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寄欧阳舍人书(节选)
曾 巩
去秋人还,蒙赐书及所撰先大父墓碑铭,反复观诵,感与惭并。
  夫铭志之著于世,义近于史,而亦有与史异者。盖史之于善恶无所不书,而铭者,盖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义之美者,惧后世之不知,则必铭而见之。或纳于庙,或存于墓,一也。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其辞之作,所以使死者无有所憾,生者得致其严。而善人喜于见传,则勇于自立;恶人无有所纪,则以愧而惧。至于通材达识、义烈节士,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警劝之道,非近乎史,其将安近?
  及世之衰,人之子孙者,一欲褒扬其亲而不本乎理。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铭始不实。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苟托之非人,则书之非公与是,则不足以行世而传后。故千百年来,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铭,而传者盖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然则孰为其人,而能尽公与是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盖有道德者之于恶人,则不受而铭之;于众人则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恶相悬而不可以实指,有实大于名,有名侈于实。犹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恶作辨之不惑,议之不徇?不惑不徇,则公且是矣。而其辞之不工,则世犹不传,于是又在其文章兼胜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虽或并世而有,亦或数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传之难又如此,其遇之难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谓数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铭其公与是,其传世行后无疑也。而世之学者,每观传记所书古人之事,至于所可感,则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况其子孙也哉?况巩也哉!其追晞祖德而思所以传之之由,则知先生推一赐于巩而及其三世。其感与报,宜若何而图之?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
【注】①欧阳舍人:即欧阳修;舍人,官名。②衋xì:悲伤苦痛。
对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者得致其严:威严
B.故虽恶人,皆务铭 勒:刻
C.有名于实 侈:超过、多
D.辨之不惑,议之不徇:徇私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体现作者推崇道德文章的一组是
①嘉言善状,皆见于篇,则足为后法
②故虽恶人,皆务勒铭以夸后世
③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
④后之作铭者,当观其人。
⑤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
⑥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迹非

A.①②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③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提及“蒙赐书”及撰“铭”,点明写信之由;“反复观诵”,侧面写出欧文之精彩及作者爱不释手之情景;“感与惭并”,写作者对欧阳修的感激与敬佩。寥寥二十余字,言简意深。
B.作者认为铭文流传于世,其作用接近于史书,而作为史书,则是非常严谨而真实的。而今铭文所以不实,则因逝者的子孙一心想要颂扬他们的先辈,往往刻意隐瞒逝者的恶行,致使撰铭者不能明察。
C.作者先论及古代撰写墓志铭的社会意义,在于褒扬美善;进而论及今之墓铭的流弊,在论及流弊时,特别突出了撰铭人的作用,提出只有撰铭人“畜道德而能文章”,才能写出流传后世的铭文。
D.本文借感谢欧阳修给自己祖父写墓志铭,提出了撰写铭志的两字原则——“公”和“是”,阐述了“道德”“文章”之于儒者修养的重要性,阐发“文以载道”的主张,表达对道德文章兼胜的赞许与追求。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其人之恶,则于铭乎何有?此其所以与史异也。
(2)其故非他,托之非人,书之非公与是故也
(3)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无以为也,岂非然哉?
