。此人名叫解永复,体硕身长,仪表不凡,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只是脸相有点凶。他从不体罚学生,因为他根本用不着。他成天神情肃穆,眉头紧锁,其长相很像电影里的特务。同学们见了他就害怕。可他一旦笑起来(这样的时候极少),我们就更害怕了。这个人的一切都是神秘的。我们都知道他是正规大学建筑系的毕业生,正欲鲲鹏展翅,不料因言获罪,最后被发配到我们这个荒凉的小村庄来了。他有些怀才不遇,因而自高自矜,不足为怪。我们当时并不知道他从哪里来,犯了什么“罪”,只晓得他一来,我们学校的其他教师几乎立即全都变成了杂役。他像是变戏法似地变出一门门课来。我们终于知道,这世上的课除了念小人书之外,尚有语文、算术、音乐、美术诸多名堂。
我们学校最值钱的家当是架旧风琴,解老师用它来教音乐,时间不长,那架风琴却突然不出声了,解老师的音乐课只能改教大合唱。那不是一般的大合唱,而是三声部轮唱。我被分在第一声部,歌曲快要结束时,我们要连唱三遍“干革命”,才能等到二、三声部同学的“靠的是”追上来,最后,三个声部合而为一:“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声震瓦屋,响遏行云。我们第一次知道歌还能这样唱,感觉太奇妙了。
解老师最反感抄袭。有一天上课,解老师让一个同学站起来,问他知不知道作文为啥得了零分,那同学说不知道。解老师说,你的作文是抄的。那个同学大叫冤枉,发誓赌咒般地否认。解老师就不慌不忙地拿出了他的证据:原来那位同学的作文开头,竟赫然写着“本报讯”三个字。
有一次,他在课堂上问我们:会不会演讲。我们问他什么是演讲,他说,就是当着很多人说话。我们说,说话谁不会?就是不敢。于是他就一个一个地训练我们演讲。我们不知道他为何要这样做。终于有一天,我记得还在上小学二年级,我被解老师安排去全大队社员大会代表学校发言。我和大队书记并排坐在台上讲话时,我看见母亲一直在下面哭。回家后,我问母亲为什么哭。她先是不语,然后又流下泪来,她说,“你竟然和大队书记坐在一块儿,天哪,能当着上千人说话,要是换成我,早就吓死了。”原来如此。我明白了,她是在为我骄傲。
又有一次,他在课堂上问我们:想不想看看真正的火车?说实话,尽管我们都一致认为解老师深不可测,是个无所不能的神仙,可这一次我们全都觉得他是在吹牛。火车能随便让人看么?谁知第二天,他真是不知从哪里弄来了一辆手扶拖拉机,把我们拉到了几十公里外的一处铁道边。我们全都屏住呼吸,焦急地等待火车出现。等到天色将晚,火车还真的来了。我们几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家伙喘着气,冒着白烟,还拉了整整一车煤,尤其是汽笛那一声怪叫,当场让我们激动得直打哆嗦。回家后,我写下了记忆中的第一篇日记,题目叫做《终身难忘的一天》。
(选自《百花洲》2011年第2期 有删改)给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
①崇拜( ) ②交涉( ) ③自高自矜( ) ④响遏行云( )我们的第一位老师“薛驼子”是一个颇有喜感的人物,他有着毫无修饰的随意和率性,行事往往使人笑不可仰乐不可支,但人物又不失可爱。阅读文章第一、二自然段,谈谈老师“薛驼子”有哪些滑稽的表现?
在孩子眼中,每个老师都有其“高深莫测”之处。“我”成年之后,特别是做了大学教授之后,竟还能将自己乡村老师的写作秘诀,与美国著名作家雷蒙德.卡佛的“教法”相提并论,试分析此处表达了“我”对老师怎么样的情感?
“我”的三位老师风格迥异。文章对解永复着墨最多,因为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最深刻。请结合文章第六、七自然段,谈谈在孩子心目中解老师为什么就是一位“神仙”?(答出两点即可)
作者在回忆自己代表学校在全大队社员大会上发言的经历时,写道“我看见母亲一直在下面哭”,这里除了表现出母亲看到儿子如此出息时骄傲激动的心理外,还有什么作用?
