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贺小传
李商隐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长吉姊嫁王氏者语长吉之事尤备。
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能苦吟疾书,最先为昌黎韩愈所知。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牵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及暮归,太夫人使婢受囊出之,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上灯,与食。长吉从婢取书,研墨叠纸足成之,投他囊中,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王、杨辈时复来探取写去。长吉往往独骑往还京、洛,所至或时有著,随弃之,故沈子明家所余四卷而已。
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虬,持一板,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长吉了不能读,下榻叩头言:“阿母老且病,贺不愿去。”绯衣人笑曰:“帝成白玉楼,立召君为记。天上差乐,不苦也。”长吉独泣,边人尽见之。少之,长吉气绝。常所居窗中,有烟气,闻行车管之声。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实所见如此。
呜呼!天苍苍而高也,上果有帝耶?帝果有苑圃、宫室、观阁之玩耶?苟信然,则天之高邈,帝之尊严,亦宜有人物文采愈此世者,何独眷眷于长吉而使其不寿耶?噫!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时人亦多排摈毁斥之,又岂才而奇者,帝独重之,而人反不重耶?又岂人见会胜帝耶?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长吉之奇甚尽      状:描述,描绘
B.语长吉之事尤     备:戒备、小心
C.恒小奚奴,骑距驴    从:跟从,使动用法
D.王氏姊非能造作谓长吉者  造作:编造,虚构

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表现李贺之“奇”的一组是
①长吉细瘦,通眉,长指爪     ②所与游者,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辈为密
③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       ④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过亦不复省
⑤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云当召长吉   ⑥长吉生二十七年,位不过奉礼太常

A.①②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①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贺写诗时先苦心推敲,反复吟咏,然后则挥笔而就,最早为大诗人韩愈所了解。
B.晚饭后,李贺的女仆将他白天写的诗补充完整,就放在另外的袋子里,就不再翻看。
C.李贺常往来于京、洛之间,所写的诗随意乱丢,所以他的朋友沈子明家里仅存四卷。
D.李商隐对李贺的文学才华非常钦佩,同时对他的英年早逝和不为时人所重感到叹惋。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所书多,辄曰:“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始已尔。” (3分)
(2)太夫人急止人哭,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 (3分)
(3)又岂世所谓才而奇者,不独地上少,即天上亦不多耶?(4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乐工孟优说楚王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大夫棺椁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 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 “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柰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于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逢优孟,与言曰:“我,孙叔敖子也。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余,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山居耕田苦,难以得食。起而为吏,身贪鄙者余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 此知可以言时矣。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丧:为……服丧
B.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若:如果
C.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一:竟然
D.贪吏安可为也安:怎么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欲以大夫棺椁礼葬之皆以美于徐公
B.请为大王六畜葬之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如孙叔敖之为楚相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王惊而问其故吾其还也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优孟是楚国的歌舞艺人,能言善辩,经常以谈笑的方式对君王进行讽谏。
B.楚庄王的爱马病死后,庄王令大臣们为马服丧,并想用安葬大夫的棺椁和礼仪来
为马下葬。
C.孙叔敖临死时,嘱咐他的儿子贫困时前去求见优孟。后来,孙叔敖的儿子依照
父亲的嘱咐前去求见优孟寻求帮助。
D.优孟用讽谏的方式使楚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将寝丘的四百户分封给孙叔敖的

儿子,用来祭祀孙叔敖。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文言句子。
⑴ 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⑵ 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下列各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供养无主:供养祖母的事无人操持。
B.举臣秀才:举,举荐。秀才,科举院试考中后称秀才。
C.拜:授官或封爵。
D.除:任官,除去旧官任命新官。洗(xiǎn鲜)马:也称“先马”,汉时为太子的属官,晋以后改掌图籍。

分析比较下列句中“以”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②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③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A.①和②相同 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 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④相同 ②和③不同 D.①②③④各不相同

下面句子中都是反映李密家境状况的一组是()
①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②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③行年四岁,舅夺母志④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⑤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⑥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⑥ D.①②④⑤

翻译下列句子。
①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②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凡有兴造,必须贵顺物情。昔大禹凿九山,通九江,用人力极广,而无怨讟(dú)者,物情所欲,而众所共有故也。秦始皇营建宫室,而人多谤议者,为徇其私欲,不与众共故也。古人云:“‘不作无益害有益’‘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固知见可欲,其心必乱矣。至如雕镂器物,珠玉服玩,若恣其骄奢,则危亡之期可立待也。自王公已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由是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
贞观二年,公卿奏曰:“依《礼》,季夏之月,可以居台榭,今夏暑未退,秋霖方始,宫中卑湿,请营一阁以居之。”太宗曰:“朕有气疾,岂宜下湿?若遂来请,糜费良多。昔汉文帝将起露台,而惜十家之产。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贞观四年,太宗谓侍臣曰:“崇饰宫宇,游赏池台,帝王之所欲,百姓之所不欲。帝王所欲者放逸,百姓所不欲者劳弊。孔子云:‘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朕尊为帝王,富有四海,每事由己,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魏征曰:“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臣闻‘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隋炀帝志在无厌,惟好奢侈,所司每有供奉营造,小不称意,则有峻罚严刑。上之所好,下必有甚,竞为无限,遂至灭亡,此非书籍所传,亦陛下目所亲见。为其无道,故天命陛下代之。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若以为不足,更万倍过此亦不足。”太宗曰:“公所奏对甚善!非公,朕安得闻此言?”
(选自吴兢《贞观政要·论俭约》,略有删节)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须贵顺物情物:人   B.宫中卑湿卑:低下
C.陛下本怜百姓怜:同情    D.隋炀帝志在无厌 厌:满足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唐太宗崇尚俭约的一组是
  ①朕有气疾,岂宜下湿? ②固请至于再三,竟不许。 ③劳弊之事,诚不可施于百姓。 
④陛下本怜百姓,每节己以顺人。 ⑤陛下若以为足,今日不啻足矣。⑥公所奏对甚善!

