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文言文阅读
徐霞客传
钱谦益 
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阴梧塍里人也。生于里社,奇情郁然,玄对山水,力耕奉母,践更繇役,蹙蹙如笼鸟之触隅,每思飏去。年三十,母遣之出游。东南佳山水,皆几案衣带间物耳。有再三至,有数至,无仅一至者。
其行也,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扳援下上,悬度绠汲。居平未尝为古文辞,行游约数百里,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走笔为记,如甲乙之簿,如丹青之画,虽才笔之士,无以加也。
游台、宕还,过陈木叔小寒山,木叔问:“曾造雁山绝顶否?”霞客唯唯。质明已失其所在,十日而返。曰:“吾取间道,扪萝上龙湫,有宕焉,雁所家也。其颠罡风逼人,有麋鹿数百群,围绕而宿。三宿而始下。”其与人争奇逐胜,皆此类也。
母丧服阕,益放志远游。访黄石斋于闽,穷闽山之胜,皆非闽人所知。登罗浮,谒曹溪,归而追及石斋于云阳。往复万里,如步武耳。谓昔人志星官舆地,多承袭傅会;江河山川,多囿于中国一隅。欲为昆仑海外之游,穷流沙而后返。小舟如叶,大雨淋湿,要之登陆,不肯,曰:“譬如涧泉暴注,撞击肩背,良足快耳!”丙子九月,辞家西迈。僧静闻愿登鸡足礼迦叶,请从焉。遇盗于湘江,静闻被创病死,函其骨,负之以行。瘗静闻骨于迦叶道场,从宿愿也。
霞客还滇南,足不良行,修《鸡足山志》,三月而毕。病甚,语问疾者曰:“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死不恨矣。”
余之识霞客也,因漳人刘履丁。履丁为余言:“霞客西归,气息支缀,闻石斋下诏狱,遣其长子间关往视,三月而反,具述石斋系状,据床浩叹,不食而卒。”其为人若此。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木叔小寒山过:经过
B.虽才笔之士,无以也加:超出
C.质明已失其所在质明:天刚亮
D.多承袭傅会傅会:把无关系的事物硬说成有关系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徐霞客奇情逸志的一组是
①力耕奉母,践更繇役             ②凌绝壁,冒丛箐,扳援下上
③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走笔为记 ④譬如涧泉暴注,撞击肩背,良足快耳
⑤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       ⑥闻石斋下诏狱,遣其长子间关往视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霞客十分喜欢山水,曾登雁荡山十日而返,放志远游一生,终穷天下之胜,对自己的一生毫无遗憾。
B.徐霞客出游行装简单,常忍受饥饿翻山越岭,虽有重重困难和险阻,仍不忘记录旅行见闻,文采斐然。
C.徐霞客曾跟随僧人静闻登鸡足山,途中静闻遭遇强盗而病死,徐霞客最终将静闻葬于迦叶道场,了却静闻的夙愿。
D.徐霞客游览考察之后,认为一些天文地理书中有错误之处,后腿脚有病,不便行走,于是修撰《鸡足山志》。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取间道,扪萝上龙湫,有宕焉,雁所家也。
(2)静闻被创病死,函其骨,负之以行。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各题。
万石君,名奋,姓石氏。年十五,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奋独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琴。”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徙其家长安中戚里
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大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及孝景即位,以为九卿;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号奋为“万石君”。
孝景帝季年,万石君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子孙为小吏,来归谒,必朝服见之,不名。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童仆如也。万石君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建老白首,万石君尚无恙。建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归谒亲,窃问侍者,取亲中裙,身自浣涤,复与侍者,不敢令万石君知,以为常。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庆于诸子中最为简易矣,犹如此。为齐相,举齐国皆慕其家行,不言而齐国大治,为立石相祠。
