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有一种爱像海绵
李丹崖
男人独自一个人走在大街上,耷拉着脑袋,他不敢目视前方,生怕遇见熟人,问他为什么没去上班。男人失业几天了,在街上转了几天,一直没有找到新的工作。
他是多么需要一份工作啊!老婆三年前就下岗了,一个人在小区门口靠支了一个水果摊贴补家用,儿子的学费和生活费全部由他来供应。儿子的成绩一直在整个年级名列前茅,更令他骄傲的是,儿子写得一手好作文,每次都被老师当做范文在课堂上朗读。回到家里,儿子还亲自朗读第二遍,给他和妻子听。听儿子朗读作文就变成了生活中最快乐的事情。
他心里清楚,儿子的作文成绩这么好,除去儿子自身的天分外,还与他每月都给儿子买一本童话杂志有关,那些童话或多或少地启发了儿子的想象力,让儿子总能语出惊人。如今,连工作也丢了,恐怕10元一本的童话杂志今后也要给儿子“断奶”了。
不!绝对不能!这种想法刚一在脑海里打了个转儿,就立马被自己推翻了。自己心里再苦,也不能表现在儿子身上。想到这里,他咬咬牙,从报刊亭买了最新一期的童话杂志。
他一路想了很久,该怎样对家人说呢?没办法,只有再瞒一天了,明天继续想办法。这样想着,男人掏出了钥匙。
刚刚推开家门,儿子就冲过来抱住了他,大声说:“爸爸,你回来了,我的作文又被当成范文朗读了,来,我读给你听!”妻子则从厨房里端着一碟菜走了出来,说赶紧洗洗手吃饭吧。于是,一家人像往常一样温馨地吃起了晚饭。
晚饭后,儿子开始给他朗读自己的作文《水在爸爸的肩头“唱歌”》。在这篇作文中,儿子这样写道:“我非常希望能像张明一样,有一个做送水工的父亲。每一个父亲的肩膀,都曾是儿子的‘战场’,如今,孩子长大了,爸爸扛起一桶水,像扛起张明一样,咣当咣当的水花声,调皮地在自己的肩头‘唱歌’,这样的肩膀很健硕,这样的肩膀不寂寞。”
他灵机一动,儿子的作文正提醒了他,他恰巧可以趁此机会做一个送水工,苦是苦了点,但是,孩子乐意,又能下得了台,岂不是一举两得吗?
第二天下班,他是满面笑容地扛着一桶水走进家门的,儿子高兴地向他竖起大拇指说:“爸爸真棒!”妻子也笑容可掬地拧了—下儿子的小脸说:“看,爸爸多疼你,为了满足你的愿望,把自己的工作都辞了!”
儿子的眼泪,直在眼圈打转儿。他赶紧呵斥妻子:“说什么呢?看,都把孩子给弄哭了。”
“爸爸,我这不是哭,我这是高兴。”儿子擦干眼泪说。尽管男人很累,但是,男人觉得很满足,妻子和儿子没有发现一丝异常的迹象。男人从此就开始当了一名送水工,一干就是一年半。一年半后,他贷款在儿子学校附近开了一家饭馆,由于靠近学区,生意逐渐做得风生水起,日子也逐渐过得殷实起来。
一天清晨,饭馆刚刚开门,邮递员就送来了一个厚厚的信封。信封上写着儿子的名字,拆开一看,才知道是儿子的作文发表了。顾不上准备饭菜,他就迫不及待地看起儿子的作文来。儿子的这篇作文题为“有一种爱像海绵”。文章没看完,他的泪就汩汩地挂满了双颊。儿子的作文有一段是这样写的——一年以来,我和妈妈一直为自己那篇造假的作文感到不安,好在爸爸没有发现什么,只是每次看到爸爸被汗水浸透的背心,我就会禁不住一阵阵心酸。我一直感觉,爸爸就像一块海绵……
(《微型小说选刊》 2010年第9期,有删改)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父亲下岗后,刻意对家人隐瞒了他下岗的事,以免家人担心,他想尽快找一个工作,支撑起这个困难的家。 |
B.妻子和孩子并没有知道父亲下岗的事,父亲成功地骗过了家人,一家人像往常一样温馨地吃起了晚饭。 |
C.父亲心里清楚,他从小给孩子买童话杂志对孩子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他决定继续买这本杂志的原因。 |
D.儿子在作文中写到张明有一个做送水工的父亲,他很羡慕。表明他希望自己的父亲也能够去做送水工。 |
E.儿子看到自己的父亲做了送水工,心里其实不太高兴,但他很懂事,他怕父亲会伤心,所以没有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小说中的父亲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概述。
儿子的“作文”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从一个山崖回响到另一个山崖,荡漾在山谷中,渐渐地消失在漆黑的夜色里。这是一种不驯服的、对抗性的悲哀,和对世界上一切苦难的蔑视情感的迸发。
②每一种活着的东西(大概还有很多死了的东西),都会留意这声呼唤。对鹿来说,它是死亡的警告;对松林来说,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对郊狼来说,是就要来临的拾遗的允诺;对牧牛人来说,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兆头;对猎人来说,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然而,在这些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只有这座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够客观地去听取一只狼的嗥叫。