A.②④⑥ B.②⑤⑥ C.①③④ D.①③⑤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所论俭约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勤俭节约,而是针对王公贵族挥霍无度“则危亡之期可立待”展开讨论的,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性。
B.贞观以来“二十年间,风俗简朴,衣无锦绣,财帛富饶,无饥寒之弊”,是王室和大臣们认真贯彻唐太宗俭约治国主张的必然结果。
C.唐太宗不仅以古为鉴,对俭约治国有清醒的认识,而且身体力行,宁愿忍受疾病困扰也决不造屋避湿,体现了一代明君的高尚风范。
D.魏征认为,隋炀帝亡国固然与喜欢奢侈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他滥施刑罚,从另一方面对唐太宗提出劝谏,得到了唐太宗的赞许。

阅读下面画线文字,在需要停顿的六处用“/”线画出。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l)朕德不逮于汉帝,而所费过之,岂为人父母之道也?
 译文:
(2)诚能自节,若百姓不欲,必能顺其情也。
 译文:
(3)以欲从人者昌,以人乐己者亡。
 译文: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孟业,字敬业,巨鹿安国人。家本寒微,少为州吏。性廉谨,同僚诸人侵盗官绢,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魏彭城王元韶拜定州,除典签。长史刘仁之谓业曰:“我处其外,君居其内,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未几,仁之征入为中书令,临路启韶云:“殿下左右可信任者唯有孟业,愿专任之。余人不可信也。”又与业别,执手曰:“今我出都①,君便失援,恐君在后,不自保全。唯正与直,愿君自勉。”业唯有一马,因瘦而死。韶以业家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偿,业固辞不受。韶乃戏业曰:“卿邀名人也。”对曰:“业以细微,伏事节下,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后高祖书与韶云:“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何不置之目前?”韶,高祖之婿也。仁之后为兖州,临别谓吏部崔暹曰:“贵州人士,唯有孟业,宜铨举之,他人不可信也。” 崔暹问业曰:“君往在定州,有何政绩,使刘西兖如此钦叹?”答曰:“禀性愚直,唯知自修,无他长也。”
天保初,清河王高岳拜司州牧,闻业名行,复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其年,麦一茎五穗,其余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寻以病卒。
注:①出都:六朝时人谓出至京城为出都。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彭城王韶拜定州,拜:授予官职
B.同心戮力,庶有济乎济:成功
C.卿邀名人也邀:求取
D.后寻业断决之处寻:不久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孟业清正廉明的一组()
①分三十匹与之,拒而不受②同心戮力,庶有济乎
③欲令厚偿,业固辞不受④既不能裨益,宁可损败清风
⑤典签姓孟者极能用心⑥可谓有过躯貌之用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③④⑥ D.①②⑤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业出身贫寒低微,年轻时在州府任官吏,他秉性廉谨,不接受同僚分给的不义之财。长史刘仁之表示要与他同心戮力,并希望会取得成功。
B.长史刘仁之对孟业颇为信赖,后征召入朝为官,临行向彭城王极力举荐孟业。虑及孟业日后孤立无援的处境,勉励他恪守正直的人格。
C.孟业唯一的马死了,彭城王为帮助家贫的孟业,想让官吏们同吃马肉,再加倍还给他钱,孟业坚决推辞。彭城王戏说客人是孟业请来的,孟业仍婉言谢绝。
D.孟业后来任司州长官的法曹官,因形貌短小,遭到鄙视。但后来孟业的断决之明折服了司州长官。不久,孟业升迁东郡守,因为政宽和仁惠而著称。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韶以业家贫,令州府官人同食马肉,欲令厚偿,业固辞不受。

(2)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眇小,笑而不言。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
驼业种树,凡长安富豪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问者曰:“嘻,不亦善夫!吾问养树,得养人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选出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

A.早实以蕃:结实 B.致其性:尽
C.其培欲平:培土 D.有类橐驼者:这一帮人

对本文字词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驼业种树”中“业”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把……当作职业”。
B.“非有能硕茂之也”中“硕茂”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句话译“并没有办法使它们长得高大茂盛”。
C.“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这句三个“以”都是连词,用法含义完全一样。
D.“若甚怜焉”中“焉”是代词,他们,指代老百姓。

对文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两面对举,关键在于“顺木之天以致其性”。为了把这一道理阐述得更深刻、更有说服力,文章用了对比的写法,先从管理的善与不善进行对比,继从种植的当与不当对比。
B.第四段揭出文旨,作者通过对话,运用“养树”与“养人”互为映照的写法,把种树管树之理引申到吏治上去。
C.文章集中“吏治不善”的种种表现,加以典型化,且有言有行,刻画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如写官吏们大声吆喝,驱使人民劳作,一连用了三个“尔”,四个“而”和七个动词,把俗吏来乡、鸡犬不宁的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
D.写橐驼种树,用的是整齐的排比句,而写他植者之种树不当,则用散句来表示,语言错落有致,富有变化。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种树郭橐驼传》)
(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劝学》)
(3)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赤壁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