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为“Mg—Cu硫酸原电池电解CuCl2溶液的研究”,他们的研究装置如下图所示(C1、C2均为碳棒),按要求填写下列空格。
(1)铜片上的现象是 ,该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2)C1极的名称为 ,C2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
(3)下列关于该装置中电子流向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从镁电极经导线流向C1极 | B.从C1极经导线流向镁电极 |
C.从铜电极经导线流向C2极 | D.从C2极经导线流向铜电极 |
(4)原电池中稀硫酸的体积为200 mL ,物质的量浓度为1.5 mol·L-1,当电解池中某碳棒上产生3.36 L(标准状况)气体时,求:
① 有 个电子通过了电线(NA=6.02×1023) 。
② 此时原电池溶液中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mol/L (不考虑溶液体积变化)。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铁与浓硫酸反应,设计了图1、图2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1)比较两实验装置,图2装置的优点是:
①能更好的吸收有毒气体SO2,防止其污染环境;
②。
(2)导气管e有两个主要作用:一是在反应过程中,因导管插入液面下,可起到“液封”作用阻止SO2气体逸出而防止污染环境;二是。
(3)反应一段时间后,用滴管吸取A试管中的溶液滴入适量水中为试样,试样中所含金属离子的成分有以下三种可能:
Ⅰ:只含有Fe3+;Ⅱ:只含有Fe2+;Ⅲ:既有Fe3+又有Fe2+。
为验证Ⅲ的可能性,选用如下试剂,填写下列空格:
A.稀HCl溶液 | B.稀H2SO4硫酸 | C.KSCN溶液 | D.KMnO4溶液 |
E.NaOH溶液 F.淀粉KI溶液 G.H2O2溶液
验证Ⅲ:步骤1.取试样,滴加少量的(填试剂序号),溶液的颜色变色,则试样中含有Fe3+。
步骤2.再取适量的试样滴加到少量的(填试剂序号),观察到的现象为,则试样中含有Fe2+。
实验室制备硝基苯的主要步骤如下:
①配制一定比例的浓硫酸和浓硝酸的混合酸加入反应器中。
②向室温下的混合酸中逐滴加入一定量的苯,充分振荡,混合均匀。
③在50℃~60℃下发生反应。
④除去混合酸后,粗产品依次用蒸馏水和5%的NaOH溶液洗涤,最后用蒸馏水洗涤。
⑤将用无水氯化钙干燥后的粗硝基苯进行蒸馏,得到纯硝基苯。
(1)配制一定比例浓硝酸和浓硫酸混合酸时,操作注意事项是;
(2)步骤③的加热方式是;
(3)步骤④中,洗涤后分离粗硝基苯应使用的仪器是;
(4)步骤④中,粗产品用5%的NaOH溶液洗涤的目的是;
(5)现有三种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要制备硝基苯,应选用()
某小组同学为探究铜跟浓硫酸的反应情况,并收集一瓶反应产生的气体,设计了如右图所示装置。实验中他们取6.4g铜片与12mL 18mol/L浓硫酸放在圆底烧瓶中加热,直到反应完毕仍发现烧瓶中有铜剩余。
(1)为防止空气污染,请补画下图虚框中的实验装置,并注明所需要的试剂名称。
(2)写出铜跟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该小组认为铜片未完全溶解,则瓶中可能还有一定量的硫酸剩余,其原因是:
。
(4)为证明反应结束后的烧瓶中确有余酸,可选用下列药品中的(填写字母序号):
A.铁粉 | B.BaCl2溶液 | C.银粉 | D.Na2CO3溶液 |
制取氨气并完成喷泉实验(图中夹持装置均已略去)。
(1)写出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化学方程式:。
(2)收集氨气应使用法,要得到干燥的氨气可选用做干燥剂。
(3)用图1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该实验利用了氨气的性质。
(4)如果只提供如图2的装置,请说明引发喷泉的方法。
亚铁是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起着向人体组织传送O2的作用,人如果缺铁就可能出现缺铁性贫。下面是一种补铁药品说明书中的部分内容:该药品为无水碱式盐,含Fe2+34%~36%,是薄衣片,与VC(维生素C)同服可增加本品吸收。某同学设计实验对其中的铁成分进行了验证。请一起完成实验:
第一步:查阅资料得知,双氧水可以氧化SCN—生成N2、CO2、和SO42—,也可以将Fe2+氧化成 Fe3+。
第二步:向去掉糖衣、研磨好的药品中加稀盐酸,出现淡绿色混浊液,说明有存在(填离子符号)。
第三步:往上述溶液中滴入几滴KSCN溶液出现浅红色,说明溶液中有少量Fe3+存在。该离子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填序号):
①药品中的铁本来就以Fe3+的形式存在:②在制药过程中生成少量Fe3+;
②本实验过程中有少量Fe3+生成。
第四步:将第三步所得溶液分成两份,分别装在A、B两个试管中。
第五步:向A试管的溶液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再慢慢滴入过量的H2O2溶液,溶液的红色先变深,之后红色逐渐褪去。
红色变深的原因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红色又逐渐褪去的原因可能是
设计实验证明你的推测
第六步:向B试管的溶液中加入一片VC,片刻后溶液红色也褪去,说明VC有性。怎样理解药品说明书中所述“与VC(维生素C)同服可增加本品吸收”这句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