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高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欲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
①沿溯阻绝 沿___________ ②猛浪若奔 奔___________
③直视无碍 碍___________ ④窥谷忘反 反___________ 翻译下列句子。
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选文乙总体上勾勒出富春江沿岸怎样的景色特点。(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游鱼细石,直视无碍。”通过“游鱼细石”写出水的清澈。 |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
C.“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运用拟声叠词,构成一幅音韵和谐的画面。 |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
甲乙两段都描写了奇山异水,但思想感情有差异,请结合原文的语句说说两文不同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荔枝图序 (9分)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①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②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③;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注释:①华:花。②朵:指众多果实聚在一起,俗称“嘟噜”。 ③缯():泛指丝织品。解释加点的词。(3分)
(1)春荣( ) (2)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 (3)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3分)
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下列各句都是对上文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一篇序文,序是一种文体,一般以介绍书画的内容、写作意图和有关事项为主。 |
B.作者以其对荔枝的习性及特点的细致观察,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荔枝的形态特点。 |
C.文章详细地介绍了荔枝的形态特点以及不易久藏的特点。 |
D.本文是一篇序,可作为咏物小品,但不能算作说明文。 |
曹刿论战(10分)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左传》)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公问其故/故逐之 | B.战于长勺/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
C.先帝不以臣卑鄙/肉食者鄙 | D.忠之属也/忠志之士望身于外也 |
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请你根据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甲]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 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起大泽中。其九月,会稽守①通谓梁②曰:“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即恒楚将”。是时恒楚亡在泽中。梁曰:“恒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③知之耳。”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如籍,使受命召恒楚。”守曰:“诺。”须臾,梁睨④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授。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徇下县。(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注释]①会稽守:会稽郡的郡守。②梁:项梁,是项羽的叔父。③籍:项籍。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④睨:斜眼看。试解释下列加点词字的意思。
①吴广素爱人素:②比至陈比:
③使公即恒楚将将:④是时恒楚亡亡: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士卒多为用者/吴广为都尉 | B.陈胜佐之,并杀两尉/辍耕之陇上,怅恨久之 |
C.广起,夺而杀尉/为坛而盟 | D.且壮士不死即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
②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请用自己的话概括甲乙两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从甲乙两文所叙的事件中,可看出陈涉和项梁各是怎样的一个人?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文后9—13题。 (15分)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900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陈涉世家》)下列句子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发闾左適戍渔阳900人,屯大泽乡。 |
B.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
C.等死,死国可乎? |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
解释划线词语。
適戍() 会天大雨()为天下唱()或以为亡 ()联系上下文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边句子。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译:。
②“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译:。按照提示用原文中的句子填写。
①文中交代陈胜起义直接原因的句子是:。
②文中交代陈胜起义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③文中与“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相照应的句子是。从陈胜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所提策略口号中可以看出他具有怎样的品质?
阅读下文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一日与棐①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崇宁、大观②间,海外诗③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④,而人或谓之不韵。⑤
【注释】①棐(fěi):欧阳修的儿子欧阳棐。②崇宁、大观:宋徽宗年号。③海外诗:指苏轼被贬海南时所作的诗。④气索:气短。⑤不韵:不雅。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前后类如此() (2)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对文中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但是人们或许会说东坡的诗不雅。 |
B.而且有的人会说士大夫们不雅。 |
C.但是有的人会说士大夫们不雅。 |
D.而且人们或许会说东坡的诗不雅。 |
文中能印证欧阳修预言的一句是。(用原文回答)
选文一方面显示了苏东坡的磅礴才气,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欧阳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