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萧颖士,字茂挺,梁鄱阳王恢七世孙。颖士四岁属文,十岁补太学生。观书一览即诵,通百家谱系、书籀学。开元二十三年,举进士,对策第一。父旻,以莒丞抵罪,颖士往诉于府佐张惟一,惟一曰:“旻有佳儿,吾以旻获谴不憾。”
天宝初,颖士补秘书正字。于时裴耀卿、席豫、张均皆先进,器其材,与钧礼,由是名播天下。宰相李林甫欲见之,颖士方父丧,不诣。林甫尝至故人舍邀颖士,颖士前往,哭门内以待,林甫不得已,前吊乃去。怒其不下已,调广陵参军事,颖士急中不能堪,作《伐樱桃树赋》以讥林甫云。史官韦述荐颖士自代,召诣史馆待制,颖士乘传诣京师。而林甫方威福自擅,颖士遂不屈,愈见疾,俄免官。林甫死,更调河南府参军事。
安禄山宠恣,颖士阴语柳并曰:“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已而禄山反,颖士往见河南采访使郭纳,言御守计,纳忽不用,叹曰:“肉食者儿戏御剧贼,难矣哉!”节度使源洧辟掌书,贼攻襄阳,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官兵守潼关,财用急,必待江、淮转饷乃足,饷道由汉、沔,则襄阳乃今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且列郡数十,人百万,训兵攘寇,社稷之功也。”洧乃按甲不出。亦会禄山死,贼解去。
颖士乐闻人善,以推引后进为己任,如李阳、李幼卿等数十人,由奖目,皆为名士。天下推知人,称萧功曹。尝兄事元德秀,而友殷寅、颜真卿。尝与(李)华、(陆)据游洛龙门,读路旁碑,颖士即诵,华再阅,据三乃能尽记。闻者谓三人才高下,此其分也。对下列句子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莒丞抵罪抵罪:犯罪 |
B.怒其不下己下:谦恭待人 |
C.肉食者儿戏御剧贼剧贼:势力强大的贼寇 |
D.而友殷寅、颜真卿友:友善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吾以旻获谴不憾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
B.颖士往诉于府佐张惟一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
C.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
D.洧乃按甲不出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颖士聪明异常,四岁能文,十岁被录取为太学生。后来与朋友游览洛阳龙门,看路旁碑文,他读一遍即能成诵,记忆力明显高出他人。 |
B.宰相李林甫想见萧颖士,被萧颖士以守父丧为由拒绝;后来李林甫邀萧颖士到一朋友家见面,萧颖士前往却“哭门内以待”,可见他处事机智得体。 |
C.萧颖士对柳并说“胡人恃宠而骄,乱不久矣”,这表现出他具有高度的敏感性;而萧颖士对源洧说的一番话,则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 |
D.萧颖士天资聪颖,为人刚直,才能卓著,颇受“先进”的赏识。但也因为他的傲气和不屈,使得他连连遭贬,为此他痛悔不已。 |
把第I 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时裴耀卿、席豫、张均皆先进,器其材,与钧礼,由是名播天下。(3分)
(2)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赵孟頫,字子昂,幼聪敏,读书过目辄成诵,为文操笔立就。至元二十三年,侍御史奉诏,搜访遗逸于江南,得孟頫,以之入见。孟頫才气英迈,世祖顾之喜,使坐右丞叶李上。时方立尚书省,命孟頫草诏颁天下,帝览之,喜曰:“得朕心之所欲言者矣。”二十四年,授兵部郎中。有王虎臣者,言平江路总管赵全不法,即命虎臣往按之。孟頫进曰:“赵全固当问,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虎臣往,必将陷全,事纵得实,人亦不能无疑。”帝悟,乃遣他使。
二十七年,桑哥遣忻都及王济等理算天下钱粮,已征入数百万,未征者尚数千万,民不聊生,自杀者相属。孟頫与阿刺浑撒里甚善,劝令奏帝赦天下,尽与蠲除。阿剌浑撒里入奏,如孟頫所言,帝从之。二 十 九 年 出 济 南 路 总 管 府 事 时 总 管 阙 孟 頫 独 署 府 事 有 元 掀 儿 者 役 于 盐 场 不 胜 艰 苦 因 逃 去 其父求得他人尸,遂诬告同役者杀掀儿,既诬服。孟頫疑其冤,留弗决。逾月,掀儿自归,郡中称为神明。