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郑 人 有 且 置 履 者 先 自 度 其 足 而 置 之 坐 至 之 市 而 忘 操 之 已 得履 乃 曰 吾 忘 持 度 反 归 取 之 及 反 市 罢 遂 不 得 履  (选自《韩非子》)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
孔子和老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不超过4个字)

简析孔子与老子在这一主张上的区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独乐园记①
(宋)司马光
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此王公大人之乐,非贫贱所及也。孔子曰:“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颜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此圣贤之乐,非愚者所及也。若夫“鹪鹩巢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各尽其分安之,此乃迂叟之所乐也。
熙宁四年,迂叟始洛,六年,买田二十亩于尊贤坊北,辟以为园,其中为堂,聚书出五千卷,命之曰读书堂。堂南有屋一区②,引水北流贯宇下,中央为沼,方深各三尺。疏水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阶,悬注庭下,若象鼻;自是分为二渠,绕庭四隅,会于西北而出,命之曰秀水轩。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圆若玉玦,围三丈,揽结其杪,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沼北横屋六楹,厚其墉茨,以御烈日。开户东出,南北列牖,以延凉飔。前后多植美竹,为清暑之所,命之曰种竹斋。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径一丈屈其杪交相掩以为屋。植竹于其前,夹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采药圃。洛城距山不远,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见,乃于园中筑台,构屋其上,以望万安、轘辕,至于太室,命之曰见山台。
迂叟平日多处堂中读书,上师圣人,下友群贤,窥仁义之原,探礼乐之绪。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达无穷之外,事物之理,举集目前。所者学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志倦体疲,则投竿取鱼,执紝采药,操斧剖竹,临高纵目,逍遥相羊,唯意所适。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柅③。耳目肺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代此也。合而命之曰独乐园。
或咎迂叟曰:“吾闻君子之乐必与人共之,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可乎?”迂叟曰:“叟愚何得比君子,自乐恐不足,安能及人?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不取,岂得强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选自《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有删改)
【注】①宋神宗熙宁三年,司马光因反对新法出知永兴军,后退居洛阳编修《资治通鉴》。熙宁六年,购地二十亩,筑园。②区:处,所。③柅:止。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熙宁四年迂叟始家:安家
B.南北列轩:高大
C.所者学之未至病:耻辱
D.迂叟曰谢:道歉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各尽其分安之童子莫对,垂头
B.合而命之曰独乐园或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C.今吾子独取足于己不及人,可乎愚人之所以为愚,皆出于此乎
D.人不取,岂得强之乎臣死不避,卮酒安足辞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乐”之所求,情况不同,人各有异,需要的是 “各尽其分而安之”,因此,自己身为迂叟,既非王公,又非圣贤,“独乐”可也。
