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大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第一段中,作者说“小时候想长大”,“想长大”的内容是什么?
文中划线句子是 描写,作用是
文中说:“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我有些惭愧……”“我”为什么会“有些惭愧”?
面对被撞倒的老太太,“我”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从中反映出“我”具有哪些好的品质?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3分)
(三)什么马不能骑
我看世博会的情形是很狼狈的,一只手提着折叠小板凳,一只手拿着矿泉水瓶。当我终于在排队等候两三个小时进入美国馆后,美国讲解员用脑筋急转弯的方式问大家:“什么马不能骑?”游客不假思索地说“木马!”讲解员又追问了一句:“还有什么马不能骑?”游客中没人猜得出来,她就大声补充道:奥巴马不能骑。奥巴马是美国总统,当然就不能骑了,顿时一片欢笑,游客的疲倦就像被一阵软风吹去不少。奥巴马三个字顷刻变成了游客的开心果或酒心糖。
美国是个具有异域文化和地理奇观的地方,其文化自由度和言论自由度大家心知肚明。拿自己的总统开玩笑,而且把玩笑开到中国来,又是开在世博会,这在美国算不上新闻,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现象。在美国,一个公民和一个总统是可以比肩的,也是可以在同一个卫生间撒尿的。当年克林顿闹出桃色新闻后,不但美国的贫民百姓拿总统开涮,有经济头脑的企业家还借题发挥,在雪茄香烟、口香糖和女人裙裾上做文章,淋漓尽致地搞笑料。
美国馆的第二个展示空间有三块大屏幕,接连播出美国人欢迎参观者到来的画面,其中有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奶声奶气地说:“请出我们的奥巴马总统”。于是画面上就出现了奥巴马的形象。这种安排在美国可以,在我们中国也是大大不妥的。试想,一个大国强国的总统出场,起码也应该由国务卿、外交部长来隆重介绍,或者用掌声礼花来衬托,怎么能让一个小娃娃担当此任呢?但我看奥巴马没有懊恼也没有愠色,依然很潇洒的致欢迎词,他的领袖风范不因为这娃娃的幼稚而损色。
在美国馆听笑话真爽!那个美国女讲解员丝毫没有藐视和讽刺自己总统的意思。而且她展示了美国精神,展示了一个世界大国的君子坦荡荡的形象。世博会从今年五月一日开始,到我去的那天已经离闭馆期限不远几天了,这半年里那个女讲解员不可能只说一句奥巴马的笑话,这可能是她的规定动作,说过千遍万遍了,这笑话早该飞遍全球了,奥巴马也不可能充耳不闻,但人家就能无动于衷,大度汪洋!
美国馆还为观众设置了长条板凳,一拨一拨的参观者几乎都能坐下来观摩。这在我参观那天其他国家馆是绝无仅有的。能坐在美国馆参观引发出我许多思想。我想到那一年去新马泰考察的时候,大家来到吉隆坡市政厅门前逗留参观,与警务兵合影留念。去年我的一个朋友从国外回来,他说人家市政厅楼下是个酒库,贮存着二三十年前、五六十年前等年份不同的美酒,真不可思议。
什么马不能骑?我想在为期半年的世博会期间,不乏研究“政治”的人,不乏强调“意义”的人,但研究怎么让观众笑起来,乐开怀的人不会多。所以我佩服那位美国女郎,她在这个细节上动了脑筋,她用自己的微薄之力贯彻落实了让城市更美好的主题。我以为,要让人类生活得更美好,物质方面当然必不可少,但激活人的内在潜力,张扬人的个性自觉,焕发人的创新才能,远比物质更重要。相反,如果没有更美好的价值观,没有更美好的人与自然和谐,即使让人生活在月球上,也是高处不胜寒。所以人的解放才是最根本的解放,人类社会的文化自由和言论自由才是真正的“世博轴”。
.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请概括关于美国馆的两个事实论据。