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长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岁余,建亦死。诸子孙咸孝,然建最甚,甚于万石君。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君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斯可谓笃行君子矣!
(《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注:①中戚里:京城皇室外戚居住的地方。②路马:通“辂马”,天子所乘之马,此指天子的车驾。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宫门阙,必下车趋趋:趋向,表示追随于后。
B.见路马必式焉 式:同“轼”,手扶车轼表敬。
C.虽燕居必冠 燕:同“宴”,安逸、闲适。
D.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言语迟钝,寡言。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万石君之谓邪 ②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B.①因长老肉袒固谢罪 ②不如因而善遇之
C.①若能从我乎 ②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D.①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 ②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万石君出身低微,十五岁初侍高祖,因为端庄有礼,虽无才能却颇受汉高祖信任并官至太中大夫。
B.汉景帝称石奋为“万石君”是一种褒扬。这是针对石奋父子五人所受恩宠及官阶俸禄说的。
C.文章表现石奋父子为官治家的恭敬孝谨,客观上也反映了朝臣们谨小慎微而又惶恐的心里。
D.司马迁认为石奋品行忠厚,善于教化而不苛刻,做到了孔子所说的“讷于言而敏于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曹景宗,字子震,新野人也。父欣之,为宋将,位至征虏将军、徐州刺史。景宗幼善骑射,好畋猎。常与少年数十人泽中逐麞鹿,每众骑赴鹿,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人皆惧中马足,鹿应弦辄毙,以此为乐。未弱冠,欣之于新野遣出州,以匹马将数人,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景宗带百余箭,乃驰骑四射,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因是以胆勇知名。颇爱史书,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
建武四年,太尉陈显达督众军北围马圈,景宗从之,以甲士二千设伏,破魏援拓跋英四万人。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景宗退无怨言。魏主率众大至,显达宵奔,景宗导入山道,故显达父子获全。
五年,魏拓跋英寇钟离,围徐州刺史昌义之。高祖诏景宗督众军援义之,豫州刺史韦睿亦预焉,而受景宗节度。先是,高祖诏景宗等逆装高舰,使与魏桥等,为火攻计。令景宗与睿各攻一桥,睿攻其南,景宗攻其北。六年三月,春水生,淮水暴长六七尺。睿遣所督将冯道根、李文钊、裴邃、韦寂等乘舰登岸,击魏洲上军尽殪。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杨大眼于西岸烧营,英自东岸弃城走。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淮水为之不流。景宗令军主马广,蹑大眼至濊水上,四十余里,伏尸相枕。义之出逐英至洛口,英以匹马入梁城。缘淮百余里,尸骸枕藉,生擒五万余人,收其军粮器械,积如山岳,牛马驴骡,不可胜计。景宗乃搜军所得生口万余人,马千匹,遣献捷。
景宗为人自恃尚胜,每作书,字有不解,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虽公卿无所推,惟韦睿年长,且州里胜流,特相敬重。同宴御筵,亦曲躬谦逊,高祖以此嘉之。高祖数宴见功臣,共道故旧,景宗醉后谬忘,或误称下官,高祖故纵之,以为笑乐。
注:高祖:梁武帝萧衍,庙号高祖。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中路卒逢蛮贼数百围之  卒:最终
B.及克马圈,显达论功,以景宗为后  克:攻占
C.先是,高祖诏景宗等逆装高舰,使与魏桥等  逆:预先
D.景宗令军主马广,蹑大眼至濊水上  蹑:追击

