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并没有走上平坦的和平之路,美苏之间的“冷战”局面形成,并主宰此后近半个世纪的世界格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格局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并在曲折中不断发展,国际形势趋于缓和,但是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
材料二:实际上,严格的全球意义上的世界历史直到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进行远航探索才开始。在这以前,只有各民族相对平行的历史,而没有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
材料三: 跳出国界,走向世界,哪里有市场,哪里生产成本低,就在哪里生产经营,这种现象已经越来越普遍……当今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领域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整个世界已经变成一个小小的“地球村”。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提到的“近半个世纪的世界格局”指什么格局?这一格局结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你认为威胁当今世界和平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远航探索”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远航探索”对世界有哪些影响?
(4)材料三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请从你身边衣食住行等方面举一例加以说明。
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 央,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请回答:
(1)材料一图示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开创的政治制度?该朝代为巩固统治在地方上采取的措施是什么?
(2)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材料二图示反映的元朝首创的哪一制度?为实行有效统治,元朝还注重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这一时期那一地区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
(3)材料三记载的哪朝的官制变化?这一变化出现在哪一皇帝统治时期?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官制的演变可以看出相权和皇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唐朝时期,书生张三出生于人杰地灵的A地(大运河的最南端,我们现在称之为杭州)。战三苦读寒窗十载,一日他从家乡出发,经运河到京城应试。在离船登岸之地B(大运河的中心)遇雨,全身棉布新衣湿透,避进一老翁家。老翁沏茶热情款待,并点燃炭火为张三烘干衣服,还为他做了一顿香喷喷的占城米饭。张三又经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京城C,他看到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身着各式服装的边疆各族和各国侨民,云集到这里,往来的商旅熙熙攘攘。战三凭一手漂亮的“颜体”楷书和一篇优美的文章及第(考中),之后被分到B郡担任一个官职。张三为答谢老翁,送他一套景德镇瓷茶具;还带老翁的儿子到京城C的“瓦子”中玩,张三朗读了唐诗《忆昔》,赢得了大家热烈的掌声。
(1)A地指的是哪?
(2)张三离船登岸之地B是哪座城市?C地是指哪里?
(3)张三漂亮的“颜体”楷书是模仿唐朝大书法家谁的书法?,与其同时代的书法家还有谁?
(4)张三参加的科举考试是当时最重要的科举科目,你知道最重要的两个科目是什么吗?
(5)上述材料中有多处与唐朝历史不符的知识性错误,你能找出来吗?(至少找出2处,在文章中用______划出来。)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已成为时代热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丝绸之路始于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它历史性地创建了一条由东亚至欧洲的陆上交通大动脉,将中国与中亚、西亚直至南欧的广大区域连接在一起。
——《中国文化传媒网》2014年8月
(1)张骞出使西域发生在什么朝代?为加强对西域地区的管辖,当时的政府设置了一个什么机构?
材料二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郑和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远航征程。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大明朝在拥有压倒性军事优势的情况下,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小国,并尊重他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给予而不是抢掠,是很不简单的。它不是武力的征服者,却用自己友好的行动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几乎所有的国家。这种征服是心底的征服,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当那浩浩荡荡的船队来到时,人们不会四处躲避,而是纷纷出来热烈欢迎这些远方而来的客人。
——摘编自《明朝的那些事儿》
(2)根据材料二,分析郑和船队受到当地民众欢迎的原因。
材料三
公元1500年前后的地理大发现,拉开了不同国家相互对话和相互竞争的历史大幕,由此,大国崛起的道路有了全球坐标——正是从那个时候起,割裂的世界开始连接在一起。经由地理大发现而引发的国家竞争,拉开了不同文明间的相互联系、相互注视,同时也相互对抗和争斗的历史大幕。
——《大国崛起》
(3)材料中的“地理大发现”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材料认为“地理大发现”对世界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四
中国提出并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就是要弘扬古丝绸之路和平友好、开放包容的精神,探索新形势下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的新模式。特别是推动实现互联互通,为沿线国家加强经贸往来创造物质基础和便利条件,在平等、包容、合作、共赢的基础上续写共同发展的新篇章,最终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人民日报热点辨析
(4)根据材料四,“一带一路”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它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朝开凿的大运河
材料二:某朝开凿的大运河及海运航线
材料三:“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材料四:古运河是扬州的城市符号,扬州的辉煌与古运河相伴相随。扬州因古运河而辉煌,古运河也因扬州而骄傲。(下图:扬州段运河)
请回答:
问题一: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及所学判断,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哪一朝代开凿的运河?
问题二:结合材料一分析,图中A、B是运河两个端点城市,他们在现今的名称是?
问题三:假如你是唐朝时期的读书人,从B点出发经大运河到洛阳去,先后经过哪几段运河?(不能填字母)
问题四:结合材料三、材料四分析,运河的开通有何重大意义?
2011岁末,中国第一部海洋文化纪录片《走向海洋》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隆重推出,收视率节节攀升,今年又在全国多家电视台重播。一道独特而醒目的海洋文化景观,激起国人对相关历史的追溯。请回答:
(1)1405年,郑和率领60(或大小200)余艘船只,载着2万多人和大量物资下西洋。这向人们昭示了什么?
(2)“使人类活动的舞台逐渐由大陆扩大到海洋,相对隔绝的欧、亚、非、美洲开始联接成一个整体。”这是对世界近代史上哪一重大事件的评价?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哪个国家首先开启了蒸汽轮船航行的历史?
(3)清政府推行的“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海上活动带来了哪些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