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童趣》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①项为之                 ②如鹤唳云端         
游其中               ④则千或百          
下列语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昂首观之 B.心之所向
C.驱之别院 D.使之冲烟而飞鸣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②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拔山倒树而来”一句中,“山”指           ,“树”指            
作者的“物外之趣”,全凭新奇合理的想象,除了作者在文中提到的四种趣物之外,你还能想到那些富有童趣的情形?写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届山东泰安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承拙斋家传
张惠言(清)
承君名任,字是常,自号拙斋先生。父兑,以孝闻,事在郡志。
拙斋先生学于宜兴杭生,通五经四子书,泛览百家,为诗、古时文,然以躬行为务。补学生员。九试于乡,不得举。以所学授生徒,终其身。作《爱吾庐记》以自述,其辞曰:“爱吾庐者,拙斋先生读书处也。破屋数椽,不蔽风日;方庭偈武①,无佳葩奇卉,可以娱目。有书数千卷,先生昼夜讲习其中。有四子一孙,各授一经,日与辨析疑义。使为歌诗文辞,点笔②以为乐。役使无童仆,客有至者,则延入,蔬食相对,与之论古圣贤,若晤之几席也。先生以致知格物为基址,以身体力行为堂奥,以惩忿窒欲为墙垣,以推己及人为门户,以书策吟咏为园圃。保吾天,全吾真,处而安焉,入而自得焉,盖不足为外人道也。”其指趣如此。常语学者曰:“文词小伎,于身心何所益?读圣贤书,如此尔耶?”子志,试礼部。濒行,命之曰:“行己有耻,立身之大端也。得失之际,慎之!”志兄弟皆恂谨力学,父教之也。著《四书质疑录》《拙斋集》若干卷,时文若干篇。年六十有六,嘉庆三年三月十五日卒。
【注】①偈武:空间逼仄、狭小。②点笔:图画改订诗文。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九试于乡,不得(2)客有至者,则
(3)常学者曰(4)于身心何所
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爱吾庐者,拙斋先生读书处也。
(2)使为歌诗文辞,点笔以为乐。
(3)处而安焉,入而自得焉,盖不足为外人道也。
承拙斋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分条说明。

(届辽宁沈阳中考)阅读选文,完成问题。
【甲】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真是就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来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
印度之人,随地称国,语其所美,谓之印度。若其封疆之域,可得而言。五印度 之境,周九万余里。三垂大海,北背雪山。北广南狭,形如半月。画野区分,七十余国。时特暑热,地多泉湿。北乃山阜隐轸,丘陵舄卤东则川野沃润畴陇膏腴南方草木荣茂。西方土地硗确…。斯大概也,可略言焉。
(选自《大唐西域记》,有删节)
【注释】①五印度.指当时印度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部分。②山阜(fù)隐轸【zhěn]很多高山。③丘陵舄(xì)卤丘陵地带是盐碱地。舄卤,盐碱地。④畴∶已耕作的田地。⑤硗(qiāo)确:指土地十分贫瘠,多形容沙石之地不适宜耕种。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印度人 马千里者(《马说》)
B.随地称国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北山阜臆轸 不知有汉(《桃花源记》)
D.西土地硗确 今齐地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北广南挟,形如半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斯大概也,可略言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1
东 则 川 野 沃 润 畴 陇 膏 腴 南 方 草 木 荣 茂
《答谢中书书》是南朝时陶弘景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境界清新,《大唐西域记》是千多年前玄奘西行的情况记述,为《西游记》的创作奠定了基础。请分别用【甲】【乙】两文中的四字短语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届江苏扬州中考)阅读文言文,完成问题。
常熟有桑悦者,字民怿。书过目,辄焚弃,曰:“已在吾腹中矣。”为诸生,上谒监司,曰“江南才子”。监司大骇,之校书,预刊落 以试悦。文意不属者,索笔补之。学士丘濬重其文,属使者善遇之。使者至,问:“悦不迎,岂有恙乎?”长吏皆衔之,曰:“无恙,自负才名不肯谒耳。”使者遣吏召不至,两使促之。悦怒曰:“始吾谓天下未有无耳者,乃今有之。与若期,三日后来,渎则不来矣。”使者,欲收悦,缘濬故,不果。三日来见,长揖使者。使者怒,悦脱帽竟去。使者下阶谢,乃。所著书,颇行于世。
(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①刊落:削除,删去。②衔:怨恨。③渎:轻慢。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
⑴监司大骇,延之校书() ⑵益两使促之()
⑶使者,欲收悦()⑷使者下阶谢,乃已()
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预刊落以试悦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B.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D.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翻译下列句子。
⑴悦不迎,岂有恙乎?
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⑶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桑悦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届江苏连云港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乐羊子妻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 盗泉 ’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出自《后汉书·列女传》)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以污其乎(2)久行怀思,无它
(3)累寸不(4)羊子其言,复还终业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2)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文中乐羊子妻告诉乐羊子哪两个道理?对乐羊子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道理:
影响:

(届湖北随州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①,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②,熏渍③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默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④,较⑤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⑥鱼之肆⑦,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颜、闵之徒⑧,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选自《颜氏家训·慕贤》)
【注释】①播越:离散。②款狎:指相互问关系亲密。③渍:染。④操履:操守德行。艺能:本领,技能。⑤较:通“皎”,明显。⑥鲍鱼:咸鱼,气味腥臭。肆:店铺。⑧之徒:那样的人。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l)较明易 者也?(2)君子必交游焉。(3)无不如己者。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墨子悲染丝战长勺(《曹刿论战》)
B.如人芝兰之室,久自芳也可远观不可亵玩也(《爱莲说》)
C.潜移默化,自然似河曲智叟笑而止曰(《愚公移山》)
D.是与善人居杀之应陈涉(《陈涉世家》)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下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论述了外部环境对人精神性情的影响,指出交友对人成长的重要性。
B.本文以“入芝兰之室自香,入鲍鱼之肆自臭”这一生活现象来证明人的神情容易被同化的道理,比喻论证生动形象、自然贴切。
C.“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也说明了潜移默化的道理,多与名贤交游,方能受到有益熏陶,颜氏家训对现在青少年的成长仍有指导意义。
D.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常以莲花的“出淤泥而不染”来象征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品行,这与本文观点一致。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