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楚,秦诸庶孽孙①,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②,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说曰:“秦王老矣,安国君得为太子。窃闻安国君爱幸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无子,能立嫡嗣者独华阳夫人耳。今子兄弟二十余人,子又居中,不甚见幸,久质诸侯。即大王薨,安国君立为王,则子毋几得与长子及诸子旦暮在前者争为太子矣。”子楚曰:“然。为之奈何?”吕不韦曰:“子贫,客于此,非有以奉献于亲及结宾客也。不韦虽贫,请以千金为子西游,事安国君及华阳夫人,立子为嫡嗣。”子楚乃顿首曰:“必如君策,请得分秦国与君共之。”
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为进用,结宾客;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自奉而西游秦,而皆以其物献华阳夫人。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常曰“楚也以夫人为天,日夜泣思太子及夫人”。华阳夫人大喜,刻玉符,约以为嫡嗣。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馈遗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子楚以此名誉益盛于诸侯。
秦昭王五十年,子楚与吕不韦谋,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遂以得归。
秦昭王五十六年,薨,太子安国君立为王,子楚为太子。秦王立一年,薨,太子子楚代立,是为庄襄王。庄襄王元年,以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食河南洛阳十万户。庄襄王即位三年,薨,太子政立为王,尊吕不韦为相国,号称“仲父”。
当是时,魏有信陵君,楚有春申君,赵有平原君,齐有孟尝君,皆下士喜宾客以相倾。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著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号曰《吕氏春秋》。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取材于《史记·吕不韦列传》)
注释:①秦庶孽孙:秦国王室中不是正妻所生,而是姬妾所生的子孙。②邯郸:赵国都城。下列语句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质于诸侯质:(到别国)作抵押 | 
| B.自奉而西游秦游:游玩 | 
| C.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行:做,此处为“使用” | 
| D.延诸侯游士宾客延:邀请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子贫,客于此当其欣于所遇 | 
| B.请以千金为子西游洎牧以谗诛 | 
| C.而复以五百金买奇物玩好信而见疑 | 
| D.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此亡秦之续耳 |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吕不韦善于投机的一组是
①车乘进用不饶                      ②曰“此奇货可居”
③吕不韦乃以五百金与子楚        ④因言子楚贤智,结诸侯宾客遍天下
⑤行金六百斤予守者吏              ⑥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 A.②③⑤ | B.①③④ | C.①⑤⑥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不韦在邯郸一见到处境窘困的子楚就找准了投机的目标,他主动去拜见子楚,为他出谋划策。 | 
| B.吕不韦虽然贫困,但他竭力为子楚谋划,使他获得了华阳夫人的宠信并最终成为秦国的最高统治者。 | 
| C.安国君在位时间极短,庄襄王(子楚)也只在位三年,客观上也使得吕不韦迅速成为秦国的显贵。 | 
| D.吕不韦曾效法魏楚赵齐四公子的做法招贤纳士,并主持门客著书立说,悬赏千金求增删一字,以此完善《吕氏春秋》。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
(2)安国君及夫人因厚馈遗子楚,而请吕不韦傅之。
(3)吕不韦以秦之强,羞不如,亦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
 杏花书屋记归有光
 杏花书屋,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孺允自言其先大夫玉岩公为御史,谪沅、湘时,尝梦居一室,室旁杏花烂漫,诸子读书其间,声琅然出户外。嘉靖初,起官陟宪使,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今所居宅是也。公指其后隙地谓允曰:“他日当建一室,名之为杏花书屋,以志吾梦云。”
 公后迁南京刑部右侍郎,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孺允兄弟数见侵侮,不免有风雨飘摇之患。如是数年,始获安居。至嘉靖二十年,孺公葺公所居堂,因于园中构屋五楹,贮书万卷,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周环艺以花果竹木。方春时,杏花粲发,恍如公昔年梦中矣。而回思洞庭木叶①、芳洲杜若②之间,可谓觉之所见者妄而梦之所为者实矣。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昔唐人重进士科,士方登第时,则长安杏花盛开,故杏园之宴,以为盛事。今世试进士,亦当杏花时,而士之得第,多以梦见此花为前兆。此世俗不忘于荣名者为然。公以言事忤天子,间关岭海十余年,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乃复以科名望其子孙。盖古昔君子,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至于其后,犹冀其世世享德而宣力于无穷也。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今去公之殁,曾几何时,向之所与同进者,一时富贵翕赫,其后有不知所在者。孺允兄弟虽蠖屈于时,而人方望其大用;而诸孙皆秀发,可以知《诗》《书》之泽也。《诗》曰:“自今以始,岁其有,君子有谷,贻孙子。于胥乐兮!”吾于周氏见之矣!