③不过,那些不能辨别其隐藏的含义的人也都知道这声呼唤的存在,因为在所有有狼的地区都能感到它,而且,正是它把有狼的地方与其他地方区别开来的。它使那些在夜里听到狼叫,白天去察看狼的足迹的人毛骨悚然。即使看不到狼的踪迹,也听不到它的声音,它也是暗含在许多小小的事件中的:深夜里一匹驮马的嘶鸣,滚动的岩石的嘎啦声,逃跑的鹿的砰砰声,道路上云杉的阴影。只有不堪教育的初学者才感觉不到狼是否存在,和认识不到山对狼有一种秘密的看法这一事实。第②段里“这些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一句中的“这些”指代的内容有哪些?(用原句回答。)
画线句子在语言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说:“在这些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这个含义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这段话怎样理解?结合全文解答。
阅读《沁园春长沙》,完成词后习题
沁园春长沙 1925年
毛译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1)对这首词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上阕“看”字是领字,它领起了“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下阕起到领起作用的字是“忆”字。
B.“怅廖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里的“廖廓”,原意是广远空阔。这里用来描写宇宙之大。
C.“忆往昔峥嵘岁月稠”,这里“峥嵘”原指山势高峻的样子,这里引申为不平凡的意思。
D.“挥斥方遒”,挥斥,奔放。方,正。遒,强劲。这句意思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
(2)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诗人用“独立”起笔,一方面是实写,另一方面也同下阕的“百侣”相呼应,以便触景生情,从容地展开下阕的回忆。另外也奠定了这首词深远、广阔、深沉的基调。
B.作者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曾经和许多共同从事革命活动的同学一起来橘子洲游览,他们评论国家大事,写下了批判黑暗社会,宣传革命真理的文章。
C.“谁主沉浮”由上文的俯观游鱼,仰看飞鹰,纳闷地寻思究竟是谁主宰着世间万物的升沉起伏。这句话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在这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到底应该由谁来主宰国家兴衰和人民祸福的命运。
D.“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刻画了一批奋发有为的青年知识分子激流勇进的精神,直接地回答了上文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沁园春雪毛泽东
1936年2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娇绕。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对这首词中词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莽莽”,本指草木茂密的样子,这里形容大雪无边无际的样子。
B.“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竞”,争着。“折腰”低头弯腰,与陶渊明“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中的“折腰”,意思相同。
C.“唐宗宋祖,稍逊风骚”,“稍逊”,稍微差一点。“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来泛指文采。
D.“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流人物”指在一定的时代中,对社会发展具有极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诗中指当今时代的无产阶级英雄人物。
(2)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几句描写,情景交融,动静相济,词韵俱佳,构成了一幅极妙的北国雪景图。
B.“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这是过渡句,传统称为“过片”,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C.“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个“惜”字,表达了作者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历史功绩的否定,他们远远不能与今天的无产阶级革命英雄相比。
