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载严重、质量堪忧、事故频发、监管不力……在校车安全备受关注和质疑声中,中国政府针对校车安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环节,迅速制定法规“力保”校车安全。由国务院法制办牵头起草的校车安全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于2011年11月11日正式全文公布,广纳民意。此事引起了某班同学广泛关注,同学们就维护校车安全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也有同学认为自己是一普通百姓,就是提了意见也不管用。
(1)对于“自己是一普通百姓,就是提了意见也不管用”的观点,请结合《政治生活》知识简要说明此观点的错误之处。
(2)同学们想把汇总整理后的意见和建议反映给有关职能部门,你认为可以向本市哪些部门反映(至少2个),并说明你的理由。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材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继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又汲取了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既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规定,又结合了中国人民长期实践经验和实现中国梦的发展需要;它贴近民情,顺乎民意,能够产生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中“文化创新”的知识,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过程。(8分)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报告用“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精辟论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
(2)请你从政治生活角度就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几点合理化的建议。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
材料一市场的作用从“基础性”变为“决定性”,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的一次重大提升, 是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提出的新指针,为我们全面落实全会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提供了行动指南。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你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认识。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对市场地位的认识逐渐发生变化:
时间 |
对市场地位的认识 |
作用和意义 |
党的十二大 |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
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
党的十四大 |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
加快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
党的十六大 |
更大程度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
|
党的十八大 |
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
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 |
十八届三中全会 |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
(2)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知识,分析材料二所蕴含的哲学道理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图表:2002---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情况
材料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必须加快社会改革步伐,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更好满足人民需求。
(1)揭示图表所蕴含的经济信息。结合上述材料,运用 “经济制度”的有关知识,谈谈如何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材料二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但政府的行政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解决对经济管理活动干预过多的“越位”现象,政府职能分工交叉、混淆的“错位”现象,该管的没管好、没有尽职尽责的“缺位”现象,甚至在某些领域出现的“空位”现象。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政府应如何解决材料二中存在的问题?
材料三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我们政府在改革与发展中必须从战略管理的高度统筹改革与发展全局,全面推进改革,以全局视角对系统建设的各方面、各层次、各种要素进行统筹考虑。实现这种改革路线,就是要自上而下集中力量进行改革,协调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关系,协调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等关系,为中国走向世界强国创造制度条件。
(3)结合材料三,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改革应当遵循的方法论原则。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内生产总值( 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1992年开始,我国将GDP作为政绩评价的核心内容。在经过多年高速增长后,我国经济已进入“换挡期”。如何正确认识GDP增长、树立科学的政绩观,成为当前热议的话题。围绕上述问题,某校高三(1)班学生搜集到如下相关材料,并展开讨论,让我们参与其中。
(1)从哲学角度看,要得出正确结论,我们应坚持怎样的方法论原则?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结合材料,说明应如何正确对待GDP增长。
(3)从政治生活角度思考,树立新的政绩观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时间都去哪儿了?2014年央视春晚,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在让人们感动于父母之爱的同时,也激起人们对青春的反思和对生活的追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以朴实细腻的歌词、深情舒缓的旋律,配以网友30年与父母的合影作为背景,深深触动着亿万观众的心,在对亲情的表述和对时光的感叹中传递着正能量,也折射出对“空巢家庭”和老人“精神赡养”等社会热门话题的思考。有评论认为,是央视春晚的舞台成就了这首歌曲,更是亿万公众的共鸣使歌曲爆红。
(1)你认为该歌曲走红的原因是什么?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进行简要分析。
材料二“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是奥斯特洛夫斯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
(2)结合材料二,从生活与哲学角度说明我们怎样才能拥有一个无悔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