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苏辙《巢谷传》,完成小题。
巢谷,字元修。父中世,眉山农家也,少从士大夫读书,老为里校师。谷幼传父学,虽朴而博。举进士京师,见举武艺者,心好之。谷素多力,遂弃其旧学,畜弓箭,习骑射。久之业成,而不中第。
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
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绍圣初,予以罪谪居筠州,自筠徙雷,自雷徙循。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者。谷独慨然自眉山诵言,欲徒步访吾兄弟。闻者皆笑其狂。元符二年春正月,自梅州遗予书曰:"我万里步行见公,不自意全,今至梅矣。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予惊喜曰:"此非今世人,古之人也。"既见,握手相泣,已而道平生,逾月不厌。时谷年七十有三矣,瘦瘠多病,非复昔日元修也。将复见子瞻于海南,予悯其老且病,止之曰:"君意则善,然自此至儋数千里,复当渡海,非老人事也。"谷曰:"我自视未即死也,公无止我。"留之不可,阅其橐中,无数十钱,予方乏困,亦强资遣之。船行至新会,有蛮隶窃其橐装以逃,获于新州,谷从之至新,遂病死。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昔赵襄子厄于晋阳,知伯率韩、魏决水围之。城不沉者三版,县斧而爨,易子而食,群臣皆懈,惟高恭不失人臣之礼。及襄子用张孟谈计,三家之围解,行赏群臣,以恭为先。谈曰:"晋阳之难,惟恭无功,曷为先之?"襄子曰:"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谷于朋友之义,实无愧高恭者,惜其不遇襄子,而前遇存宝,后遇予兄弟。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闻谷有子蒙在泾原军中,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至友其秀杰友:以…为友,结交 |
B.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徙:搬家,迁徙 |
C.不旬日必见,死无恨矣恨:遗憾 |
D.县斧而爨,易子而食县:通假字,通“悬” |
下列各组句子,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 | B.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
C.昔赵襄子厄于晋阳 | D.故为作传,异日以授之 |
不拘于时,学于余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
B.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
C.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
D.晋阳之难/群臣皆懈/惟恭不失人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兄子瞻,亦自惠再徙昌化,士大夫皆讳与予兄弟游,平生亲友无复相闻
(2)予闻,哭之失声,恨其不用吾言,然亦奇其不用吾言而行其志也。
(3)予方杂居南夷,与之起居出入,盖将终焉,虽知其贤,尚何以发之?
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小题。曾鲁,字得之,新淦人。年七岁,能暗诵《五经》,一字不遗。稍长,博通古今。凡数千年国体人才,制度沿革,无不能言者。以文学闻于时。元至正中,鲁帅里中豪,集少壮保乡曲。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议者。人号其里曰君子乡。
洪武初,修《元史》,召鲁为总裁官。史成,赐金帛,以鲁居首。乞还山,会编类礼书,复留之。时议礼者蜂起。鲁众中扬言曰:“某礼宜据某说则是,从某说则非。”有辨诘者,必历举传记以告。寻授礼部主事。开平王常遇春薨,高丽遣使来祭。鲁索其文视之,外袭金龙黄帕,文不署洪武年号。鲁让曰:“袭帕误耳,纳贡称藩而不奉正朔,于义何居?”使者谢过,即令易去。安南陈述明篡立,惧讨,遣使入贡以观朝廷意。主客曹已受其表,鲁取副封视之,白尚书诘使者曰:“前王日熞,今何骤更名?”使者不敢讳,具言其实。帝曰:“岛夷乃狡狯知此那!”却其贡。由是器重鲁。
五年二月,帝问丞相:“鲁何官?”对曰:“主事耳。”即日超六阶,拜中顺大夫、礼部侍郎。鲁以“顺”字犯其父讳辞,就朝请下阶。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命归之。儒臣草诏,上阅鲁稿大悦曰:“顷陶凯文已起人意,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未几,命主京畿乡试。甘露降钟山,群臣以诗赋献,帝独褒鲁。是年十二月,引疾归,道卒。淳安徐尊生尝曰:“南京有博学士二人,以笔为舌者宋景濂,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鲁属文不留稿,其徒间有所辑录,亦未成书云。(选自《明史》卷一百三十六列传第二十四)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编类礼书,复留之会:恰巧,适逢 |
B.鲁让曰:袭帕误耳让:谦让,退让 |
C.使者谢过,即令易去谢:认错,道歉 |
D.是年十二月,引疾归引疾:称病辞职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纳贡称藩而不奉正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
