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测定“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电源电压为4.5V,小灯泡额定电压为2.5V、电阻约为10Ω。
(1) 连接电路时开关应 ,闭合开关前,图中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置于 (选填“A”或“B”)端。
(2)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中的实物电路连接完整。
(3) 小明同学在实验中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移动变阻器滑片P,发现小灯泡始终不亮,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无示数,原因可能是 (写出一种即可)。
(4) 排除故障后,小明同学闭合开关,移动滑片P到某一点时,电压表示数(如图18所示)为 V,若他想测量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应将图中滑片P向
(选填“A”或“B”)端移动,使电压表的示数为2.5V。
(5) 小明同学继续移动滑片P,记下多组对应的电压表和电流表的示数,并绘制成图19所示的I-U图像,根据图像信息,可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 W。
(6) 小明分析图像发现灯泡的电阻是变化的,他和同学们讨论得出了灯丝电阻随温度的升高而 (选填“增大”或“减小”)的结论。
(7)如果将图中的小灯泡更换成定值电阻,且电路连接完好,还可以完成的实验是( )
A.探究电流与电压关系 |
B.探究电流与电阻关系 |
C.探究电流的磁场强弱与电流大小的关系 |
D.探究电流做功的多少与电阻大小的关系 |
聪聪在实验室中找到学生电源、四个定值电阻 、 、 、 、“ ”的滑动变阻器 、最大阻值未知的滑动变阻器 、电流表、电压表、开关及导线若千。完成了下列电学实验。
(一)探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
(1)如图甲是聪聪连接的电路,还有一根导线没有接上,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连接完整,并保证连接这根导线后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于阻值最大处。
(2)正确连接后,闭合开关,聪聪发现电流表无示数,电压表示数较大,可能是定值电阻发生了 (填“短路”或“断路”)。
(3)实验中保持电压表的示数为 不变,为保证四个定值电阻单独接入电路都能成实验,电源的电压值不应超过 。
(4)正确完成四次实验后,可以得出结论:电压一定时,电流与电阻成 。
(5)聪聪又在实验室中找到一个标有“ ”字样的灯泡,他想用这个灯泡探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老师告诉他不可以,原因是 。
(二)测量滑动变阻器 的最大阻值。
(1)聪聪连接了如图乙所示的电路,将滑动变阻器 的滑片调至最右端。闭合开关,适当调节 的阻值,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电流表的示数为 , 的最大阻值为 。
(2)实验中至少需要测量三组数据,目的是 (填“寻找普遍规律”或“减小误差”)。
(三)聪聪又找来最大阻值为 的滑动变阻器 和最大阻值为 的滑动变阻器 ,利用学生电源(电压调为 不变),设计了如图丁所示电路,测量标有 ”字样灯泡的额定功率,请将他的实验过程补充完整:
(1)只闭合开关 、 ,将滑动变阻器 的滑片调到阻值最大处,移动另一个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直至电压表的示数为 ,此时灯泡正常发光。
(2)保持两个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置不动,只闭合开关 、 ,读出电压表的示数为 。
(3)灯泡的额定功率 。
学习了密度知识之后,鹏鹏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牛奶的密度。
(1)在量筒中倒入适量的牛奶,如图甲所示,则牛奶的体积为 。
(2)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归零后,鹏鹏发现指针静止时的位置如图乙所示,他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节,直到天平平衡。
(3)把量筒中的牛奶全部倒入一个质量为 的烧杯中,并用天平测出总质量,如图丙所示,则牛奶的质量为 ,牛奶的密度为
(4)鹏鹏的测量方法,会导致所测牛奶的密度值偏 (填“大”或“小”)
(5)鹏鹏又想知道酸奶的密度。他利用刚测出密度的牛奶(密度用 表示)、两个完全相同的圆柱形玻璃杯、小木块和刻度尺,测出了酸奶的密度。请你将他的实验步骤补充完整并写出酸奶密度的表达式。
①测出 高度为 ;
②在一个圆柱形玻璃杯中倒满牛奶,将小木块放入其中漂浮,待牛奶不再溢出后,将木块取出,测出此时圆柱形玻璃杯中牛奶的高度为 ;
③在另一个圆柱形玻璃杯中倒满酸奶,将小木块放入其中漂浮,待酸奶不再溢出后,将木块取出,测出此时圆柱形玻璃杯中酸奶的高度为 ;
④酸奶的密度表达式 (用字母表示)。
红红用质量相等的木块和小车进行了以下力学实验。
(1)红红在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每次她都应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物体做 运动,测力计的示数分别如图甲所示,分析 、 两次实验数据可知, (填“木块”或“小车”)的表面更粗糙。根据 、 两次实验得出:接触面粗糙程度一定时,压力越 ,滑动摩擦力越大。
(2)在 实验中,若红红将拉力增加到 (小车仍随木块一起运动),此时木块受到地面的摩擦力为 ,小车 (填“不受”或“受”)摩擦力的作用。
(3)如图乙所示,红红又进行了 、 、 三次实验。将小车在同一斜面同一高度由静止释放,分别在毛巾、棉布和木板三个表面水平运动,发现小车在木板表面运动的最远,说明阻力越 ,速度减小的越慢。由此推论出:如果运动的物体不受力,它将 。
下面是玲玲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玲玲将蜡烛、焦距为 的凸透镜、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并调整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这样做的目的是: 。
(2)玲玲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 的刻度线处,将蜡烛和光屏移至如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出现了烛焰清晰的像,该成像原理在实际中的应用是 (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3)实验过程中蜡烛由于燃烧而变短,为了使烛焰的像再次成在光屏的中心,应向下移动 (填“光屏”或“凸透镜”)。
(4)玲玲将蜡烛移到 刻度线处,保持透镜的位置不变,应将光屏移至 刻度线处,才能再次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
(5)若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合适的位置放一个近视眼镜,为了使光屏上重新呈现清晰的像,光屏应向 (填“左”或“右)移动;若不移动光屏,并保持近视眼镜的位置不变,玲玲更换另一个凸透镜,光屏上也得到了清晰的像,那么此凸透镜的焦距应 (填“大于”或“小于”) 。
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实验中,取两个相同的试管 、 ,在 试管中放入蜂蜡,在 试管中放入冰,已知蜂蜡是非晶体,冰是晶体,且蜂蜡的沸点高于水的沸点。如图甲所示将两个试管放入同一杯水中加热。请你完成下面探究实验:
(1)开始实验后,某一时刻 试管中温度计的示数如图甲所示,温度为 。
(2)两种物质熔化前后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象如图乙所示,通过分析图象可知,晶体熔化的特点是:持续吸热, 。观察发现,冰熔化后的升温比熔化前的升温慢,这是因为 。
(3)第 时 试管中的水 (填“能”或“不能”)沸腾。从第 到第 ,蜂蜡的内能 (填“增加”或“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