若干年后,当作者回忆起第一次看火车的往事时,当时的情景与心情依然清晰如昨,足见这次神奇经历令“我”终身难忘。下面的选句描写了“我”初见火车的情形,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进行赏析。
我们几乎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家伙喘着气,冒着白烟,还拉了整整一车煤,尤其是汽笛那一声怪叫,当场让我们激动得直打哆嗦。回忆普通人生活的文章做得好,还非常有看头的,此文不只是作者一个人的孤芳自赏,而是以精彩的文笔将你带入他的世界,构成了文章内外共同交织的人生图景。这是一篇很有特点的文章,请你从某一方面举例说明它的特点。
阅读下文。
在安静中盛享人生的清凉
①无欲的生命是安静的。
②我见过一匹马在槽枥之间的静立,也见过一头雄狮在草原上静卧,甚至是一只鸟,从一根斜枝扑棱棱飞到另一根斜枝上,呈现出的,都是博大的安静。
③一切外在的物质形成,如槽枥之间的草料,草原之上的猎物,斜枝之外的飞虫,在安静生命的眼中,像风中的浮云。一个安静的生命舍得丢下尘世间的一切,譬如荣誉、恩宠、权势、奢靡、繁华,他们因为舍得,所以淡泊,所以安静,他们无意去抵制尘世的枯燥与贫乏,只是想静享内心的蓬勃与丰富。
④夏日的晚上,我曾经长久地观察过壁虎,这些小小的家伙,在捕食之前最好的隐匿,就是藏身于寂静里。墙壁是静的,昏暗的灯光是静的,扑向灯光的蛾子的飞翔是静的,壁虎蛰伏的身子也是静的,那是一幅优美素淡的夏夜图。只是壁虎四足上潜藏着一点杀机,为整幅画添了一丝残忍,也添了一些心疼。也正因为这样,我没有看到过真正安静的壁虎。
⑤安静的姿态是美的。蹲坐在云冈石窟里的慈祥的大佛,敦煌壁画里衣袂飘举的飞天,一棵虬枝盘旋的古树,两片拱土而出的新芽,庭院里晒太阳的老人,柴扉前倚门含羞的女子,这些姿态要么已看破红尘,要么正纯净无邪,恰是因为这些,它(他、她)或平和、宁静、恬淡、宠辱不动,或纯真、灵动、洁净、不沾染一尘世俗,于是便呈现给这个世界最美的姿态。
⑥真正的安静,来自内心。一颗躁动的心,无论幽居于深山,还是隐没在古刹,都无法安静下来。正如一棵树,红尘中极细的风,物质世界极小的雨,都会引起一树枝柯的宕动、迷乱,不论这棵树是置身在庭院,还是独立于荒野。所以,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和丰富。
⑦有一天,我去拜会一位遭受了命运挫折的老人。他正端坐在沙发深处,没有看书,没有练习书法,只是端坐在那里,甚至都感觉不到他做过任何的思考。我和先生攀谈着,一些陈年往事逐渐勾起了老人的回忆。当他谈到差一点被反动派殴打致死这一段时,语速平缓从容,脸上平静得没有一丝的波澜。这种平静,不是来自岁月的老练和世故,而是来自命运磨难后的超然与豁达。下午的阳光斜照进来,地板上、四壁上,横竖都是窗框投射下的沉重的影子。空气中,一个安静生命的内核在浮沉中发出金属的脆响。
⑧这不由使我想起小时候,一个有月亮的晚上,父亲坐在山梁上吹笛子。一川的溪水,在月光下荡着清幽的光,远山黑黢(qū)黢的,村庄黑黢黢的,父亲的笛声婉转、旷远、悠扬。那一晚,山是安静的,水是安静的,村庄是安静的。
⑨我想说的是,只有在自然的身上,我们才能得到最厚重最原始的安静。阅读全文,用简明的语言说一说怎样才能在真正的安静中盛享人生的清凉。
为什么在第④段中作者说“我没有看到过真正安静的壁虎”?
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结合全文说说第⑥段“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中“枝柯”“根系”在文中的含义。
(2)赏析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一川的溪水,在月光下荡着清幽的光,远山黑黢黢的,村庄黑黢黢的,父亲的笛声婉转、旷远、悠扬。怎样理解第⑦段中“一个安静生命的内核在浮沉中发出金属的脆响”这句话?