B.岛夷乃狡狯如此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C.鲁复如此,文运其昌乎其皆出于此 |
D.以舌为笔者曾得之也以勇气闻于诸侯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鲁小时候博通古今,凡几千年的国家体制人才,制度沿革,没有不能够道出的,他依凭文章才学闻名于当时。 |
B.洪武初年,曾鲁为撰修《元史》总裁官,修成《元史》,曾鲁居首功。后来曾鲁又奉命编修归类礼书,当时议论礼的人很多,曾鲁在众人中扬言:“某礼应依据某说则对,依从某说则不对。”有与他争辨诘问的,他一定一一举传记来告知。 |
C.安南陈述明篡位自立,害怕被讨伐,派使者入朝进贡以观测朝廷的意图。曾鲁察知阴谋,马上诘问使者,安南使者不敢隐讳,完全道出了其中的事实。皇帝从此器重曾鲁。 |
D.洪武五年二月,皇帝破格提升曾鲁六个品级,拜他为中顺大夫、礼部侍郎。曾鲁因“顺”字冒犯自己父亲的名讳,就上朝奏请降一个品级,未获吏部批准。甘露降临钟山,群臣敬献诗赋给皇帝,皇帝只褒奖了曾鲁。 |
把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数具牛酒,为开陈顺逆。众皆遵约束,无敢为非议者。(3分)
(2)吏部持典制,不之许。戍将捕获倭人,帝命归之。(2分)
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小题。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理解错误的一句是()
A.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世人果然聚在一起责怪他,辱骂他,(见到他后)以眼色(互相)示意,牵扯衣角指指点点,添油加醋,制造流言。 |
B.余以为过言:我认为这种说法是错的。 |
C.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我)恰好(目睹一场)大雪越过五岭,覆盖广东广西一带好几个州府。 |
D.而谁敢炫怪于群目:那么谁敢在众人眼前炫耀那些被人见怪的事。 |
文中“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中“所闻者”是指()
A.韩愈因收召后学作《师说》而得到“狂人”的骂名 |
B.屈子赋中“邑犬群吠,吠所怪也”的话 |
C.庸、蜀之南“日出则犬吠”的怪事 |
D.南越下大雪,狗对天狂吠多日的怪事 |
联系韩愈《师说》,两文在阐述“师道”时的侧重点,分析符合实际的一项是()
A.都侧重抨击“人不事师”的弊端。 |
B.都着眼于“耻于从师”的社会陋习进行批判和揭露。 |
C.韩文侧重于批判士大夫耻学于师,柳文着眼于颂扬韩愈抗颜为师。 |
D.韩文用对比分析阐明“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的危害,柳文追根溯源,揭示“不事师”的缘由。 |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完成小题。
(一)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
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万章下》)
(二)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
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②,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孟子·告子上》)
【注释】①或:同“惑”,奇怪。②数:技艺。下列对选段一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尚论古之人”的意思是:又上溯讨论古代的人物。 |
B.“是尚友也”中的“尚友”指的是追溯历史.与古人交朋友。 |
C.通过对如何交友的阐述,孟子提出了读书要“知人论世”的见解。 |
D.孟子以层层推进的形式阐述了自己对于交友的认识。 |
下列各项是对选段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人把“王之不智”归咎为孟子辅导不力,孟子为自己辨解。他用培养植物来比喻培养人,认为一暴十寒达不到培养目的。 |
B.像孟子这样的善士接触大王的机会太少,加上大王身边不断有人给大王泼冷水,导致大王善性的萌芽没能得到扩充和发展。 |
C.孟子运用一暴十寒这个譬喻,生动而贴切地分析了“王之不智”的原因。他认为大王要做到“智”,应该远离“寒之者”。 |
D.孟子以下棋为喻,来说明大王没有专心致志地听从他的指教,一心想着骄奢淫逸,其才智很有问题,并非孟子的指教不力。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10分)
积画以成字,积字以成句,积句以成篇,谓之文。文体日增,至八股而遂止。如古文、如诗、如赋、如词、如曲、如说部、如传奇小说,皆自无而有。方 其 未 有 之 时 固 不 料 后 来 之 有 此 一 体 也 逮 既 有 此 一 体 之 后 又 若 天 造 地 设 为 世 所 应 有 之 物 然 自 明 以 来 未 见 有 创 一 体 裁 新 人 耳 目 者。遥计百年之后,必有其人,惜乎不及见耳! (张潮《幽梦影》)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文言文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
A.方其未有之时∕固不料后来之有此一体也逮∕既有此一体之后∕又若天造地设 为世所应有之物然∕自明以来∕未见有创一体裁新人耳目者 |
B.方其未有之∕时固不料后来之有此一体也∕逮既有此一体之后∕又若天造地设∕ 为世所应有之物∕然自明以来未见有创一体裁∕新人耳目者 |
C.方其未有之时∕固不料后来之有此一体也∕逮既有此一体之后∕又若天造地设∕ 为世所应有之物∕然自明以来∕未见有创一体裁新人耳目者 |
