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是苯和溴的取代反应的实验装置图,其中A为具有支管的试管改制成的反应容器,在其下端开了一个小孔,塞好石棉绒,再加入少量的铁屑粉。填写下列空白:
(1)向反应容器A中逐滴加入溴和苯的混合液,几秒钟内就发生反应。写出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有机物写结构简式): ,反应类型:属于________反应;
(2)试管C中苯的作用是 。反应开始后,观察D和E两试管,看到的现象是D E 。
(3)反应2min~3min后,在B中的氢氧化钠溶液里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4)在上述整套装置中,具有防倒吸作用的仪器有 (填字母)。
(5)苯还可以与氢气反应,写出反应方程式 ,反应类型:属于_______反应。
为研究硫酸的性质,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以下两个实验。实验一:检查好装置的气密性后,在如图一所示甲的试管中加入足量的Fe合金(含有一定量的C),然后,加入少量浓硫酸。
图一图二
①.在未点燃酒精灯时,乙中没有明显现象,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处理生成的有毒气体,还应在乙、丙之间接入干燥管,并在其中填充足量的。
②.反应开始一段时间后,在丙处检验到某种无色无味气体,它是__________。
若甲中加入的是纯铁,丙处产生气体的速率没有前者的快,这是因为____________
实验二:
高一必修教材《浓硫酸与蔗糖反应的实验》这个传统实验是在敞口容器中进行,药品用量大,且浓硫酸与蔗糖反应过程中生成大量有毒气体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新理念;对此实验进行新的设计和改进:取少量的蔗糖置于锥形瓶中加入几滴水,用胶头滴管滴加几滴浓硫酸,通过圆形玻璃搅拌棒不断搅拌;如上图二所示观察:
①.白色的蔗糖发黄再变黑,这是因为浓硫酸具有性;一会儿迅速变成蜂窝状(形似“黑馒头” );写出发生的化学方程式:
②.紫色石蕊试纸变红,品红试纸褪色,澄清石灰水出现浑浊,该小组同学认为有二氧化碳生成,你是否赞成此观点;若赞成就不填写;若不赞成,你将如何改进才能证明有二氧化碳生成:
③.另一小组将紫色石蕊试纸更换为少许无水硫酸铜,结果没有观察到无水硫酸铜变蓝,证明浓硫酸具有;
某混合物X由A12O3、Fe2O3、Cu、SiO2中的一种或几种物质组成。进行如下实验。
请回答:
(1)由I可知X中一定存在的是 ,步骤I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反应II的化学方程式是。
为进一步确定上述混合物X的成分,另取9.4gX进行如下实验。
(3)由Ⅲ可得出的结论为:。
(4)步骤Ⅳ所得蓝色溶液中阳离子为。
(5)原混合物中各成分的质量之比是。(不必化简)
有机物A分子组成为C4H9Br,A中有一个支链,在一定条件下A可发生如下转化
|
(9分)用下图实验装置制取乙酸乙酯。回答以下问题:
(1)在A试管中加入乙醇、乙酸和浓硫酸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A试管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试管中所装液体应为___________,乙酸乙酯生成后,将在该溶液的______(填“上”或“下”)层,分离出该产品所需的主要仪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该装置用球形干燥管代替长导管,并将干燥管的末端插入B中液面以下,在此处球形干燥管的作用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化学兴趣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实验,以验证烧瓶中有乙烯生成且乙烯具有不饱和性。当温度迅速上升后,可观察到溴水褪色,烧瓶中浓硫酸与乙醇的混合液变为棕黑色。
(1)烧瓶中除了浓硫酸和乙醇之外,还放入了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2)写出该实验中生成乙烯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瓶中盛装的溶液是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C瓶中盛装的溶液是___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考虑到A中混合液反应的复杂性,如果没有B、C装置,D中溴水褪色的现象不能证明A的烧瓶中有乙烯生成且具有不饱和性,其理由是___________(填下列这项的序号)。
①乙烯与溴水易发生取代反应②使溴水褪色的反应未必是加成反应
③使溴水褪色的物质未必是乙烯④浓硫酸氧化乙醇生成乙醛,也会使溴水褪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