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材料二 如图“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三 如图,世界工业平衡变化表(1860-1980年)

       位次
时间
第一位
第二位
第三位
第四位
1860年
英国
法国
美国
德国
1880年
美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1900年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1980年
美国
日本
苏联
德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日本是缺乏资源的国家,是用教育的作用开采人的脑力、心中的智慧资源和文化资源的”。
——1984年日本文部大臣在北大的演讲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工场手工业”生产方式在工业革命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工业生产和商业之间的关系。
(2)根据材料三,指出1860~1980年英国和美国的变化情况。
(3)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大的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难
知识点: 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和特点 琅城起义和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识图题

(1)图中人物是谁?生活在什么时期?
(2)他的思想主张有哪些?
(3)他有哪些主要成就?
(4)他的思想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史学界普遍认为:在1919年以前,中国近代化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西方的思想文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在经济、政治、文化领域全面启动,并逐步深入展开。请完成以下各题:
(1)根据山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中国近代化历程
主要特点
相关重大事件
第一阶段
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

第二阶段
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第三阶段
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

(2)从后两个阶段选出一名有代表性的历史人物,简要说明他对中国近代化所作的贡献。

阅读下列材料:
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这场……自强运动还是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缝,风的确是吹进来了,也奠定了中国工业的一个初步基础,让中国人看到了什么是西方工业。
——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
请回答:
(1)材料中的“自强运动”是指什么?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谁?
(2)这场“自强运动”的内容是什么?
(3)这场“自强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鸦片战争后,外国列强不断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一步步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陷入苦难深重和极度屈辱的深渊。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剧,中华民族与外国列强的矛盾日趋激烈,中国人民在国势日益沉沦中同仇敌忾,进行了顽强抗争,为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反侵略斗争篇章。这是鸦片战争后至20世纪初年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一条鲜明主线。
(1)列举出中国近代史上,与列强签订的三个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并说出这些条约各自的影响。
(2)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面对列强侵略,中国人民在国势日益沉沦中进行了顽强的抗争,请你列举出中国近代人民武装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例三例。武装反抗外来侵略的英雄人物三例。

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于是福州船政学堂、上海制造总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上感觉不足。”
材料二:“物竞、天择二义,发于英人达尔文。达著《物种由来》一书……盖自有哥白尼而后天学明,亦自有达尔文而后生理确也。斯宾塞尔者,与达同时,亦本天演著《天人会通论》,举天、地、人、形气、心性……其说尤为精辟宏富。”
材料三:“驱除鞑奴,恢复中华”即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统治,变半殖民地的中国为民族独立的中国。“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假如我们实行革命的时候,那满洲人不来阻害我们,决无寻仇之理。”
材料四:“拒签和约”是……的一项重要成果,全国人民为此进行了坚决斗争。山东各界代表到北京请愿,代表团在济南起程之际,山东父老环跪车站,泣不成声,嘱代表等“请求不遂,不得生还”。天津、陕西等地赴北京代表,在新华门冒雨伫立一天一夜。陕西代表学生代表屈武“长跪痛哭,以首触地有声”,激愤地说:“现在国家都要亡了,如果政府再不想办法,不答应学生的要求,我们只好以死力争。”6月28日是和约签字之日,旅法华工和留学生3万余人,奔走呼号,强烈要求北京政府代表拒绝签字。他们围住了代表的寓所,不准代表出门。扬言“如果出门,当扑杀之”。
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的特点。并列举“第一期、第三期”的“中国人”的代表人物各一人。
(2)材料二中的文字出自哪本书?该书的译者是谁?
(3)材料三对应的是“三民主义”中的哪个部分?“三民主义”是由谁提出来的?
(4)材料四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次运动?该运动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