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回答题目。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 初,范文正公(1)贬饶州,朝廷方治朋党(2),士大夫莫敢往别,王质独扶病(3)饯于国门,大臣责之曰:“君乃长者,何自陷朋党?”王质曰:“范公天下贤者,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闻者为之缩颈。
【注】(1)范文正公:范仲淹谥号文正。(2)朋党:专有名词,古代特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3)扶病:抱病、带病。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2分)
(1)或异二者之为 (2)士大夫莫敢往别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B.然则何/时而乐耶
C.闻者为/之缩颈翻译选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王质独扶病饯于国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文的内容。(2分)
结合乙文,说说王质可否称得上是与范仲淹志同道合的人?(2分)
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
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语。
(1)卿今当涂掌事() (2)及鲁肃过寻阳()
(3)未尝识书具()(4)父利其然也()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请比较[甲]、[乙]两文在内容上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
不同之处:
。假如你的好朋友沉迷于网络,你打算怎样劝告他?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 (2)卿今者才略。(者:)
(3)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4)见往事耳。(往事:)翻译下面的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甲文中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乙文中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的原因又是什么?阅读两文后你有什么感想?(前面两问用原文语句回答)
甲乙两篇文章所谈内容都与学习有关,你能写出几句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吗?(至少两句,3分)
12分
屈原既绌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 ,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 ,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下列句中的“之”与“魏闻之,袭楚至邓 ”中“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怅恨久之 | B.属予作文以记之 |
C.水陆草木之花 | D.何陋之有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秦国想要攻打楚国,但楚国和齐国结盟亲善,秦国不敢侵犯,就采用离间计破坏两国的联盟,以便各个击破。
B张仪出尔反尔,失信于楚王,楚王很生气,决定发兵攻打秦国。
C齐国对楚国与之绝交很生气,当楚国有难时,他们也袖手旁观,因此楚国陷入困境之中。
D秦国打算割地和楚国议和,楚王认为张仪很聪明,不愿得地,希望得到张仪这个人才。解释下列加点字。
①惠王患之②乃令张仪详去秦
③大破楚师于丹、淅④复释去张仪翻译下列句子。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2)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对比阅读,回答小题。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范仲淹《岳阳楼记》)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
A.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媵人持汤沃灌(《送东阳马生序》) |
B.朝而往,暮而归朝服衣冠(《邹忌讽齐王纳谏》) |
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 |
D.山间之朝暮也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
E.而乐亦无穷也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由此演化而来的成语“水落石出”表示什么意思?
从全文看,欧阳修的“览物之情”,体现了他什么样的思想?他的这种“览物之情与范仲淹笔下“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的区别?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 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下面选项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未若柳絮因风起若既不出户 | B.面墙之士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
C.必有忠信如丘者欲信大义于天下 | D.益慕圣贤之道曾益其所不能 |
用 “/”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夫 以 孔 子 之 圣 犹 须 好 学 今 人 可 不 勉 乎 本文所谈的是为学之道,但为什么强调交友的重要呢?你喜欢交哪类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