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同学利用洗手间的肥皂及海绵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探究过程如图所示.
(1)分析比较甲、乙两图中的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什么?
(2)图乙和图丙探究的问题是什么?
(3)小明将肥皂沿竖直方向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如图丁所示,由实验现象,他经过分析、论证得到的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无关.分析评估他的实验结论.
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如图1所示,是小明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图.A是操作过程,B是读数过程,C是读取的温度.
①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 ;
②B图中读数的错误是 ;
③若操作正确无误,根据C图可知此时烧杯中水的实际温度是 ℃.
(2)小华使用的实验装置如图2甲所示,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的“温度﹣时间”图象如图2乙所示.实验中所用的温度计是利用 的性质制成的;测量工具除温度计外,还需要 小华在组装装置甲时,要分别调节铁圈M、N的高度,其中首先调节的是铁圈 的高度(选填M\N);实验中要观察水中 的变化;
(3)信息提示:液体的沸点与其表面的气压有关,液体表面的气压越大,液体的沸点越高.由图2乙可知实验测得水的沸点是 ℃,说明此时实验室中的大气压 (选填\小于\大于\等于)1标准大气压.水在沸腾的过程中, 热,温度将 (选填\升高\降低\不变);
(4)实验中看到“白气”不断从烧杯中冒出,这些“白气”的状态是 (选填固态\液态\气态),产生“白气”的过程需 热;
(5)另外两同学也选用相同的装置做该实验,他们绘制的沸腾图象如图2丙所示,问a、b图象不同的原因是 ;在实验中发现了如图3的A、B的两种情形,其中图 是水在沸腾时的情况;
(6)实验结束后,同学们相互交流时,有的小组觉得把水加热到沸腾的时间过长,请你说出一条缩短加热时间的方法: .
如图所示,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时,将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个标有刻度的可以沿ON向前、向后折的白色硬纸板垂直放置在平面镜上.
(1)白色硬纸板可以 入射光和反射光的传播路线;根据纸板上的 可以方便地测量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
(2)如图(a),以法线ON为轴线,把纸板F向后缓慢旋转,在F上 (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OB,这一现象说明 .
(3)如图(b),当E、F在同一平面上时,让入射光沿AO紧贴着纸板E射向镜面,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OB,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便立即得出实验结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这样得出结论 (选填“合理”或“不合理”),原因是 ;
(4)若将一束光贴着纸板F沿BO射到O点,光将沿图中的 方向射出,因为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关键是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经过观察、思 考,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器材进行探究.
(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
(2)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小明应该进行如下操作:将棋子A放在玻璃板前,再拿一只 的棋子B放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从玻璃板前 (某一位置看上去/任一位置看上去都)重合,这表明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 ;
(3)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他将一块与玻璃板等大的不透明的白板竖放在玻璃板与蜡烛B之间,从棋子A侧观察,仍能看到棋子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光的 形成的;拿走棋子B,将这块白板移动到棋子A像的位置时,从棋子 (A/B)侧观察白板,发现白板上不能承接到棋子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 (填“实”或“虚”)像;
(4)拿走白板,他将棋子A向玻璃板靠近2cm,再将棋子B移到A像的位置,通过测量比较,他发现棋子A与它在玻璃板中像的距离变化了 cm,同时发现像的大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实验中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保持“垂直”,若不垂直,将对实验观察带来不便.请说出不垂直会带来怎样的不便: .
用电冰箱研究物态变化现象:
(1)电冰箱的原理是制冷剂在冷冻室 (填物态变化) 热,再在冷凝管进行相反的过程从而循环使用;
(2)在活动中,需要将温度计离开被测的环境读数,为减小影响,可以在温度计的 上包裹一个湿棉花团;
(3)实验室中温度计的量程只有﹣2~100℃,活动中若冰箱冷冻室某测量点的温度为﹣10℃,则温度计中液柱上表面的位置大致上在图甲中所示的 (A/B/C)位置;
(4)电冰箱冷藏室内温度分布情况是
A.上冷下热,内冷外热 B.上冷下热,内热外冷
C.上热下冷,内冷外热 D.上热下冷,内热外冷
(5)水、牛奶、糖水、食盐水中,凝固点最低的是 ,为解决测量凝固点不方便的问题,可以采取先将不同的液体放入冷冻室速冻,然后再取出测量它们的熔点的方法,从而得到凝固点,这样做的理由是 ;
(6)将放有冰的试管直接置于空气中熔化时,发现所用时间较长,为了加快冰的熔化,有同学建议用图乙所示方法加热,请你对此建议作出评价 , .
小林做“碘的升华”实验时,用酒精灯直接对放有少量碘颗粒的锤形玻璃泡加热,如图所示.发现碘升华管内出现紫色的碘蒸气,小林认为碘从固态变成了气态,是升华现象.小红查阅资料发现:常压下,碘的熔点为113.60℃,碘的沸点为184.25℃,酒精灯火焰的温度约400℃.根据这些资料,小红认为小林所做的实验中,碘可能经历了由固态到液态再到气态的变化过程,小林的实验并不能得出碘升华的结论.
针对小红的质疑,小林又重新实验仔细观察,发现确实存在少量液态碘的现象,为此,他对实验进行了改进,补充了少量辅助器材,证明碘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写出实验方案并简要说明.
(1)实验方案: ;
(2)简要说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