 注:①洞庭木叶:语出屈原《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②芳洲杜若:语出屈原《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余友周孺允所构读书之室也构:购买 | 
| B.名之为杏花书屋名:命名 | 
| C.周环艺以花果竹木艺:种植 | 
| D.君子有谷,贻孙子贻:给予 | 
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乃从故居迁县之东门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 | 
| B.登其室,思其人其制稍异于前 | 
| C.公以言事忤天子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 
| D.不及归而没于金陵夫列子御风而行 |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作者对玉岩公的景仰之情的一组是
 ①以公所命名,揭之楣间
 ②所谓铁石心肠,于富贵之念灰灭尽矣
 ③登其室,思其人,能不慨然矣乎!
 ④爱其国家,不独尽瘁其躬而已
 ⑤夫公之所以为心者如此
 ⑥吾于周氏见之矣
| A.①②⑥ | B.①③④ | C.②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杏花书屋是周孺允根据先父玉岩公的意愿而建造的读书室,作者推测玉岩公以此表达其对子孙考取功名、为国效力的期望。 | 
| B.周孺允建造杏花书屋是表达对父亲的思念,对父志的不忘;作者叙写杏花之宴,不仅照应了文题,还暗含了作者自己科举功名的向往。 | 
| C.作者用“洞庭木叶”“芳洲杜若”照应前文玉岩公谪居沅、湘时的人生往事,认为玉岩公的贬谪犹如屈原的流放。 | 
| D.文章先叙述杏花书屋的由来,再叙述其建造情况和周遭环境;然后以唐杏花之宴引起议论;最后表达对周氏 | 
将下面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形容枯槁(非常) | B.何故深思高举(行为) | 
| C.受物之汶汶者乎(玷辱) | D.可以濯吾缨(洗) | 
下列句子中划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游于江潭室西连于中闺 | 
| B.自令放为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 
| C.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与时俯仰,以通其惑 | 
| D.安能以身之察察不知老之将至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寓言对话体的形式,主要通过屈原和渔父的问答,表现了两种对立的人生态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 
| B.第一段通过屈原的心理和外貌描写,活画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销骨立的外在形象,为下文写他的坚持理想、舍生取义作铺垫。 | 
| C.结尾对渔父的描写十分传神,屈原不听他的劝告,他不愠不怒,不强人所难,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 | 
| D.本文语言简洁,屈原、渔父的对话多运用比喻和反问,既表达各自明确坚决的立场,又形象富于哲理。 | 
渔父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下列划线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何故深思高举 行为高出于世俗 | B.安能以身之察察皎洁的样子 | 
| C.新沐者必弹冠洗身 | D.鼓枻而去桨 | 
下列划线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
| A.是以见放/安能以皓皓之白 | 
| B.葬于江鱼之腹中/而蒙世俗之尘埃乎 | 
| C.何故至于斯/圣人不凝滞于物 | 
| D.渔父见而问之曰/渔父莞尔而笑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屈原的行为外貌描写,旨在表现屈原所处的黑暗环境,所遭受的困难挫折,为下文写屈原的守节不渝、清白终生张本铺垫。 | 
| B.“众人皆醉我独醒”中的“众人皆醉”比喻世道的黑暗和世人的昏聩,“我独醒”比喻屈原对个人命运认识的清醒。 | 
| C.渔父是一位遁世的隐者的形象,具有明哲保身、随遇而安的处世态度,他不愠不火,不强人所难,具有心平气和的超然心态。 | 
| D.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有力的表现了屈原坚持理想,不惜舍生取义的生活中的强者的形象,人物形象在对比中显得更加鲜明突出。 | 
翻译下列句子
 (1)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2)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陶(侃)公少时,作鱼梁吏。尝以坩鲊饷母母封鲊付吏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