仁宗在东宫,素知其名,及即位,眷之甚厚,以字呼之而不名。帝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孟頫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篆、隶、楷、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前史官杨载称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
(节选自《元史·赵孟頫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搜访遗逸于江南遗逸:遗留隐逸者。 |
B.自杀者相属相属:相连,相继。 |
C.以字呼之而不名不名:不直呼名字。 |
D.不知其经济之学经济:经营,管理。 |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
B.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
C.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
D.二十九年/出济南路总管府事/时总管阙孟頫/独署府事/有元掀儿者役/于盐场不胜艰苦/因逃去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孟頫才华横溢,受到皇帝器重。他看书过目成诵,写文章一挥而就;尚书省刚设立,他便承旨起草诏书,受到皇帝赞赏。 |
B.赵孟頫明察秋毫,断案如神。元掀儿的父亲诬告他人,被诬告的人也已认罪,赵孟頫怀疑另有隐情,悉心审理,真相大白,受到人们称赞。 |
C.赵孟頫见识过人,体恤百姓。他分析赵全案件,认为王虎臣难以秉公办理,不宜派去查案;劝阿剌浑撒里上奏免除百姓钱粮,得到皇帝应允。 |
D.赵孟頫文学、书画闻名天下,政治才华常被忽略。皇帝称赞他可与李白、苏轼相比,他的书法作品被天竺国视为宝物,政治才能却少被提及。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虎臣前守此郡,多强买人田,纵宾客为奸利,全数与争,虎臣怨之。
(2)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谢杜相公书①
曾巩
伏念昔者,方巩之得祸罚于河滨,去其家四千里之远。南向而望,迅河大淮,埭堰湖江,天下之险,为其阻厄。而以孤独之身,抱不测之疾,茕茕路隅,无攀缘之亲、一见之旧,以为之托。又无至行上之可以感人,利势下之可以动俗。惟先人之医药,与凡丧之所急,不知所以为赖,而旅榇②之重大,惧无以归者。明公独于此时,闵闵勤勤,营救护视,亲屈车骑,临于河上。使其方先人之病,得一意于左右,而医药之有与谋。至其既孤,无外事之夺其哀,而毫发之私,无有不如其欲;莫大之丧,得以卒致而南。其为存全之恩,过越之义如此!
窃惟明公相天下之道,吟颂推说者穷万世,非如曲士汲汲一节之善。而位之极,年之高,天子不敢烦以政,岂乡闾新学,危苦之情,丛细之事,宜以彻于视听,而蒙省察?然明公存先人之故,而所以尽于巩之德如此!盖明公虽不可起而寄天下之政,而爱育天下之人材、不忍一夫失其所之道,出于自然,推而行之,不以进退。而巩独幸遭明公于此时也!
在丧之日,不敢以世俗浅意,越礼进谢;丧除,又惟大恩之不可名,空言之不足陈,徘徊迄今,一书之未进。顾其惭生于心,无须臾废也。伏惟明公终赐亮察。夫明公存天下之义而无有所私,则巩之所以报于明公者,亦惟天下之义而已。誓心则然,未敢谓能也。
注:①曾巩之父曾易占,当年从江西来汴京途中,在河南安阳忽患重病,后病逝。期间, 杜衍给了曾巩很多帮助。曾巩写此信,其父已丧多年。②旅榇(ch^n):客死者的灵柩。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年哮的一项是
A.莫大之丧,得以卒致而南卒:死亡 |
B.其为存全之恩,过越之义如此存:抚恤 |
C.然明公存先人之故故:旧交情 |
D.又惟大恩之不可名名:说出 |
下列“所”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与凡丧之所急 |
B.不忍一夫失其所之道 |
C.夫明公存天下之义而无有所私 |
D.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茕茕路隅,无攀缘之亲、一见之旧,以为之托。
(2)而巩独幸遭明公于此时也!
