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12分)
陋 室 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不能名其一处 | B.无案犊之劳形/劳其筋骨 |
C.可以调素琴/吴广素爱人 | D.草色入帘青/入则无法家拂士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划线处用自己的话,其余的用原文语句填空。
全文分为三层:开头运用类比立论,以“ , ”概括全文主旨。类比即指山“ ”、水“ ””,这是当时人们公认的道理。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 ”的节操和“ ””生活情趣。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表现了作者希望为国效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 |
B.本文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来写陋室,突出陋室的俗。 |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
D.“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出了陋室环境的清幽恬静。 |
(届广东中考)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②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
[注释]①原:原国②卫:卫国
【参考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文公说:“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于是撤兵离开。原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能不归顺他呢?”于是投降了晋文公。卫国人听到后说:“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于是也投降了晋文公。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
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
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
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届福建漳州中考)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乙】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选自《史记》)
【注释】封:封赏。②贵:认为可贵。即:如果。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或谓惠子曰()(2)非梧桐不止()
(3)是商贾之人也()(4)递辞平原君而去()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非练实不食食之不能尽其材 |
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去国怀乡 |
C.为人排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D.仰而视之曰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
翻译下面句子。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2)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回答下面问题。
(1)【甲】文庄子和【乙】文鲁仲连有什么相同的志趣?
(2)庄子和鲁仲连各用什么方法表明自己的意趣?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
(届重庆中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①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②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③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④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⑤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①月色入户 ②欣然起行 ③念无与为乐者 ④水中藻、荇交横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译文:
②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小景,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语言凝练而又意味深长。 |
B.文章第①②句叙事,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叙述自然流畅。 |
C.文章第②③向中的“遂”“亦”二字流露出作者与张怀民相知的喜悦。 |
D.作者描绘庭中景物极富特色:写月突出其明,写影突出其形,写水突出其清。 |
(4)文中“闲人”—词,表现了苏轼复杂的情感,请参照示例,写出你的理解,并说明理由。
示例:
闲人——表现出苏轼的自得之情。月夜处处都有,可只有他和张怀民这种情趣高
雅的人才懂得欣赏。
闲人——
(届天津中考)阅读《陈涉世家》的节选文字,回答小题。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籍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陈胜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街市,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广故数言欲亡数:屡次、多次 B.尉果笞广笞:用鞭、杖或竹板打
C.为坛而盟 盟:盟誓 D.将军身被坚执锐被:被子
(2)下面的句子中倒装句的一项是( )
A.吴广素爱人 B.祭以尉首 C.陈守令皆不在 D.杀之以应陈涉
(3)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并杀两尉”,这也是他们为起义所做的舆论准备。
B.陈胜用“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激励士卒,坚定了氏族反抗暴秦、奋起抗争的信念。
C.“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体现了起义策略的正确性和百姓的人心所向。
D.选文中,一支团结战斗的农民起义军迅速组成,证明陈胜是一名卓越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届四川资阳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小题。
爱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与“花之隐逸者”中的“之”用法和意义不同,前者主谓间的助词,可不译,后者结构助词,译为“的”。
B.“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中的“蔓”和“枝”属于名词活用为形容词。
C.“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翻译为“我爱好莲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其中“莲之爱”为宾语前置句。
D.朗读是学习古文的基本方法,“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的朗读节奏为“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了莲花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
B.文章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面衬托了自己对莲花的喜爱,寄寓了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
C.作者赞赏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提倡洁身自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体现了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D.文章骈散相间,错落有致,音节和谐。比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