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郊游中,小明拾到一块颜色特别的石块,他想通过实验测出这块石块的密度.
(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小明发现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上的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 (选填“左”或“右”)移动.
(2)用调节好的天平测石块的质量,当右盘中加入20 g和5 g的砝码后,发现无论如何移动游码,指针静止在分度盘上的位置始终如图乙所示.这时应进行的操作是 ;若天平再次平衡时测得石块的质量是24g.把石块用粗塑料绳栓好,再用量筒测出石块的体积如图丙所示,则石块的体积是 cm3,此石块的密度是 g/cm3.
(3)请你观察图分析:运用上述实验操作,测量的密度值会 (偏小或偏大).
“在水平木板上铺上粗糙程度不同的材料,小车自斜面顶端由静止开始滑下,比较小车在水平面运动的距离”(如图所示)。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曾多次做过类似实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推理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定律。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得出科学结论,三次实验中小车每次都从斜面上同一位置由静止自由下滑,这样做的目的是。
(2)当小车在水平木板表面上运动时,受到的一对平衡力是。(填选项前的字母)
A.小车受到向前的惯性力和木板对小车的阻力
B.小车受到的重力和小车对木板的压力
C.小车受到的重力和木板对小车的支持力
(3)三次实验中小车在表面上停止得最慢,是因为小车在该表面受到的阻力最。
(4)进一步推理可知,若水平面绝对光滑(小车不受阻力),则小车会在水平面上做运动。
利用如图所示器材“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1)将卡片上的两根线跨放在支架的滑轮上,并在两个线端分别挂上钩码,使作用在卡片上的两个拉力方向相反,且在一条直线上.当卡片平衡时,从钩码质量看,卡片两边所受的拉力.
(2)为观察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是否能平衡,可用手将卡片,释放时观察其是否保持平衡.
(3)在卡片平衡时,用剪刀将卡片从中间剪开,并观察随之发生的现象.由此可以得到二力平衡的又一个条件是两个力作用在.
(4)该实验在选择卡片时,选用较轻卡片的目的是.
小明想知道酱油的密度,于是他和小华用天平和量筒做了如下实验:
(1)将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处,发现指针指在分度盘的右侧,要使横梁平衡,应将平衡螺母向(右/左)调。
(2)用天平测出空烧杯的质量为17g,在烧杯中倒入适量的酱油,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如图甲所示,将烧杯中的酱油全部倒入量筒中,酱油的体积如图乙所示,则烧杯中酱油的质量为g,酱油的密度为kg/m3。
(3)用这种方法测出的酱油密度会(偏大/偏小)。
(4)小华不小心将量筒打碎了,老师说只用天平也能测量出酱油的密度。于是小华添加两个完全相同的烧杯和适量的水,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请你补充完整。
①调好天平,用天平测出空烧杯质量为m0
②将一个烧杯,用天平测出烧杯和水的总质量为m1
③用另一个烧杯装满酱油,用天平测出烧杯和酱油的总质量为m2
④则酱油的密度表达式ρ=(已知水的密度为ρ水)
小明在探究“浸在液体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是否与物体形状有关”实验中,实验分4步进行,先将橡皮泥做成实心圆柱形放在装满水的溢水杯中,下沉。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溢出的水的重力为3N,第二步、第三步分别将橡皮泥做成实心球形、正方体重复上面步骤,测出溢出的水的重力均为3N,第四步将橡皮泥做成碗形放入装满水的溢水杯中,橡皮泥漂浮,测出溢出水的重力为4N。并将实验数据收集下表:
物理量或现象 物体形状 |
在水中状态 |
溢出水重力G溢/N |
圆柱形 |
下沉 |
3 |
球形 |
下沉 |
3 |
正方体 |
下沉 |
3 |
碗形 |
漂浮 |
4 |
请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⑴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是否与物体形状有关?为什么?
⑵实心橡皮泥的密度是多少?
如图是利用铁架台,带有刻度均匀的匀质杠杆,细线,数量足够且每个重力均为1N的钩码等实验器材探究“杠杆平衡条件”实验。
(1)实验前,将杠杆的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左端较低,这时应将平衡螺母向(填“左”或“右”)端调节,直到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在A点悬挂三个钩码,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需在B点悬挂个钩码;取走悬挂在B点的钩码,改用弹簧测力计在C点竖直向下拉,当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弹簧测力计的拉力为N;若弹簧测力计仍在C点,改变拉力的方向,斜向右下方(如图虚线方向)拉弹簧测力计,使杠杆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将(选填“大于”或“等于”或“小于”)1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