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多种方式学历史】
方式一:看图学史(如图《嘉兴南湖游船会址》)

图中是哪一次会议的会址?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重大意义?
方式二:咏诗学史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这首诗反映了红军怎样的革命精神?长征途中哪次会议成为中共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方式三:赏乐学史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前进、进!
(3)使“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中华民族是如何“万众一心”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的?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欧盟的成立 红军长征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张骞与堂邑父等百余人出陇西后,途经匈奴,被匈奴捉住……拘留了十几年,强迫他娶匈奴妻子,生儿育女,“然骞持汉节不失(保持汉朝的节操)”。后来,张骞乘匈奴不备,率众脱逃,辗转到达大月氏。从大月氏回来,张骞见北道危险,改走南道,不料又被匈奴捉住,扣留了一年多。直到单于病死,匈奴贵族为争夺统治权发生内乱,他才带着匈奴妻子与堂邑父一起逃回汉朝。
——《汉书·张骞传》
材料2 养蚕缫丝,织造绢绸,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在古代驰誉世界,深受各国人民的欢迎。古代希腊罗马的贵族,尤其喜好中国的丝绸,视为高级的消费品,称中国为“丝国”。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就通过这条东西交通要道,源源不断地输往中亚、西亚以及非洲、欧洲各地,后来人们便称这条中西交通要道为“丝绸之路”。
(1)材料1描述的是张骞第几次出使西域的情况?是从哪一年开始的?我们应该向张骞学习什么?
(2)我国发明养蚕缫丝距汉朝大约有多少年?举出我国出土的汉代一件丝织精品。
(3)为什么古代罗马称中国为“丝国”?(可用材料中的原话总结)

张骞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探险家,你认为他在历史上的贡献有哪些?

“西域的葡萄、核桃、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经济生活,汉族的铸铁、凿井、开渠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的经济发展。”
(1)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
(2)材料反映的历史现象出现在什么历史事件之后?
(3)你今天能否从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材料所表述的历史现象?试举例加以说明。

“到这个时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1)这段话反映的是什么时期的情况?
(2)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什么?
(3)你认为出现这一治世局面的原因是什么?

如图是“汉代讲学图”,读图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汉武帝时推行的何种教育?怎样推行的?
(2)这种教育对后世有何影响?应当以怎样态度来对待它?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