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桃花源记》的节选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面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屋舍俨然 |
俨然:整齐的样子 |
B.阡陌交通 |
交通:运输事业 |
C.咸来问讯 |
咸:都 |
D.欣然规往 |
规:计划 |
(2)下面句子不是省略句的一项是
A.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B.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C.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3)下面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通过环境描写,为读者展现了桃花源美丽、和平、安宁的景象。
B.作者描写桃花源人接待渔人的一些细节,表现了他们的淳朴、热情。
C.“不足为外人道也”反映了桃花源人非常谦虚,不希望渔人再来打扰的心理。
D.“桃花源”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在当时的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11分)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东坡志林·记承天寺夜游》)
【乙】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
【注】①木末:树梢。②死敌:死于敌手。③死法:死于军法。④恁么:如此,这样。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1)怀民亦未寝(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4)思欲就亭止息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甲乙两文分别为苏轼被贬黄州、惠州期间所作,虽然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但所展露的胸怀却有共同之处,请写出来。(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①。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③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④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①嶷(yí])然有声:人品超群而享有声誉。②机阱:陷阱。③宽简:宽松简易。④便:安逸、安适。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两处)。
因 取 旧 案 反 覆 观 之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1)读书辄成诵()
(2)晚更号六一居士()
(3)虽机阱②在前()
(4)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用同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簏中,读而心慕焉。当有文人来访,欧阳修为什么不与他们谈论文章?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阅读选文第三段,结合下面的链接文字,具体说说欧阳修具有怎样的从政思想。
【链接】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乙】及长,爱花成癖,喜剪盆树。识张兰坡,始精剪枝养节之法,继悟接花叠石之法。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谱者不可多得。兰坡临终时,赠余荷瓣素心春兰①一盆,皆肩平心阔,茎细瓣净,可以入谱者,余珍如拱璧。
花叶颇茂。不二年,一旦忽萎死,起根视之,皆白如玉,且兰芽勃然②。初不可解,以为无福消受,浩叹而已。事后始悉有人欲分不允,故用滚汤③灌杀也。从此誓不植兰。
(沈复《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注释:①荷瓣素心春兰:一种稀罕、名贵的兰花。②勃然:充满生机。③滚汤:开水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能张目对日/诚宜开张圣听 | B.私拟作群鹤舞空/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
C.又留蚊于素帐中/赠余荷瓣素心春兰一盆 | D.兰坡临终时/未果,寻病终 |
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花以兰为最取其幽香韵致也而瓣品之稍堪入谱者不可多得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2)事后始悉有人欲分不允,故用滚汤灌杀也。从甲乙文段中,你看出沈复具有怎样的生活情趣?请结合乙文中兰花的遭遇,谈谈应怎样对待美的事物。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长堤-水乡陆途
沈括
苏州至昆山县凡六十里,皆浅水无陆途,民颇病涉。久欲为长堤。但苏州皆泽国,无处求土。嘉佑中,人有献计,就水中以籧篨、刍槁为墙,栽两行,相去三尺。去墙六丈,又为一墙,亦如此,漉水中淤泥实籧篨中,候干,即以水车汱去两墙之间旧水,墙间六丈皆土。留其半以为堤脚,掘其半为渠,取土以为堤。每三四里则为一桥,以通南北之水。不日堤成,至今为利。
【注释】陆途:地上的道路。病涉:苦于涉水行走。泽国:低洼积水之地。籧篨:芦苇。漉:淘干。实:填塞。汱:排水。文中“亦如此”中的“此”的意思是。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人们“欲为长堤”遇到的困难是什么?
选文记载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由此反映出古代劳动人民什么特点?
阅读下文,回答1~5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 |
孟子是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 |
2. |
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意思。 (1)人恒过然后能改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3. |
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的意思。 |
4. |
文中列举的六位历史人物的人生经历有哪些相似之处。 |
5. |
两千多年来,孟子的许多思想一直对后人有着深远影响。请结合实际谈谈本文观点给你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