(3)顾其惭生于心,无须臾废也。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杜衍帮助曾巩及其父亲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梁以樟,字公狄,清范人。以樟负异才,八岁读书家塾中,值璧裂,作《璧裂歌》云:“璧猛裂,龙惊出。”见者大奇之。崇祯己卯举乡试第一,明年成进士。命试骑射,进士皆书生,夙不习,以樟独跃马弯弓,矢三发,的皆应弦破,观者叹异。
中原贼起十余年,所在茶毒,督抚英能办,率倡抚议,苟且幸无事,盗且服且叛。而河南比年大旱蝗,人相食,民益蜂起为盗。人为以樟危,佥都御史史可法以其有世略,独劝之行。抵任,探知境内贼凡三十六窟。于是练乡勇,修城堡,严保甲;募死士,入贼巢,伺贼出入。尝夜半驰雪中,帅健儿密捣贼垒,贼惊侠,擒其渠,毁巢而归。居半载,境内贼悉平。
调商丘,时李自成犯开封,不能破,乃东攻归德①。以樟婴城血战三日夜,城陷。以樟被重创,仆乱尸中,死复苏,商民救之出,奔淮上,被逮谳请室②。贼入潼关,复渡河东犯,京师震动。以樟乃从狱中上疏:“请皇太子抚军南京,辅以重臣,便宜从事,系人心。倡召豪杰义旅,大起勤王兵。”疏上,执政尼之。
迨出狱,而都城陷。福王立,以樟自德州、临清南下,与各郡邑丈武史及诸豪士故献血盟,人皆感愤流涕,受约未待命。渡淮见可法,因建议:“山东、河北为江南藩蔽,若无山东、河北,是无中原、江北,无中原、江北,区区江南。也能自守耶?今宜于河南北、山东,设三大镇,仿唐节度使、宋经制招讨使之制,以大臣文武兼资者为之。”又言:“北方人心向顺,宜及时抚为我用。否则忠者不能支,黠者反戈相向矣。”前后奏记百数十。而马士英专政,货鬻官爵,用逆党阮大铖为兵部尚书,竞立门户,斤忠谠之士,君臣日夜酣乐。左良玉、刘泽清等各拥兵跋扈,莫能制。以樟知事不可为,愤郁成疾,辞去。可法仍举以樟为兵都职方司主事。
未几,扬州破,可法死,南都相绝清。以樟遂遁迹宝应之葭湖,买田数十亩,躬耕自给。清初,召用胜国诸巨,以樟年才三十七,朝贵致书劝驾,不应。自筑忍冬轩,四方之士,若阎尔梅、王定、僧松隐暨其乡人王世德父于,时时过以樟剧饮,慷慨激昂,继以涕泣。康熙四年七月十五日,端坐作论学数百言,掷笔而卒。年五十八。
【注】①归德:商丘别称。②请室:清洗罪过之室。即囚禁有罪官吏的牢狱。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矢三发,的皆应弦破的:确实 |
B.人为以樟危危:危险。 |
C.而马士英专政,货鬻官爵货:出卖 |
D.时时过以樟剧饮过:指责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佥都御史史可法以其有经世略②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B.①擒其渠,毁巢而归②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C.①以樟乃从狱中上疏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D.①立及时抚为我用②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以樟文武双全。小时候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才华,引起关注;中进士后,更以其漂亮的骑射功夫令人叹服。 |
B.在商丘做官时,梁以樟与李自成所部血战三天三夜,最后城池陷落。他也身负重伤,虽死里逃生,却被定罪下狱。 |
C.梁以樟出狱后,向权臣马士英提了很多建议。而当时阮大铖排斥忠良,左良玉等大将拥兵自重,梁以樟忧愤成疾,辞官而去。 |
D.明亡后,梁以樟隐居于宝应的葭湖,亲自耕种以自给。清朝初年,朝廷下诏征用明朝遗臣,梁以樟没有应诏。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请皇太子抚军南京,辅以重臣,假便宜从事,系人心。
(2)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