答:. “即使让人生活在月球上,也是高处不胜寒。”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本文最后一段说:“要让人类生活得更美好,物质方面当然必不可少,但激活人
的内在潜力,张扬人的个性自觉,焕发人的创新才能,远比物质更重要”请从生活中举一个实例具体谈谈你是
否认同这一说法
。
答:
(二)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下列问题。完成13~18题。
沙漠玫瑰
龙应台
①历史对于价值判断的影响,好像非常清楚。鉴往知来,认识过去才能预测未来,这话都已经说滥了。我不太用成语,所以试试另一个说法。
②一个朋友从以色列来,给我带来一朵沙漠玫瑰。沙漠里没有玫瑰,但是这个植物的名字叫做沙漠玫瑰。拿在手里,是一蓬干草,真正枯萎、死掉的草,这样一把,很难看。但是他要我看说明书。说明书告诉我,这个沙漠玫瑰其实是一种地衣,有点像松枝的形状。你把它整个泡在水里,第八天它会完全复活;把水拿掉的话,它又会渐渐的干掉,枯干如沙。把它再藏个一年两年,然后哪一天再泡在水里,它又会复活。这就是沙漠玫瑰。
③好,我就把这一团枯干的草,用一只大玻璃碗盛着,注满了清水放在那儿。从那一天开始,我跟我两个宝贝儿子,就每天去探望沙漠玫瑰怎么样了。第一天去看它,没有动静,还是一把枯草浸在水里头;第二天去看的时候发现,它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已经从里头往外头稍稍舒展开了,而且有一点绿的感觉,还不是颜色;第三天再去看,那个绿的模糊的感觉已经实实在在是一种绿的颜色,松枝的绿色,散发出潮湿青苔的气味,虽然边缘还是干死的。它把自己张开,已经让我们看出了它真有玫瑰形的图案。每一天,它核心的绿意就往外扩展一寸。我们每天给它加清水,直到有一天,那个绿已经渐渐延伸到它所有的手指,层层舒展开来。
④第八天,当我们去看沙漠玫瑰的时候,刚好我们的一个邻居也在,他就跟着我们一起到厨房里去看。这一天,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完整的、丰润饱满的、复活了的沙漠玫瑰!我们三个疯狂地大叫起来,因为太快乐了,我们看到了一朵尽情开放的浓绿的沙漠玫瑰。
⑤这个邻居在旁边很奇怪地说,不就一把杂草,你们干吗呀?
⑥我愣住了。
⑦是啊,在他的眼中,它不是玫瑰,它是地衣啊!你说,地衣再美,能美到哪里去呢?他看到的就是一把挺难看、气味潮湿的低等植物,搁在一个大碗里。也就是说,他看到的是现象的本身定在了那一个时刻,是孤立的,而我们所看到的是现象和现象背后一点一滴的线索,辗转曲折、千丝万缕的来历。沙漠里,很难下一场雨。没有雨水,它就不能完成生命的周期。于是,它就等待,等待一场遥遥无期的降雨。终于等到了这一天,它就急忙舒展自己的枝桠,把生命的活力展现到极致。等积蓄的雨水没有了,它就又一次收缩起来,等待下一场降雨。
⑧于是,这个东西在我们的价值判断里,它的美是惊天动地的,它的复活过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惊骇演出。我们能够对它欣赏,只有一个原因:我们知道它的起点在哪里。知不知道这个起点,就形成我们和邻居之间价值判断的南辕北辙。
⑨不必说鉴往知来,我只想告诉你沙漠玫瑰的故事罢了。对于任何东西、现象、问题、人、事件,如果不认识它的过去,你如何理解它的现在到底代表什么意义?不理解它的现在,又何从判断它的未来?
⑩历史就是让你知道,沙漠玫瑰有它特定的起点,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
(摘自《智慧背囊》).作者在第③、第④段详细描写了沙漠玫瑰的开放过程,请你赏析这段文字。
.对于沙漠玫瑰的开放,为什么“我们”惊喜得大叫而邻居却无动于衷呢?
.第⑧段写道:“知不知道这个起点,就形成我们和邻居之间价值判断的南辕北辙。”请问“起点”在这里含义究竟是什么?(2分
.请谈谈你对第⑧段“它的美是惊天动地的,它的复活过程就是宇宙洪荒初始的惊骇演出”这句话的理解。
.作者通过描叙关于沙漠玫瑰的开放,说明了一个什么哲理?