B.作者采用赋文手法,对独乐园的介绍不厌其详、铺陈无遗,但这种铺述又并非杂芜堆砌,而是井然有序地逐一推出,俨然一幅布局清晰可见的全景图。
C.最后一段,作者设难而诘,自贱其身,自贬其乐,以退为进,连用设问,寓雄辩于问答之中,层层守攻,理直气壮地说明“独乐”可也。
D.作者“记”独乐园意在抒发“独乐”之情,而这种看似与世无争的“独乐”之情,实则是与世抗争的另一种形式,其自贬自责及自乐正是对时局不满的发泄。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沼 东 治 地 为 百 有 二 十 畦 杂 莳 草 药 畦 北 植 竹 方 若 棋 局 径 一 丈 屈 其 杪 交 相 掩 以 为 屋。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与少乐乐,不若与众乐乐。

必也有人肯同此乐,则再拜而献之矣,安敢专之哉! (4分)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5句。(5分)
(1)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王羲之《兰亭集序》)
(2),桃李罗堂前。 (陶渊明《归园田居》)
(3)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杜牧《阿旁宫赋》)
(4)熊咆龙吟殷岩泉,。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5) ,刘郎才气。(辛弃疾《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6) ,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声声慢》)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题目。
审势
辛弃疾(宋)
用兵之道。形与势二。不知而一之,则沮形、眩于势,而胜不可图,且坐受毙矣。
何谓形?小大是也。何谓势?虚实是也。土地之广,财赋之多,士马之众,此形也,非势也。形可以示威,不可用以必胜。譬如转嵌岩于千仞之山,轰然其声,巍然其形,非不大可畏也;然而堑留木柜,未容于直,遂有能迂回而避御之,至力杀形禁,则人得跨而逾之矣。若夫势则不然:有器必可用,有用必可济。
譬如注矢石于高墉之上,操纵自我,不系于人,有轶而过者,抨击中射惟意所向,此实之可虑也。自令论之:虏人虽有嵌岩可畏之形,而无矢石必可用之势;其举以示吾者,特以威而疑我也。未欲用以求胜者,固知其未必能也。彼欲致疑,吾且信之以为可疑。彼未必能,吾且意其或能;是亦未详夫形、势之辨耳。臣请得而条陈之:
虏人之地,东薄于海,西控于夏,南抵于淮,北极于蒙,地非不广也。虏人之财,签兵于民而无养兵之费,靳恩于郊而无泛恩之赏,又辅之以岁币之相仍,横敛之不恤,则财非不多也。沙漠之地,马所生;射御长技,人皆习焉,则其兵又可谓之众矣。以此之形,时出而震我,亦在所可虑,而臣独以为不足恤者,盖虏人之地虽名为广,其实易攻,惟其无事,兵劫形制,若可纠合,一有惊扰,则忿怒纷争,割据蜂起。辛巳之变,萧鹧巴反于辽,开赵反于密,魏胜反于海,王友直反于魏,耿京反于齐、鲁,素而葛王反于燕,其余纷纷所在而是,此则已然之明验,是一不足虑也。
虏人之财虽名为多,其实难恃,得吾岁币惟金与帛,可以备赏而不可以养士;中原廪窖,可以养士,而不能保其无失。盖虏政庞官吏横,常赋供亿,民粗可支,意外而有需,公实取一而吏七八之,民不堪而叛。叛则财不可得而反丧其资,是二不足虑也。
若其为兵,名之曰多,又实难调而易。且如中原所签,谓之大汉军者,皆其父祖残于蹂践之余,田宅罄于捶剥之酷,怨忿所积,其心不一。而沙漠所签者越在万里之外,虽其数可以百万计,而道里辽绝,资粮器甲一切取办于民,赋输调发非一岁而不可至。始逆亮南寇之时,皆是诛胁酋长、破灭资产,人乃肯从,未几中道窜归者已不容制,则又三不足虑也。
又况虏廷今日用事之人,杂以契丹、中原、江南之士,上下猜防,议论龃龉,非如前日粘罕、兀术辈之叶。骨肉间僭弑成风,如闻伪许王以庶长出守于汴,私收民心,而嫡少尝暴之于其父,此岂能终以无事者哉?我有三不足虑,彼有三无能为,而重之以有腹心之疾,是殆自保之不暇,何以谋人?
臣亦闻古之善觇人国者,如良医之切脉,知其受病之处而逆其必殒之期,初不为肥瘠而易其智。官渡之师,袁绍未遽弱也,曹操见之以为终且自毙者,以嫡庶不定而知之也。咸阳之都,会稽之游,秦尚自强也,高祖见之以为当如是矣,项籍见之以为可取而代之者,以民怨已深而知之。盖国之亡,未有如民怨、嫡庶不定之酷,虏今并有之,欲不亡何待!臣故曰:“形与势异”,惟陛下实深 之。
(选自《美芹十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形可以示威举:全部
B.臣独以为不足者恤:救济
C.又实难调而易溃:溃败
D.其必殒之期逆:揣测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沮形、眩于势/其皆出此乎 B.沙漠之地,马所生用亡郑以陪邻