阅读下文。
光污染:美丽外衣下的环境杀手
①光照的不合理使用带来了一种可怕的灾难——光污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因人为因素造成的光污染主要有:
②建筑物外墙反射的眩光造成的白亮污染。当太阳光照射强烈时,城市里建筑物的玻璃幕墙、釉面砖墙、磨光大理石等装饰反射光线,明晃白亮,眩眼夺目。夏天,玻璃幕墙强烈的反射光进入附近居民楼房内,增加了室内温度,影响正常的生活。有些玻璃幕墙是半圆形的,反射光汇聚还容易引起火灾。烈日下驾车行驶的司机会遭到玻璃幕墙反射光的突然袭击,眼睛受到强烈刺激,很容易诱发车祸。
③亮度过大的夜景照明造成的白昼污染。夜幕降临后,商场、酒店的广告灯、霓虹灯令人眼花缭乱。有些强光束甚至直冲云霄,使得夜晚如同白天一样,即所谓人工白昼。在这样的“不夜城”里,夜晚难以入睡,人体正常的生物钟被扰乱,导致白天工作效率低下。人工白昼还会伤害鸟类和昆虫,强光可能破坏昆虫在夜间的正常繁殖过程。
④。舞厅、夜总会都安装有黑光灯、旋转灯、荧光灯以及闪烁的彩色光源。据测定,黑光灯所产生的紫外线强度大大高于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且影响持续时间长。人如果长期接受这种照射,可诱发多种疾病,甚至导致白血病和其它癌变。彩色光源让人眼花缭乱,不仅对眼睛不利,而且干扰大脑中枢神经,使人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失眠等症状。最新研究表明,这种污染不仅影响人的生理功能,还会影响人的心理健康。
⑤当许多国人为美丽城市夜景感到骄傲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这些所谓的“不夜城”恰恰是中国光污染的重灾区。改善城市形象的初衷或许可以理解,但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中,照明规划仍然处于无序状态。
⑥看美国大片,我们曾误以为纽约是一座不眠的城市。其实纽约市对夜间照明设计和规划是有严格的规定的,像霓虹灯这种设施只允许集中建在时代广场周围,其他地方要么不允许出现,要么对面积和亮度进行限定。纽约并非每天都是一种表情,只有在节假日才会出现灯火通明的景象,而且凌晨两点后必须关灯。站在帝国大厦俯瞰纽约全城,只见中心商业区有一大片亮光,四周很多地方是黑漆漆的一片。
⑦当国际上的城市开始摒弃“不夜城”思维的时候,国内大多数城市还在不惜重金打造一座座“不夜城”。面对日益严重的光害,我们难道又要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覆辙?依照第②③段段首画线处的表述形式,在第④段段首横线处填入相应内容,说出该段所写的光污染类型及其成因。(不超过20字)
按照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1)第④段划线句子“人如果长期接受这种照射,可诱发多种疾病,甚至导致白血病和其它癌变。”中的“长期”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2)第⑥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结尾划波浪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
假如要在非商业区的高速路旁,修建一座类似文中美国帝国大厦一样的地标式建筑作为某跨国集团办公机构的总部。请你运用文中所学知识,针对如何尽量减少光污染的问题,提出你的建议并说明建议的原因。(至少3条)
【甲】明星写书出乎意料的好,文坛将不再那么寂寞
郦亮、周冰倩
在告别最初的“演而优则写”的初级阶段后,有越来越多的明星正在暴露当作家的野心。这方面最有力的例证便是,过去明星出书,大多走的是自曝隐私的路子,现在他们的作品中隐私成分越来越少,文学色彩却越来越强。
最近刘若英推出的作品集《我的不完美》便引发关注。因为相比于十年前的随笔集《一个人的KTV》,刘若英俨然是在以作家的标准要求自己。越发感性且细腻的散文不说,刘若英甚至动笔写了《过年,回家》《喳喳小熊》与《红色洋装》三篇小说。而且初写小说,刘若英似乎也没有一般写作者的矜持,分明显示着一位作家的做派。
除了刘若英之外,出了散文集的林青霞、汪涵等也都暴露了这样的野心。
