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10)分
赵括纸上谈兵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④,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以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而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用些线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王以/为何/如其父 |
B.王/以为/何如其父 |
C.王/以为何/如其父 |
D.王/以为何如/其父 |
解释文中划线的字
(1)、使赵不将括即已 ( ) (2)、及括将行( )说说“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的意思
从文中可以看出赵括是个怎样的人?
读了这段文字你获得了一些什么启示呢?
文言文阅读
故事两则
向有友人馈朱鲫①于孙公子禹年②,家无慧仆,以老佣往。走送之,及门,倾水出鱼,索盘而进之。及达主所,鱼已枯毙。公子笑而不言,以酒犒佣,即烹鱼以飨③。既归,主人问:“公子得鱼,颇欢慰否?”答曰:“欢甚。”问:“何以知之?”曰:“公子见鱼便欣然有笑容,立命赐酒,且烹数尾以犒小人。” 主人骇甚,自念所赠颇不粗劣,何至烹赐下人。因责之曰:“必汝蠢顽无礼,故公子迁怒耳。”佣扬手力辩曰:“我固陋拙,遂以为非人④也!登公子门,小心如许,犹恐筲斗不文⑤,敬索盘出,一一匀排而后进之,有何不周详也?”主人骂而遣之。
灵隐寺僧某,以茶得名,铛臼⑥皆精。然所蓄茶有数等,恒视客之贵贱以为烹献;其最上者,非贵客及知味者,不一奉也。一日,有贵官至,僧伏谒甚恭,出佳茶,手自烹进,冀得称誉。贵官默然。僧惑甚,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饮已将尽,并无赞语。僧急不能待,鞠躬曰:“茶何如?”贵官执盏一拱曰:“甚热。”(取材于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朱鲫:红鲫鱼,一种名贵的观赏鱼。②孙公子禹年:孙禹年,淄川人,清代顺治年间兵部尚书之子。 ③飨:用酒食款待。④非人:不懂事理的人。⑤筲斗(shāo dǒu)不文:用小水桶盛着鱼,不够体面。筲斗,小水桶。⑥铛臼(chēng jiù):煮茶用具。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走送之走:跑 | B.自念所赠颇不粗劣念:思念,怀念 |
C.手自烹进手自:亲自用手 | D.贵官执盏一拱曰执:拿着,握着 |
下列句子中,“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又以最上一等烹而进之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
B.卷石底以出(《小石潭记》) |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
D.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隆中对》) |
下列句子中,与“何以知之”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
B.山峦为晴雪所洗出(《满井游记》) |
C.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
D.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达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佣人把鱼摆在盘中献给孙公子,公子很高兴,但没说话,让人拿酒烹鱼款待老佣人。 |
B.老佣人认为自己做得很有礼节,对主人的责备很不满意,极力辩解,主人非常生气。 |
C.灵隐寺有位以茶闻名的僧人,存了不同等级的茶叶,用来招待不同的客人。 |
D.僧人煮了上等好茶献给贵官,希望得到称赞,哪知这位贵官却不懂得茶叶的优劣。 |
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向有友人馈朱鲫于孙公子禹年。
⑵既归,主人问:“公子得鱼,颇欢慰否?”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父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也,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选自《说苑·敬慎》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语。
(1)冠白冠,后来吊吊:
(2)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恶:翻译下面的句子。
(1)子独后来吊,岂有说乎?
(2)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读完此文,你认为孙叔敖是一个怎样的人。
文本老父所讲三点,从现实角度看,有哪两方面的借鉴意义。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啼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唯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袅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
(节选自王安石《材论》)
【注释】①骥:良马。后文的“骐”与此同义。②刍:喂牡畜的草。求:寻找,寻求。④烦御:烦劳驾驭。⑤顿:整顿,这里指拉。⑥辽:远。⑦骀(tái):劣马。⑧试:试验。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选出下列选项中加点词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
A.策之不以其道不屡策,不烦御 |
B.食之不能尽其材其所以饮水食刍 |
C.而伯乐不常有不舍昼夜而追之 |
D.其真不知马也在当其所能而已 |
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古之君知其如此,故不以为天下无材。比较【甲】【乙】两文,说说两文作者主张的对待人才的态度有什么相同之处。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柳宗元传
元和十年,例移① 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注释] 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怂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⑤营护:料理,护送。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禹锡终易连州:
(2)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下列加点字与“请以柳州授禹锡”中的“以”意义相同的是( )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
C.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
D.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选文体现了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个方面什么样的特点?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1)为友:
(2)为官:
(3)为师: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下题。
癸卯岁,西原贼入道州,焚烧杀掠,几尽而去。明年,贼又攻永① 破邵②,不犯道州边鄙而退。岂力能制敌与?盖蒙其伤怜而已。诸使③何为忍苦征敛,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 (作者:元结④)
[注] ①②永、邵:地名,指永州和邵州。③诸使:指主持国家税政的人。④元结:唐朝诗人,曾任道州刺史。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几尽而去。②岂力能制敌与?从本文看,作者“作诗一篇以示官吏”的目的是什么?这与你学过的哪一篇文言文用意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