D.这首词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写景、抒情、议论紧密融合,构成雄浑博大的意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各朝代修筑的长城,其长度各不相同。超过一万里的长城有三条:一是秦朝修筑的西起临洮,东止辽东的长城;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今新疆,东止辽东的内外长城和烽燧亭障,全长两万多里;三是明朝修筑的西起嘉峪关,东到鸭绿江的长城,全长一万四千七百多里。若把历代修筑的长城总计起来,大约在十万里以上。以前认为明长城的东端起点是山海关。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其东端起点应在丹东虎山。长城西端则一直延伸到新疆罗布泊。
一般认为长城是汉族为防止其他兄弟民族的入侵而修筑的,甚至有人把它说成是“大汉族主义”的产物。其实不然。自秦始皇以后大规模修筑长城的主要朝代有汉、北魏、东魏、北齐、北周、隋、辽、金、明九个,其中汉族统治的朝代只有汉、隋、明三个。而其他兄弟民族统治的朝代则有六个。元朝和清朝虽然未大修,但也对长城关隘进行了维修利用。可以说,长城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
长城的作用也不是普遍认为的那样纯粹用于战时防御,体现着封闭和保守。代表中国早期对外开放的“丝绸之路”与长城就有密切的关系。就在汉武帝派张骞二次出使西域的同时,为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立即开始在漫长的河西走廊上设郡县,筑长城。可以说,没有“丝绸之路”的开通,不会有这一长城的修筑;没有这一万里之遥长城烽燧的保障,“丝绸之路”也就无法存在。
长城在国内经济开发上也起了重大作用。例如,2000多年的屯田制度就是因为长城而发展起来的。那沿长城分布的百万戍边军队、数百万乃至上千万的戍边移民、屯田民众、军人家属,使长城内外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蓬勃发展了起来。作者在长城的____________,修筑长城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三个方面纠正了前人的看法。
请概括修筑长城的积极意义。
能作为“长城是中国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财富”这一说法依据的一项是()
A.少数民族统治的元朝和清朝,对长城关隘进行了维修利用。 |
B.我国历史上很多不同民族统治的朝代,都曾经大规模地修筑了长城。 |
C.说历史上的长城是“‘大汉族主义’的产物”,其实是不正确的。 |
D.秦以后大规模修筑长城的汉民族统治的朝代只有汉、隋、明。 |
以下对文意的理解和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一般地说,战争破坏经济的发展;但在一定条件下,战争也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
B.汉代长城的修筑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也就是保护了当时经济的发展。 |
C.汉武帝修筑长城也有经济方面的考虑,而不是纯粹为了防御少数民族的入侵。 |
D.汉代的长城和“丝绸之路”都是对外开放的标志,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这种“词汇”和“文法”到底是什么呢?归根说来,它们是从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在长期建筑活动的实践中所累积的经验中提炼出来的,经过千百年的考验,而普遍地受到承认而遵守的规则和惯例。它是智慧的结晶,是劳动和创造成果的总结。它不是一人一时的创作,它是整个民族和地方的物质和精神条件下的产物。
由这“文法”和“词汇”组织而成的这种建筑形式,既经广大人民所接受,为他们所承认、所喜爱,虽然原先是从木材结构产生的,但它们很快地就越过材料的限制,同样运用到砖石建筑上去,以表现那些建筑物的性质,表达所要表达的情感。这说明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这条发展的途径,中国建筑和欧洲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体系,乃至埃及和两河流域的建筑体系是完全一样的,所不同者,是那些体系很早就舍弃了木材而完全代以砖石为主要材料。在中国,则因很早就创造了先进的科学的梁架结构法,把它发展到高度的艺术和技术水平,所以虽然也发展了砖石建筑,但木框架同时也被采用为主要结构方法。这样的框架实在为我们的新建筑的发展创造了无比有利的条件。作者提出的中国建筑的“‘词汇’和‘文法’”指什么?请概括说明。(不超过20字。)
简要指出为什么在中国无数的建筑上都常常应用原来用在木材结构上的“词汇”和“文法”。
用简洁的文字表述出中国建筑体系和其他建筑体系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