D.方其未有之时固不料∕后来之有此一体也∕逮既有此一体之后又若天造地设∕ |
为世所应有之物∕然自明以来∕未见有创一体裁∕新人耳目者这段文字的核心思想后来由清末民初学者概括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张潮期待百年之后创新的体裁,下列作品最能符合其期待的是( ) (3分)
A.《聊斋志异》 | B.《红楼梦》 | C.《少年中国说》 | D.《狂人日记》 |
文言文阅读
王珪,宇叔玠,性沉澹,为人雅正,恬于所遇,交不苟合。时太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珪推诚进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它日进见,有美人侍帝侧。帝指之曰:“庐江不道,贼其夫而纳其室,何有不亡乎?”珪避席曰:“陛下以庐江为是邪?非邪?”帝曰:“杀人而取妻,乃问朕是非,何也?”对曰:“臣闻齐桓公之郭,问父老曰:‘郭何故亡?’曰:‘以其善善而恶恶也。’公曰:‘若子之言,乃贤君也,何至于亡?’父老曰:‘不然,郭君善善不能用,恶恶不能去,所以亡。’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帝嗟美其言。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技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
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帝谓曰:“卿为朕言玄龄等材,且自谓孰与诸子贤?”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兼贤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济繁治剧,众务必举,臣不如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征。至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臣于数子有一日之长。”帝称善。(选自《新唐书》)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刍言:草野之人的意见 |
B.技不进,数被让让:责备 |
C.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矜:怜悯 |
D.引置枢密,责以忠效责:职责、责任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君臣同德,则海内安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
B.以其善善而恶恶也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
C.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于是大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壁 |
D.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王珪“为人雅正”的一组是()
①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②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
③今陛下知庐江之亡,其姬尚在,窃谓陛下以为是
④彦博惧,谢罪,珪不谢⑤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
⑥时珪与玄龄等同辅政
A.① ④ ⑤ | B.② ③ ④ | C.① ⑤ ⑥ | D.② ③ 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珪为人正直。任谏议大夫之职以来,无论是引喻规劝,还是直言相谏,抑或是犯颜廷争,他都以诚待上,以理服君,因而深得太宗的赏识与器重。 |
B.王珪发现太宗有纳庐江王美姬之意,便以郭公因善恶不分而致灭亡的史实作类比,劝谏太宗吸取教训,采纳善言,知恶而去之,终使太宗心悦诚服。 |
C.王珪与温彦博替祖孝孙辩解,致使太宗大怒。王珪毫不畏惧地直言,自己因报效皇上知遇之恩,且受命尽忠职守才这样做,过错不在自己而在皇上。 |
D.王珪评论朝中大臣之才时,向太宗坦言自己多方面不如他们,而自己的长处就是能“激浊扬清、疾恶好善”,表现他谨慎谦虚的品格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
“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
A.我虽然不贤明,但希望你们各位大臣能多多进谏一些正确的意见,但愿这样可以使夫下太平。 |
B.我虽然不贤明,但幸而有各大臣常加规劝及纠正我的过失,差不多使天下太平了。 |
C.我虽然不贤明,但幸而有各大臣常加规劝及纠正我的过失,但愿这样可以使天下太平。 |
D.我虽然不贤明,但希望你们各位大臣能多多进谏一些正确的意见,也许能使天下太平。 |
“审知其非,所谓知恶而不去也。”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
A.详细地知道那是错的事情(但还要继续做),这就是所说的知道不对却不停止去做啊。 |
B.清楚地知道他是错的(但还要依附他),这就是所说的知道他是恶人却不肯离开他啊。 |
C.详细地知道他是错的(但还要依附他),这就是所说的知道他是恶人却不肯离开他啊。 |
D.清楚地知道那是错的事情(但还要继续做),这就是所说的知道不对却不停止去做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