下列句子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令景宗与睿各攻一桥失其所与,不知
B.景宗导入山道,故显达父子获全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C.高祖以此嘉之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D.因是以胆勇知名因击沛公于坐

下面五句话中全部表现曹景宗技能很多、才干卓异超群的一组是
①鹿马相乱,景宗于众中射之②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
③每读《穰苴》、《乐毅传》,辄放卷叹息曰:“丈夫当如是!”④击魏洲上军尽殪。
⑤不以问人,皆以意造焉⑥以甲士二千设伏,破魏援拓跋英四万人。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④⑥ D.①②⑥

下列对文意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宗年少时不仅擅长骑马射箭,而且颇爱读书。有远大的志向,认为男子汉大丈夫就应该象穰苴、乐毅那样为国家建功立业。
B.在马圈之战中,景宗用两千奇兵击破北魏援军拓跋英的四万人马,战后论功却被陈显达排到了后面,景宗毫无怨言,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使显达父子得以保全性命。
C.在增援徐州刺史昌义之的战役中,景宗采用火攻烧毁魏军营垒。俘虏五万多人,收缴的军粮武器装备堆积如山,牛马驴骡不可胜数。
D.武帝经常设宴接见功臣,共叙故旧。景宗酒后胡言乱语,有时讲错下属官吏的名字。武帝故意任他讲下去,以此取笑娱乐。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景宗)每箭杀一蛮,蛮遂散走,因是以胆勇知名。
②景宗因使众军皆鼓噪乱登诸城,呼声震天地。
③虽公卿无所推揖,惟韦睿年长,且州里胜流,特相敬重。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拜:授予官职
B.且相如素贱人素:向来、本来
C.且庸人尚羞之羞:感到羞愧 
D.以先国家之急先:前面

下面句子中加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相如功大徒以吾两人在也
B.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今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
C.相如闻,不肯与会不欲与廉颇争列
D.且相如素贱人且庸人尚羞之

下面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渑池之会”后,廉颇对于蔺相如在自己之上心有不甘,宣称要羞辱相如,这表现了他为人鲁莽、妄自尊大、胸襟狭窄、斤斤计较于名位之争的缺点。
B.蔺相如在知道廉颇要羞辱自己的时候,采取的是退让回避的态度,或称病不朝,或引车避匿,表现了大明大义、识大体和不计私怨,以国家前途为重的品质。
C.选文主要记述了廉蔺之间的矛盾从激化到解决的过程,作者对廉颇的忠于国家和勇敢改过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对蔺相如的懦弱有些许的不满。
D.廉颇在听到蔺相如“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的话后,大为感动,也很惭愧,立即负荆请罪。表现出性格坦率、忠心爱国、勇于改错等性格上的优点。

翻译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③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追和陶渊明诗引
苏 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啖薯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WWW.K**S*858$$U.COM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平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儿,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处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有以处之矣。孔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孟子曰:“曾子、子思同道。”区区之迹,盖未足以论士也。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李太白、杜子美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而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丁丑十二月海康城南东斋引。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癯而实腴 癯:清瘦 
B.与物多忤 忤:抵触
C.终不能悛 悛:悔改
D.其出处进退 处:处所

下列句子中,对苏轼追和陶诗的理由解释最恰当的一组是

A.① 未有追和古人者     ② 少而穷苦
B.① 诗有古人之风 ② 其学日进
C.① 其诗质而实绮 ② 如其为人,实有感焉
D.① 平生出仕,以犯世患 ② 自托于渊明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垂暮之年,远谪天涯,生活非常艰难,其他读书写作活动大都终止了,惟喜写诗,尤喜读陶渊明的诗歌,追和陶诗。
B.文章第一段虽不是直接论苏轼和陶诗,却谈了苏轼和陶诗的写作背景,暗示苏轼和陶诗与他当时的处境和心境有关。
C.文中对陶渊明其诗其人的评价全用苏轼来信的原文来表现,引文占全文的三分之一,这样更贴近苏轼的本意,也含蓄地表达了苏辙对陶诗不作评论的态度。
D.本文是苏辙应苏轼要求为其和陶诗写的序言,文章充分肯定了苏诗的成就,对苏轼追和陶诗的心迹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相信后人自有公论。

把文言文WWW.K**S*858$$U.COM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独与幼子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

(2) 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3) 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孟子)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齐宣王)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度之!”
……
曰:“吾阍,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挟太山以超北海超:超过
B.权,然后知轻重权:秤量
C.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乐岁:丰年
D.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故民之从之也轻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A.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也相同
B.①②两个“之”字相同③④两个“其”字不同
C.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也不同
D.①②两个“之”字不同③④两个“其”字相同

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孟子阐述施行王道的具体措施的一项是
①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②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
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

A.①③⑤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④⑤⑥

下面是对选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用“挟太山以超北海”和“为长者折枝”两个比喻,阐明了“不能”和“不为”的区别,目的是说明齐宣王不行王道是“不为”而非“不能”。
B.“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中的“本’指的是,使百姓具有使生活长久富足的产业。
C.孟子认为,老百姓如果过上不饥不寒的生活,就能讲礼义做好事,就会拥戴国君实现王道。
D.孟子在阐述王道仁政模式图时,以一组排比句对称说出,显得很有气势。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