C.虏政庞官吏横/莫不族布罗生焉 D.骨肉间僭弑成风/彼恶乎待哉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势”比“形”更为重要的一项是
①若夫势则不然:有器必可用,有用必可济④怨忿所积,其心不一
②射御长技,人皆习焉,则其兵又可谓之众矣⑤赋输调发非一岁而不可至
③中原廪窖,可以养士,而不能保其无失 ⑥盖国之亡,未有如民怨、嫡庶不定之酷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⑤⑥

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出于忠心,在奏章中条陈敌方弊端弱点,恳请皇上抓住时机,尽早收复失地。
B.作者多方引证,深入剖析,加之行文气韵豪迈奔放,使文章极具鼓动性、说服力。
C.作者虽痛恨虏人,但对其将领也不一概加以否定。这是评价历史人物应有的态度。
D.作者反复强调,无论是国家或个人,当“形”与“势”不匹配时,就会有灾难发生。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彼未必能,吾且意其或能;是亦未详夫形、势之辨耳。(3分)
(2)一有惊扰,则忿怒纷争,割据蜂起。(3分)
(3)是殆自保之不暇,何以谋人?(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光传
李光,字泰发,越州上虞人。童稚不戏弄。父高称曰:“吾儿云间鹤,其兴吾门乎!”亲丧,哀毁如成人,有致赙者,悉辞之。及葬,礼皆中节。服除,游太学,登崇宁五年进士第。调开化令,有政声,召赴都堂审察,时宰不悦,处以监当,改秩,知平江府常熟县。朱勔父冲倚势暴横,光械治其家僮。冲怒,风部使者移令吴江,光不为屈。改京东西学事司管勾文字。
建炎三年,车驾自临安移跸建康,除知宣州。时范琼将过军,光先入视事,琼至则开门延劳,留三日而去,无敢哗者。光以宣密迩行都,乃缮城池,聚兵粮,籍六邑之民,保伍相比,谓之义社。择其健武者,统以土豪,得保甲万余,号“精拣军”。又栅险要二十三所谨戍之,厘城止为十地分,分巡内外,昼则自便,夜则守城,有警则战。苗租岁输邑者,悉命输郡。初欢言不便,及守城之日,赡军养民,迄赖以济。事闻,授管内安抚,许便宜从事,进直龙图阁。
溃将邵青自真州拥舟数百艘,剽当涂、芜湖两邑间,光招谕之,遗米二千斛。青喜,谓使者曰:“我官军也,所过皆以盗贼见遇,独李公不疑我。”于是秋毫无犯。他日,舟过繁昌,或绐之曰:“宣境也。”乃掠北岸而去。
时秦桧初定和议,将揭榜,欲籍光名镇压。上意不欲用光,桧言:“光有人望,若同押榜,浮议自息。”遂用之。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光本意谓但可因和而为自治之计。既而桧议彻淮南守备,夺诸将兵权,光极言戎狄狼子野心,和不可恃,备不可彻。桧恶之。桧以亲党郑亿年为资政殿学士,光于榻前面折之,又与桧语难上前,因曰:“观桧之意,是欲壅蔽陛下耳目,盗弄国权,怀奸误国,不可不察。”桧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朕退而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光曰:“臣与宰相争论,不可留。”章九上,乃除资政殿学士、知绍兴府,改提举临安府洞霄宫。
十一年冬,中丞万俟禼论光阴怀怨望,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藤州安置。越四年,移琼州。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吕愿中又告光与胡铨诗赋倡和,讥讪朝政,移昌化军。论文考史,怡然自适。年逾八十,笔力精健。又三年,始以郊恩,复左朝奉大夫,任便居住。至江州而卒。孝宗即位,复资政殿学士,赐谥庄简。(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致者,悉辞之赙:钱物
B.舟过繁昌,或之曰绐:欺骗
C.既而桧议淮南守备彻:撤除
D.光于榻前面之折:告发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光械治家僮远而无所至极邪
B.统土豪恐前语发,状语武
C.除资政殿学士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得闻教
D.至江州卒吾尝终日思矣

请将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同郡杨炜上光书,责以附时相取尊官,堕黠虏奸计,隳平时大节。
(2)居琼州八年,仲子孟坚坐陆升之诬以私撰国史,狱成。
第Ⅰ卷文言文中,传主李光为官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8处)
桧大怒明日光丐去高宗曰卿昨面叱秦桧举措如古人朕退而叹息方寄卿以腹心何乃引去。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