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要进行“测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
(1)实验中得到的数据如下表所示,第1、2、3次实验装置分别如图中的甲、乙、丙所示。
(a)第2次实验中,机械效率是 。
(b)比较第1次实验和第2次实验,可得结论:使用同样的滑轮组,提起的钩码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越 。
(c)第3次实验中动滑轮个数比第2次实验多,动滑轮自重增大,对动滑轮所做的额外功 (选填“增大”或“减小”),因而,由第2、3次实验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动滑轮自重大小有关。
(2)若两次实验中的动滑轮重相同,提起的钩码重也相同,测出的滑轮机械效率却不同,原因不可能是( )
A.滑轮和轮与轴间的摩擦力大小不同 | B.测拉力时没有使测力计匀速上升 |
C.测拉力时拉力的方向没有竖直向上 | D.钩码被提升的高度不同 |
某同学在探究“物体动能大小与物体质量大小的关系”实验中,他猜想“物体动能大小还与物体速度大小有关”,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A为小球,B为木块。
(1)前两次的实验数据如下表;在第3次实验中,木块移动的距离如图所示,a为木块左侧面的初位置,b为木块左侧面的末位置,根据表格和图中的信息,将表格中的空白处填写完整。
次数 |
小球的 质量m |
小球下落 的高度h |
小球到达底端的速度v |
木块移动的距离s/cm |
小球的动能 E/J |
1 |
大 |
ho |
vo |
60.8 |
大 |
2 |
中 |
ho |
vo |
48.2 |
中 |
3 |
小 |
ho |
vo |
小 |
(2)如果第1次实验中,木块运动到了长木板的末端之外。在不更换实验器材的条件下,解决的办法是:__(3)如果用圆柱体代表小球做该实验,其好处之一是__
如图所示是“比较水和煤油吸热升温特点”的实验装置.
(1)关于该实验的变量控制,下列要求中不正确的是_(填字母)
A.采用相同加热方法(如酒精灯火焰的大小,与烧杯底的距离等)
B.烧杯中分别装入相同体积的水和煤油C.使用相同的烧杯
(2)加热过程中,用搅棒搅动的目的是_;水和煤油吸热的
多少是通过__来反映的(选填“温度计示数”或“加热时间”)。
在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中,某同学采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时,小明发现当向左盘和右盘同时加入一个相等重量砝码时,木块处于静止状态。此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两个力的作用,这些力是平衡的。小明再把右盘中的砝码换成一较重的砝码时,发现木块仍然处于静止状态,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这时木块在水平方向受到的力(填“平衡”或“不平衡”)。
在“探究电流跟电阻关系”的实验中,小明设计的实验电路图如图甲所示,已
知电源电压恒为3V,滑动变阻器上标有“15Ω1A”字样.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按电路图将乙图所示的实物电路补充完整;
(2)小明连接完最后一根导线后就发现电流表有示数而电压表无示数,造成上述现象的
原因分别是、。
(3)排除故障后,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使电压表的示数为1.5V,读出并记下电流值;
再将5Ω的电阻改接成10Ω的电阻,发现电压表示数大于1.5V,于是他下一步的操作是: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填“左”或“右”)移动,使并记下电流值;可当他再将10Ω的电阻改接成20Ω的电阻重复上述实验时,却发现无论如何电压表的示数总是大于1.5V,其原因是。
(4)此实验得到的结论是。
我县某中学的教学楼气势磅礴,温馨舒适的教室也为同学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细心的小杰发现教室内的窗帘是用一些圆环固定在罗马杆上,罗马杆并不是光滑的,上面有一些条形花纹.
(1)小杰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认为罗马杆上的花纹是为了_________(增大/减小)摩擦
让窗帘状态更稳定.
(2)小杰决定通过身边的器材来探究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他选择的器材有:
橡皮筋、笔袋(包含里面的文具)、教室里的毛巾等.他用橡皮筋拉着笔袋在不同的接触面上做实验,把现象记录在如下的表格中.
接触面 |
实验次数 |
笔袋里装的文具 |
橡皮筋伸长量 |
桌面 |
1 |
少 |
小 |
2 |
中等 |
中 |
|
3 |
多 |
大 |
|
毛巾 |
4 |
少 |
小 |
5 |
中等 |
中 |
|
6 |
多 |
大 |
①在实验过程中应让笔袋做_____________运动;②实验过程中摩擦力的大小是通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的;③根据1、2或4、5次实验,可以初步得出接触面粗
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摩擦力越_______(选填:“大”、“小”);④若要想进行定量的
探究,可以把橡皮筋换成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