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县政府为发展现代农业,搞万亩蔬菜基地重点示范区。被划入示范区的村民的土地,只能种某种蔬菜,不得种植其他作物。结果村民大面积种植的蔬菜找不到销路,只好喂猪、喂羊,甚至烂在地里。村民说,以前政府要求种过蓖麻、西芹、树木,但都卖不出去,最后还是我们村民吃亏。
结合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回答:
(1)请你对该县政府的决策和行为作出评价。
(2)谈谈怎样使政府避免犯上述错误?
作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之一的昆曲, 在中国文化史和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地位。然而,昆曲又是窘迫和无助的。在今天,昆曲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因而难以争得观众。有人主张,昆曲应作为博物馆艺术,只求保存,不用发展。此说遭到昆曲工作者和有识之士的反对,也有悖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的初衷——保证这些杰出文化的生存,而不是遏制它们未来的发展。
在保护昆曲艺术方面,我们应如何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呢?
材料一 18世纪英国建筑师威廉说:“中国人设计园林的艺术是无与伦比的。欧洲人在艺术方面无法和东方灿烂的成就相提并论,只能像对太阳一样尽量吸收他的光辉而已。”
材料二“ 现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和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这是英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对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的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进行提炼后得出的结论。
材料三中国幅员辽阔、区域文化特征使民族文化异彩纷呈。如:华东的水乡文化,内陆的山寨文化,藏族洁白的哈达,维吾尔族独特的舞蹈等。
上述三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你是如何理解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吉林省发展文化产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质并不明显,但吉林省“像抓玉米、抓汽车一样,大力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努力整合吉林歌舞、影视剧等文化资源,并获得了巨大成功,这被文化产业界誉为“吉林现象”。
吉林省之所以能让文化产业生发出充沛活力,是因为在文化体制改革与产业发展中抓住了关键环节;创造了解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投融资环境;抓住了人才这一发展文化产业的第一要素;依据文化市场运行特点,发挥“有形之手”“无形之手”对价格的调节作用,制定文化发展战略,优先发展大众文化。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吉林省是如何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由文化劣势到优势的转化的。
2009年,在世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第一次超过了50%,被国际友人赞为“全球经济迷雾的灯塔”。继“保增长”之后,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稳增长”的目标,强调2010年重点要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
当金融危机爆发,国内经济受到严重冲击的时候,温家宝总理鼓励国人“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当中国经济出现积极变化的时候,温总理激励国人“希望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当中国经济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的时候,温总理告诫国人“胜非为难,持之为难”。
运用意识能动作用的原理,谈谈你对温家宝总理引用的三句名言的认识。
“泰山不拒细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所以,细节就是全局的基础,细节是事业成功与否的关键。请你谈谈“细节决定成败”这个观点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