事实上,好的作家大多都是草根出身,他们没有所谓文学专业训练的束缚,便敢于发挥。对文坛而言,明星也是草根,他们将草根当作家发挥到了极致。现在有的专业作家被逼着写作,往往写不过那些有特殊经历的明星作家。随着大批具有强烈文学色彩的明星作品涌入,本已不平静的文坛势必更为波涛汹涌,尤其对那些专业作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另一方面,现在文坛功利写作之风弥漫,已长久没有优秀作品面市。这些明星作家写作既不为名,也不为利,纯粹出于喜好,因此他们的作品被读者普遍看好。
(选自《上海青年报》,有改动)
【乙】明星作家越少越好
张魁兴
明星作家是成了明星后玩文字的,本行不是作家。明星作家是成明星后才写书才卖书的,买书的多是粉丝,看重的多半不是书的内容,而是明星的光环。明星之所以要出书,是为了让粉丝分享明星体验,称之为为钱也无不可。出版社之所以乐意出版,更是因为明星的书有钱可赚,是否有文学或其他价值不在考虑范围。明星作家的出现虽也是文化现象,但无法改变一个事实,明星作家、明星的书多半会随明星一样成为过眼云烟。
作家明星不同于明星作家,作家明星是因为书写得好而成名的,作家是本质。作家明星有特定的内涵,不仅书写得好,还有责任和担当,能与人民共忧患。毕淑敏否认自己是明星作家,但她却是作家明星。明星作家一定关系帅、靓、青春,文字未必美,甚至玩弄文字;娱乐第一,甚至为了保住明星的光环,故意漠视责任和担当。
作家明星比明星作家更值得期待。一是现在依靠写好书成名的作家明星还很少。二是明星作家比作家明星更受关注,未必是健康的文化现象。三是作家而明星有利于作家写好书,有利于作家承担社会责任,但明星而作家则是明星为了给自己的“铜臭味”抹上文化色彩,是为了包装自己。作家明星化是社会对作家的认可和重视作家的文化现象,而明星作家化则是展示人心浮躁和明星玩弄文字的另类文化现象,不值得提倡与效仿。笔者希望作家明星越多越好,明星作家越少越好。
(选自《深圳特区报》,有改动)甲文为明星作家叫好,其原因是(1);(2)。
乙文为什么将明星作家和作家明星放在一起论述?
说说下列句中词语哪一个用得好,为什么?
(1)过去明星出书,大多走的是自曝隐私的路子。
(2)明星作家一定关系帅、靓、青春,文字未必美,甚至玩弄文字。下列材料中,用来支撑甲、乙两文观点均不适宜的一项是()
A.著名歌手汪峰写了《晚安北京》这首歌之后萌发写小说的想法,到2001年,完成了同名小说,引发热烈反响。 |
B.在今年两会期间,荣膺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中国作家莫言成为上千名中外记者追逐围堵的最为耀眼的明星。 |
C.著名作家余秋雨持有上海徐家汇商城1.5%股票,位列第十大股东,身家轻松逾亿,他因此而备受关注。 |
D.影星陈坤创作了随笔集《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表达自己对生命价值与意义的思考,这部随笔热销50多万册。 |
喳喳小熊
刘若英①
一个清冷的冬日黄昏,穿着四季如一的老黄一如既往到处收着垃圾。不论是满身锈蚀的烤面包机,或是Kitty猫造型的鼠标,甚至写过情书的钢笔,都曾是人们所需,甚至是最爱。即便它们现在失灵、失宠了,老黄还是把它们收集起来,细心修复,仔细分类,安排它们新的去处。
老黄并不在乎这些东西可以换来多少钱。“如果你认真看一眼那些被丢弃在路边的东西,你会很奇怪,怎么有那么多好东西被判了死刑?”他常会这么说。他不懂那些“绿色能源”之类的理论,他只是对那些曾经跟人息息相关的物品怀有一种难以割舍的依恋。
喳喳就是在这些“不再被需要的物件”堆里被发现的。
喳喳被老黄抱起来的时候,只是静静地笑,仿佛那是她与生俱来的表情。老黄要把这个小娃娃送进警察局,但是喳喳一到了警察局门口就哭着不停,像是在向老黄抗议,她好不容易从一个冰冷的地方到了温暖的怀里,不想再失去温暖。老黄也抱着她去过孤儿院,试了几次,老黄知道了她的意思,决定先把她带回家,帮她取了名字——喳喳。
老黄的家,无非就是间小小的货柜屋。门口堆满了整齐的玻璃瓶、压扁的铝罐和陈旧书报。因为排列有致,色彩有着奇特的鲜活感。
老黄每晚都要整理收来的东西。他看到一只小熊,无辜的表情,脏污的绒毛,少了一只腿。老黄拿出针线,找了一块破花布,缝缀了一晚上,又帮它洗了个澡。第二天喳喳醒过来的时候,看见了一个全新面貌的小熊,毛色不纯,七拼八凑的,但表情依旧是那惹人怜爱的无辜。喳喳看看小熊,又看看老黄,仿佛在问,这是哪里来的呀?老黄眯着眼笑笑说:“跟你一样啊,天上掉下来的礼物啊!”
