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五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节选自《与朱元思书》)
【丙】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哪里)决焉? (选自《孟涂文集》)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以其境过清不以千里称也 | B.乃记之而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C.而或不知其细而或长烟一空 | D.而或不达于事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
解释下面划线的词语。 (2分)
(1) 窥谷忘反 反: (2)理明矣 理: 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
②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译: 给文中画线句子加上标点。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甲】文和【乙】文中画线句子分别从哪个角度描写水?突出了水的什么特点? (4分)
【甲】 【乙】 【丙】文阐述了作者什么观点? (2分)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7 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____
(3)父利其然也_________________(4)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_________
(5)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______ (6)未尝识书具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A.忽啼求之() | B.仲永之通悟() |
C.秀才观之() | D.余闻之() |
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传/一乡秀才/观之 | B.借旁近/与之 |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 D.余闻之也/久 |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请用一句话归纳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
公仪休相鲁而嗜鱼①
公仪休②相鲁而嗜鱼,一国争买鱼而献之,公仪子③不受。其弟曰:“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免于相,则虽嗜鱼,此必不能致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不受鱼,我能常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于人之为己者,不如己之自为也。”
注释:①选自《初潭集•廉勤相》。 ②公仪休:周代鲁国穆公的相。 ③公仪子:对公仪休的尊称。下人:退让人,不敢要求别人。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公仪休相鲁而嗜鱼②枉于法,则免于相③恃人不如自恃也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子嗜鱼而不受,何也?
②夫即受鱼,必有下人之色。公仪休“不受鱼”的目的只是为了“能常自给鱼”吗?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本文表现了公仪休的什么品质?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在文中填上空缺的文句。
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人恒过饿其体肤入则无法家拂士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本文的观点是什么?你从本文的学习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阅读《塞翁失马》,完成下列各题。
近塞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1)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2)。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3)。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4),深不可测也。此何遽不为福乎?
注(1)吊:安慰。(2)十九:十分之九,意思是绝大部分。(3)保:保全。(4)极:穷尽(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近塞之人有善术者()⑵马无故亡而入胡()
⑶其子好骑()⑷此独以跛之故()
(2)下面句子中“而”字用法与“堕而折其髀”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 B.峨冠而多髯者 |
C.学而时习之 | D.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
用“/”标出下面句子的停顿(两处)。
此何遽不为福乎?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故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极,深不可测也。
⑵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活板》).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本文作者是 ,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故虽有名马()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③不以千里称也()④才美不外见()⑤其真无马邪?()
3.翻译下面句子
(1).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4.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常用用“千里马”比喻 ,
用“伯乐”比喻 。
5.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本文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来表达内心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