(3)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杨阜字义山,天水冀人也。以州从事为牧韦端使诣许,拜安定长史。阜还,关右诸将问袁、曹胜败孰在,阜曰:“袁公宽而不断,好谋而少决;不断则无威,少决则失后事,今虽强,终不能成大业。曹公有雄才远略,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所任各尽其力,必能济大事者也。”长史非其好,遂去官。而端征为太仆,其子康代为刺史,辟阜为别驾。察孝廉,辟丞相府,州表留参军事。
马超之战败渭南也,走保诸戎。太祖追至安定,而苏伯反河间,将引军东还。阜时奉使,言于太祖曰:“超有信、布之勇,甚得羌、胡心,西州畏之。若大军还,不严为之备,陇上诸郡非国家之有也。”太祖善之。而军还仓卒,为备不周。超率诸戎渠帅以击陇上郡县,陇上郡县皆应之,惟冀城奉州郡以固守。超尽兼陇右之众,而张鲁又遣大将杨昂以助之,几万人,攻城。阜率国士大夫及宗族子弟胜兵者千余人,使从弟岳于城上作偃月营,与超接战,自正月至八月拒守而救兵不至。州遣别驾阎温循水潜出求救,为超所杀,于是刺史、太守失色,始有降超之计。阜流涕谏曰:“阜等率父兄子弟以义相励,有死无二。田单之守,不固于此也,弃垂成之功,陷不义之名,阜以死守之。”遂号哭。刺史、太守卒遣人请和,开城门迎超。超入,拘岳于冀,使杨昂杀刺史、太守。
阜内有报超之志,而未得其便。顷之,阜以丧妻求葬假。阜外兄姜叙屯历城。阜少长叙家,见叙母及叙,说前在冀中时事,放欷悲甚。叙曰:“何为乃尔?”阜曰:“守城不能完,君亡不能死,亦何面目以视息于天下!马超背父叛君,虐杀州将,岂独阜之忧责,一州士大夫皆蒙其耻。君拥兵专制而无讨贼心,此赵盾所以书弑君也。超强而无义,多衅易图耳。”
叙母慨然,敕叙从阜计。计定,外与乡人姜隐等结谋。十七年九月,与叙起兵于卤城。超闻阜等兵起,自将出。而衢、宽等解岳,闭冀城门,讨超妻子。超袭历城,得叙母。叙母骂之曰:“汝背父之逆子,杀君之桀贼,天地岂久容汝,而不早死,敢以面目视人乎!”超怒,杀之。阜与超战。身被五创,宗族昆弟死者七人。超遂南奔张鲁。
选自《三国志·卷二十五》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阜出使许都回来后,对袁绍和曹操作出了恰当的评价,受到曹操的肯定,被任命为安定长史,但他不愿做,弃官离去。 |
B.马超在羌、胡一带甚得人心,以至很快兼并了陇西的军队,后攻打下冀城,拘押了杨岳,并杀了刺史、太守。 |
C.姜叙在母亲与杨阜的劝说下,同意讨伐马超,最后夺取冀城,逼走马超。 |
D.马超听说杨阜等人起事,自己率领军队出战。马超袭击历城,姜叙的母亲被抓。但她宁死不屈,最终被杀害。 |
文中有哪些内容表现了杨阜的远见卓识?请简要概括。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2)决机无疑,法一而兵精,能用度外之人。
(3)为超所杀,于是刺史、太守失色,始有降超之计。
阅读课内文言文,完成以下小题。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乎!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后秦击赵者再再:两次 |
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向使:以前假使 |
C.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次数 |
D.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通“倘”,如果 |
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洎牧以谗诛 |
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
C.斯用兵之效也蚓无爪牙之利 |
D.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