喳喳有了同伴。老黄也有了小同伴。
这样过了几年,黄昏依旧,老黄推着他的回收车到处走,后头跟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她用自己小手,全力帮忙推车,虽然实在没什么帮助。老黄身上的绳子绑着拖车,喳喳身上也有一条绳子,绑着她的小熊。每当天色渐暗,这一老一小喁喁②走进巷口的画面,总引人赞叹。老街坊邻居,往往不禁停下手上的工作,向他们行着注目礼,直到两人在货柜屋前停下步来。
很快的,喳喳该上幼儿园了。这一阵子,老黄常常在喳喳入睡之后,闷着头把一些他觉得较有价值的东西,安静地收集到一个大箱子里。
上学前一天,老黄的板车上驮着那口大箱子,先来到附近十字路口上的一家铺子。老黄让喳喳在外头等他。(A)然后喳喳就会听见老黄用一种非常诚恳的语调对着手里的各种物件说:“相信我,总有一天我一定会把你赎回来的。”喳喳在等待的过程里抬头看着这家神秘铺子的招牌,大大的就一个字,可是她不认得。但总之,喳喳终于穿着全新的衣服,带着全新的小书包上了学。
一个滂沱大雨的傍晚,喳喳怎么也等不到老黄来接她。她湿透着身子带着已经在滴水的小熊穿过街头,跑回了家,却看见救护车在门口快速离去。街坊跟她说,老黄病了,你乖乖地别走,警察会来带你。
喳喳知道那家医院,她跟老黄去过,是得转好几趟公交的。喳喳想去找老黄,还要给老黄带上他爱吃的小煎饼,可她身上没钱。
第二天,喳喳没有去上学,她只是安静的躲在旧木头箱子后头,但是没有等到老黄回家。于是她独自带着小熊出现在十字路口的店铺。除了小熊,她没有别的东西。(B)在门口,她举起小熊,学着老黄的口气对它说:“相信我,总有一天我一定会把你赎回来的!”说完她转身走进铺子。
(选自《我的不完美》,有改动)
[注释]①刘若英,台湾著名女歌手、演员。②喁(yónɡ)喁:轻声细语的样子。用简洁的语言补全小说主要的故事情节。(每空12字以内,3分)
老黄发现并收养喳喳→(1)→喳喳帮老黄推车→(2)
→喳喳冒雨回家得知老黄病了→(3)小说第1、2段为什么用较多笔墨叙述老黄收集废弃物品?
