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曹刿论战(节选)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日:“未可。”齐人三鼓。刿日:“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日:“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日:“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
(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誉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过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
(1)齐师败绩。公将之 驰:                     
(2)一鼓作气,而衰 再:                     
(3)视其辙乱,望其旗   靡:                     
(4)能面寡人之过者 刺:                     
(5)欲言,无可进者    虽: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彼竭我盈,故克之。
(2)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过者,受下赏。
根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2分)《曹刿论战(节选)》第一段,叙述了                     的经过;《邹忌讽齐王纳谏(节选)》第一段,邹忌分析了                     的原因。
曹刿指挥作战,邹忌委婉劝谏,结果怎样?  (4分) 
(1)曹刿指挥作战的结果:                     
(2)邹忌委婉劝谏的结果: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张僧繇于金陵安乐寺画四龙于壁,不点睛。每曰:“点之即飞去。”人以为诞,因点其一。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1)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句读,正确的一项是  

A.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B.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C.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D.须臾雷电破壁一龙/乘云上天不点睛者/皆在。

(2)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鱼我所欲也

《孟子》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蹴尔而与之 蹴  

②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所  

③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  

④是亦不可以已乎 已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岳飞治军

绍兴六帅,皆果毅忠勇,视古名将。岳公飞独后出,而一时名声几冠诸公。身死之日,武昌之屯至十万九百人,皆一可以当百。余尝访其士卒,以为勤惰必分,功过有别,故能得人心。异时尝见其提兵征赣之固石洞,军行之地,秋毫无扰,至今父老语其名感泣焉

(节选自《独醒杂志》)

【注释】①异时:从前。②固石洞:地名。

(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故能得人心

故:

  

②异时尝见其提兵征赣之固石洞

兵:

  

(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至今父老语其名辄感泣焉。译文:  

(3)“皆一可以当百”体现了岳家军什么特点?请你根据文意,概括岳飞是如何治军的。

阅读《桃花源记》的节选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

俨然:整齐的样子

B.阡陌交通

交通:运输事业

C.咸来问讯

咸:都

D.欣然规往

规:计划

(2)下面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曰:“留以为梁。”余曰:“木小不堪也。”僮曰:“留以为栋。”余曰:“木大不宜也。”僮笑曰:“木一也,忽病其大,又病其小。”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余曰:“太多矣。’’乃尽湿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 余曰:“太少矣。”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留以为梁  ②乃尽湿之  

(2)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B.木料只有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C.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D.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痛恨它大,忽而又痛恨它小。

(3)文中两件事情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用自己的话回答)

第一件:  

第二件: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