.从沙漠玫瑰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一)议论文阅读阅读以下文章,回答10~12题。
简单与复杂
马德
⑴这个世界其实很简单,只是人心很复杂。
⑵其实人心也很简单,只是利益分配很复杂。
⑶桌上有一堆苹果,人们并不在意这堆苹果有多少,而是在意分到自己手里的有多少。单位里有一摊子事,人们并不在意这摊子事有多少,而是在意自己多干多少。人类有大智慧,因为对得失斤斤计较,最后都变成了小聪明。
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很简单,由于利益分配很复杂,才有了尔虞我诈,才有了。纷繁的尘世其实也很简单,由于人类情感很复杂才有了书剑恩仇,才有了离合聚散。
⑸人生之简单,是生命巨画中的几笔线条,有着疏疏朗朗的淡泊;是生命意境中的一轮薄月,有着清清凉凉的宁静。
⑹人生之复杂,是泼洒在生命宣纸上的墨迹,渲染着城府与世故;是拉响在生命深处的咿咿呀呀的胡琴,挥不去嘈杂与迷惘。
⑺天地有大美,于简单处得;人生有大疲惫,在复杂处藏。生活中常有大情趣,一定是日子过得很简单;生命常得大愉悦,一定是心灵纯净到不复杂。
⑻人,一简单就快乐,但快乐的人寥寥无几;一复杂就痛苦,可痛苦的人却熙熙攘攘。这反映出的现实问题是:更多的人,要活出简单来不容易,要活出复杂来却很简单。
⑼人,小时候简单,长大了复杂;穷的时候简单,变阔了复杂;落魄的时候简单,得势了复杂;看自己简单,看别人复杂。
⑽一眼望到底的,似乎很简单。一口百年古井,幽深,澄澈,也可以一眼望到底,但这口古井,本身却并不简单。人也一样。有时候,一个人可以一眼望到底,并不是因为他太过简单,不够深刻,而是因为他太过纯净。一个人,有至纯的灵魂,原本就是一种撼人心魄的深刻。这样的简单,让人敬佩。
⑾有的人云山雾罩,看起来很复杂,很有深度。其实,这种深度,只是城府的深度。这种复杂,是险恶人性的交错,而不是曼妙智慧的叠加。
⑿人生,说到底,简单的只是生死两个字,但由于有了命运的浮沉,有了人世的冷暖,
简单的过程才变得跌宕起伏、纷繁复杂。把简单的事搞复杂了,是人为的愚蠢
;把复杂的事看简单了,是自然的聪明。
⒀简单,是生命留给这个世界的美丽的形式;而复杂,是生命永远无法打捞的苍凉的梦境。
(摘自《读者》).请在第⑷段划线处填上适当的成语,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本文主要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仿照第⑸段或第⑹段的句式续写一个分句。
(二)文学作品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3~17题。
母亲教我客家谚语
多年来,总想写写我的母亲。特别是每逢母亲节的时候,许多媒体都设母亲节专栏,其中很多文章都让我深有感触。别人的母亲或是贤妻良母、或是深明大义、或是甘于奉献,默默无闻。
我的母亲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她循循善诱教给我的客家谚语。
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小小年纪就要学会自理,学会帮母亲做家务事。从学会刷牙洗脸起,母亲就教我:“洗面洗耳廓,扫地扫壁角。”生火做饭,母亲就教我:“大火煮粥,细火煮肉。”“人要灵通,火要窿空。”那个时候显然不知道其中的原因,母亲也不作过多的解释,但我还是照着去做了,慢慢地就养成了一种习惯,长大以后才知道其中的科学道理和处世哲理。而这些好的习惯现在我也教会了我四岁的孩子。
“早起三朝当一工,早起三年当一冬”;“学懒三日,学好三年”;凡是勤俭持家的女人都是“早晨家头窖尾,夜里针头线尾,日里田头地尾”;“家有千金,不如朝进一文。”从我懂事起,母亲从来都是晚睡早起,每天天刚亮,她就开始挑水做饭,然后又去料理农活。多年以后,言犹在耳。这是一位客家妇女作为母亲对我的言传身教。
上学以后,母亲又教我:“养子过学堂,养女过家娘。”你要有出息就要上学堂,只要你能读出身,卖屎缸迹都会供你读书。正是母亲的开明,幸运的我才能在同龄人去务农务工的时候,还能自费就读师范学校。
参加工作后,偶尔会与同事不快,这时候母亲又劝我:退一步海阔天空。“人敬你一尺,你敬人一丈。”“凡事要瞻前顾后,前思后想。”记得参加工作转正那年,有位领导为了照顾亲戚,故意为难我。知道情况的我一直耿耿于怀,一次遇到退休的她,我故意不和她打招呼。回到家里我跟母亲一说,母亲又劝我:“水打烂符勺,击榷又击榷,州里遇唔到,县里遇得着”;“做官唔打笑面人”;“人情唔怕阔,冤家唔好结。”人人都有自己的难处,心胸要宽广。听了母亲的话我心里几年的疙瘩终于解开了,心里也舒服了好多,是母亲的话让我学会了理解和宽容。
