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历程中,国人首先是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战争证明光学技术不好使,同样的洋枪洋炮就干不过小日本,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就更大了,君主立宪也好,民主共和也罢,这么好的制度怎么拿来中国就变样呢…………后来国人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于是开始学习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袁腾飞说中国历史》
①材料中的学技术、制度、思想分别指近代史上的哪些历史事件?
② 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些历史事件对近代中国产生哪些共同的积极影响。
③中国近代化起步的特点是什么?
④学了“近代化起步”这个单元,你有什么认识?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在我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多个“盛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开元初,四方丰稔,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丁壮之夫,不识兵器。安西诸国悉平为郡县,置开远门,亘地万余里。
——《开元纪事》
材料二(康熙在台湾)设一府三县,隶属福建省,派兵驻守。施行“展界开海”政策,离乡背井之人纷纷还归乡里,认故亩,以耕以凿,渐次垦辟,至无旷土。各宜乐业,人民安生。
——《名家讲坛》
(1)据材料一,概括开元盛世的主要表现(不能照抄原文)。结合所学知识,从“选人用人”角度分析其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康熙收复台湾后的治理措施及其作用。

对外贸易和对外开放对影响着一个时代或国家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宋朝政府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地“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立市舶机构。——北师版七下教材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了……它是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等共产党人实行改革开放,从而开辟了一条道路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材料三有人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征文中写道:“在此后的三十年间,从半闭关锁国状态下苏醒的中国快马加鞭追赶世界。如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我们永远铭记。”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政府怎样的政策取向?其直接效果怎样?(2分)
(2)据材料二分析“现实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开创者是谁?邓小平从而开辟了一条怎样的道路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3)据材料三分析“第一扇‘窗’”是指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61年……改革使斗争空前激烈,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这就是此后半个世纪展现在俄罗斯大地上的基本事态,它涉及思想与文化斗争、政治与经济斗争。
——钱乘旦为《现代化的特殊性道路》所作序言
材料二 1895年,清政府派李鸿章为议和全权大臣,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谈判,面对日本提出的苛刻要求,清廷难以接受。在谈判过程中,李鸿章“竭力申说”,试图降低日方的过分要求,日方对此不予理睬。4月10日,日本提出最后修正案。李鸿章本想在最后关头使谈判有所转机,没想到,日本首相伊藤博文一开始便以不容置辩的语气恫吓他:“但有允、不允而已。”最后,更以战争再起和进攻北京相威胁。一度拒绝签约的光绪帝最终无可奈何地在条约文本上盖了玺印,被迫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材料三变政全在定典章宪法,日本如此成效大著,中国今欲大改法度,可采而用之。
——康有为《日本变政考》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回答1861年改革是谁领导的?这次改革是如何体现“俄罗斯特殊性”的?它对俄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对中国维新变法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复兴之路》陈列共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历史重任、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5个部分,通过1200多件(套)珍贵文物、870多张历史照片,回顾了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屈辱苦难中奋起抗争,为实现民族复兴进行的种种探索,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光辉历程。
(1)中国近代史上,哪一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在探求救亡图存的道路上,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了哪次具有深远意义的革命?
(3)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肩负起民族复兴重任。“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取得了哪些成果?(举一例即可)
(4)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5)习近平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作为新时期的中学生,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你将怎样把自己的梦想与“中国梦”相结合?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54年,当他(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再次来到日本时……日本人被迫让步,于3月31日签订了《神奈川条约》……并于1856年签订了《通商条约》……这一系列条约在西方世界并没有引起极大的关注。但对日本来说,它们却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 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1)为什么说“这一系列条约”“对日本来说……却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2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日本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体现出的特点。(2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改革对日本有何积极影响? (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