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迎接中共十八大的召开,某校正在举行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如果让你乘上"时空穿梭机",你就可以见证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各条战线取得的辉煌成就。请根据下列信息在空格中填写有关史实。
(1)你来到1954年的中国,可以参与以发展 |
(4)你来到1980年的中国广东省,可 以看到这里的 |
(2)你来到1964年的中国,可以通过10月16日的广播收听到我国研制的第一颗 |
(5)你来到2003年的中国,通过电视可以看到10月15日我国首位航天员 |
(3)你来到1978年的中国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可以看到这里开始实行以" |
阅读材料: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次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它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这次战争给人类造成了前所未有的破坏和灾难。战争历时六年多,遍及世界各地,损耗了大量财富,夷平了许多城市和村庄,无数生灵涂炭。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会议期间,各国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将用自己的全部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材料三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当年,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侵略罪行不容掩盖,历史真相不容弯曲。对任何企图弯曲美化日本军国主义侵略历史的言行,中国人民和亚洲受害国人民不答应,相信有正义和良知的日本人也不会答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日双方应该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共促和平发展,共谋世代友好,共创两国发展的美好未来,为亚洲和世界和平作出贡献。
--2015年5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中日友好交流大会上的讲话
回答下列问题:
(1)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标志是什么?
(2)《联合国家宣言》的签署有何意义?
(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哪一事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4)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之际,请你结合材料一、三及所学知识,谈谈这场战争给我们留下了什么启示?
阅读材料:
材料一 1915年起,进步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真思考,认定要建立名副其实的共和国,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国民性。他们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回答下列问题:
(1)新文化运动高举的两面大旗是什么?
(2)1918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哪两篇论文颂扬十月革命?
(3)新文化运动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
阅读材料:
材料一 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的张骞肩负和平友好使命,两次出使中亚,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在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2013年9月7日,阿斯塔纳)
材料二 15世纪初,中国明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七次远洋航海,每次到访印尼群岛,足迹遍及瓜哇,苏门答腊,加里曼丹等地,留下了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历史佳话,许多都传诵至今。
--《习近平首次在印尼国会的演讲》
材料三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参加2013年中国-东盟博览会时强调,铺就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打造带动腹地发展的战略支点。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
回答下列问题:
(1)丝绸之路的起点在中国古代哪个城市?
(2)郑和第一次下西洋从哪里出发?郑和前后七下西洋,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
(3)根据材料一、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倡导共同建设"一带一路"有何现实意义?
材料一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教材
材料二 1887年。日本的军事部门在广泛调查后提出《讨伐清国策案》,要求在5年内完成一切准备工作,待可乘之机,对中国采取突然袭击。
--摘自《大国崛起·日本》
材料三日本政府在发展经济上注重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大量引进世界先进技术,主要手段是购买技术专利和图纸,然后结合本国特点进行改造提高,在短期内集中了其他国家长期以来开发的成就。日本政府还长期坚持"教育先行"战略,重视人才培养。工程师在所占的人口比例居世界首位,科研人员的人口比例仅次于美国。
请回答:
(1)材料-是日本在"东方道德、西方技艺"旗帜下进行的一次改革,你知道是哪一次吗?在日本历史上还有一次是在"日本精神,中国知识"的口号下进行的改革,结果怎样?
(2)材料二所述《讨伐清国策案》首先转化成哪次"讨伐"行动?结果签订的哪一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3)依据材料三归纳日本战后迅速崛起的原因?
(4)《读者》杂志评论说:"日本是中国的闹钟,时刻让中国惊醒。"你希望如何发展中日关系?
材料一 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语和外交人才。学生最多时达120人,主要学习外文,聘有外籍老师任教。
材料二 2011年4月24日,清华大学迎来百年校庆。百年来,清华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弘扬为国求学的传统,培养出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如钱三强、钱学森、邓稼先……
材料三清华百年校庆中提出"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京师同文馆"是中国近代哪-次运动的产物?它的口号是什么?
(2)材料二中提到的杰出人才中有一位"两弹元勋",他是谁?在清华建校的同一年,我国发生了哪场资产阶级革命?其最大历史功绩是什么?
(3)材料三中提出的希望,你打算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