赏析下面的句子。
每当天色渐暗,这一老一小喁喁走进巷口的画面,总引人赞叹。老街坊邻居,往往不禁停下手上的工作,向他们行着注目礼,直到两人在货柜屋前停下步来。结合语境,写出文中(A)(B)两句话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下列对小说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喳喳小熊”这一标题新颖醒目,既引起悬念,又点出了文章重点内容。 |
B.小说中的老黄生活拮据,过日子精打细算,终因贫苦和辛劳而病倒。 |
C.小说通过塑造喳喳和老黄,含蓄地提出弃婴以及孤寡老人的抚养问题。 |
D.作者两次写到黄昏,使小说既令人伤感更让人温暖的感情基调更加鲜明。 |
(四)阅读《五月榴花红似火》,回答21-24题
①顺着石阶,我从苍翠欲滴的浓荫里走下百牙山,来到百荷北园。高耸的古塔伫立在身后,来时路依旧那般沉寂、那般宁静。山色塔影全都映在山脚下的池塘里,无风的池水很平静,平静得象一面玻璃镜子。池边飘逸的几丛水草和时而浮出水面的几条觅食的红鲤鱼,好象是镜子上用彩笔勾勒的图画。而这面镜子又被谁遗忘在山脚下的古亭边,倒映着青山古塔,倒映着白云睛空。
②小径引我走进池塘边的古亭,飞檐斗拱,古色古香的亭子,依山傍水恰到好处地点缀着这里的景致。游山玩园后在这里小憩,置身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境地,真是别有天地,让人心旷神怡。不经意间,看见池塘边几株石榴树正开得红红火火,一朵朵象火焰一样在绿色的树叶间闪烁。我本以为春天已经离去,早已是绿肥红瘦。但却被眼前石榴花的“蕊珠如火一时开”绚烂深深吸引,碧绿茂盛的叶子里绽放着一朵朵红色的石榴花,静静地开着,开得那么地耀眼。
③五月榴花,都像一团团火焰在绿叶间燃烧,红得鲜亮夺目。这应该是最美丽的颜色——石榴红,因为它实在红得不一般,不像深红那样内敛,不像粉红那样轻佻,也不像鲜红那样刺目,它的红似乎带着点黄色,却红得分明,因此榴花只能用可爱来形容。在四周一片翠绿的世界里,石榴花开放在热烈奔放的五月,每朵花都淋漓尽致地绽放着自己的灿烂。在这春夏交接的五月,石榴花用绚烂的一抺重彩给刚刚到来的夏天绘就了一幅最美的图画。
④五月榴花红似火,它避开了热闹喧哗的春天,于人间芳菲散尽的初夏时节,绽放着自己极致亮丽的生命。我坐在亭子里,看着池塘边盛开的榴花。还有那一片片坠落在地上嫣红的花瓣,恰如其分点缀在绿草茵茵的池畔,不时有几尾红鲤鱼游过,好想跃出水面争抢掉落的花瓣,在静静的池水上漾起微微涟漪。
⑤眼前如火的榴花唤起我心中岁月的记忆。在继武巷里,那个曾经住着一对老夫妻的小院里,就有一棵石榴树。那棵石榴树,陪伴着老夫妻走过了动荡的十年,度过了人生中最黑暗的一段时光。与许许多多在那场灾难中倒下的人们相比,老夫妻无疑是坚强的。他们同是一所大学的教授,有人见过当年一起被批斗的老夫妻遍体鳞伤,步履蹒跚,却肩倚着肩,互相搀扶着慢慢地回到家中。我相信,在那间小小的屋内,傍晚,依然会有赞美生命的歌声。那种对生命不息的热爱,宛如老人慈祥地笑着,递给世人的那一个个火红的石榴,虽然表皮粗糙,但里面却是一颗颗红宝石般的心。时过境迁,小巷早已消失。但如火的榴花依然开在眼前,象火焰在绿叶间燃烧。那可爱的红依旧绵延在漫漫岁月里,是永远不变的底色。
⑥转到百荷南园的荷塘旁,也有几株石榴树,花开得正红,让寂寞的荷塘顿时显得生机勃勃。沉睡了一个冬天的荷塘,看见树头盛开榴花,在初夏的太阳里热烈奔放,再也不愿沉默了。从残荷枯叶断梗间的水面上争先恐后地展开一片片荷叶,圆圆的像一个个碧绿的盘子,上面盛满昨夜飘落的雨珠。阳光照耀着像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在它闪亮的眸子里映满嫣红的榴花,好像在悄悄告诉人们,这里不久又将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⑦五月榴花开,开在层层叠叠茂密的绿叶中。它怒放出艳阳似火的花瓣,舒展出奔放与灿烂的殷红,抒写着别样的情怀,唤醒我对生命的热爱。作者运用移步换景手法来观赏五月的石榴花,请完成下面的填空
顺着石阶——___________——来到百荷北园——_________——转到百荷南园认真阅读第③中划线句子,并赏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本文题为“五月榴花红似火”,在第⑥小节写到了百荷南园的荷塘,有何作用?
结合第⑤小节,联系生活实际,请写出你读完本文的感受。(不少于60字,6分)
6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