工作几年后,由于政策的原因,无奈的我只能离开心爱的讲坛。失意、痛苦、彷徨无助的我每天不知如何是好,母亲又劝导我:“唔使急来唔使愁,自有好日在后头,自有水清见石子,自有云开见日头。”“留得青山在,吾怕么柴烧。”“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正是因为听了母亲的话,我才有今天的事业,才有今天的我。
后来结婚成了家,夫妻之间,婆媳之间,婆家与娘家之间,每有不快之事,我总是向母亲诉苦。母亲又教我:“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当时心甘情愿,今下唔好有怨”;“心臼(媳妇)讲家娘,总系唔贤良”;“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
人们都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正是母亲的言传身教,才让我明白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也正是母亲的循循善诱教给我的客家谚语,才让我从小就接受了客家传统文化的熏陶,吸吮客家文化的乳汁。也正是母亲们的言传身教,客家的传统才得以更好地传承。
.读完上文,客家谚语给你最大的感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这位母亲有多方面的优秀品质。请按照示例,再指出其中的另一方面。
示例:非常勤劳:母亲从来都是晚睡早起,家务农活忙个不停。
我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你探究:母亲教我客家谚语中的“我”是男是女?并作说明。
我的探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什么这篇文章能引人入胜?谈谈你的看法。
我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观全文,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议论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0~12题。
木秀于林,风必助之
叶倾城
①学者谢泳在研究西南联大的时候注意到,当时同班的学生,后来的差别主要体现在机遇上:“是机遇影响了才能,不是有才能就能得到机遇。有才能没有机遇,才能慢慢就没有了;而有机遇,没有才能慢慢也会发展出才能,获得成功。”
②同学少年的日子,大家都是纤纤小树,生长在同一片苗圃里。而后,大家渐渐分散到人生的大森林里,有些不幸落在低洼,有些却有缘栽种在山顶;有些栽在沃野中,有些留在沙土上。种在山顶的,比周遭的林木都高出一截,于是,更多的阳光照在它身上,春天的第一场雨也都给了它。
③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没错。狂风暴雨季节,它在风中凌乱,断了一地的枝丫。但,一年能有几次摧折之风?平常日子里,风把它的花粉传播,蜜蜂蝴蝶都飞来;借助风势,它的种子传播天下。而随着它越长越大,成为参天大树,小小的风对于它,连摧折都无能为力了。它得到的越多,其他树就得到越少——资源,不过就是一碗饭,你多吃一口,其他人就饿着。
④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往往还没有两棵树之间来的大,毕竟人家还可能不同科不同纲不同属,而我们,都是人科人属智人种。所以,能流传千古的名言,普通人也说得出来;伟大的、撼动世界的发明,多是人曾心念一转间想到的。区别何在?不是说了什么,也不一定是谁说的,往往只取决于,你在什么位置上,风帮不帮你忙。
⑤就像如果树会说话,森林里也有窃窃私语,最矮的灌木丛,满腹心事只能说给小草听——小草可能还似听非听。而百年红松,才有资格发出松吟,好风凭借力,松涛入你梦。
⑥你要当灌木还是红松?想风不打头雨不打脸,还是笑傲风云?你是愿意湮没人海,默默无闻,还是成为参天大树,活出人生的丰盛美好?
⑦一切,都是人类自愿的选择。
(选自《格言》2009年第7期,有删改).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文章的第②自然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下面列举了几则格言,请运用本文的论证技法,任选一句从反面立论,并结合生活谈谈自己的理解。
①万事开头难。②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③大器晚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