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徽州文化
徽州文化主要是指以徽州(古又称新安郡)为地域依托,渊源于历史上人与自然及人们之间对象性而形成的特定生活结构体系。同任何文化一样,它也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内隐的心态、价值系统等文化心理结构,并且在各个文化层面都创造出辉煌的富于鲜明特色的成果,影响播及全国各地。
徽州尽管处于山越之地,但其主体文化却并非山越土著文化。“自昔战乱,中原衣冠多避地来此”,为徽州奠定了丰厚的正统中原文化根基。崇山峻岭的屏闭翼护又使徽州地区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发展区域,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包括汇聚于此的南北各地多种文化因此互相碰撞,互相选择,最后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文化。
徽州文化底蕴深厚,传统悠久。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二程与朱熹皆与朱熹皆与徽州有极深渊源;儒学观念和儒学礼义对徽州社会各阶层影响至深,所谓“道学渊源在新安久矣”,并且逐步发展成新安理学等体系和流派。
儒学兴盛,加上徽州相对隔绝的地理条件,使这里的家庭文化十分凝重,“新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杂姓擅入者。其风最为近古……虽千丁之族,未尝散处;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家庭、宗族认同感强烈,宗法观念盛行,其传统的伦理与道德规范体系基本建筑于家族本位上,是传统文化家国同构原则的典型体现。
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是排斥商业精神的,但徽州山多田少地瘠,因此,外出经商是谋生的重要手段。“大抵徽俗,人十三在邑,十七在天下,其著则十一在内,十九在外。”他们在长期商业经营实践中创造出股份式、承揽式等经营方式,并在资金所有权与经营权划分、利润分配等各方面有所创新与发展。徽商经营活动的实际需要还直接刺激了数学、地理水文学的发展,如程大位(算法统宗)、黄汴《一统路程图记》等。这些生产方式上的变革与科技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萌现了早期科学精神与近现代化因素质某些端倪。
徽州文化正是以儒学伦理、宗族观念、商业精神为三大基本内核,在正统中原文化基础上通过商业实践熔铸变通,发展成为一种完整严密、自成体系的多层次文化系统,并演化为当地特有的社会关系、价值体系、行为模式和广博精深的诸种具象文化风采。对“徽州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徽州文化是源于中国历史上人与自然、人们之间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独具特色、影响广泛的地域文化。 |
B.徽州文化是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以及心理状态、价值系统等文化心理结构的文化体系。 |
C.徽州文化是一种家庭文化十分凝重、宗族认同感强烈、宗法观念盛行的封闭性的文化系统。 |
D.徽州文化以儒学伦理、宗族观念、商业精神为基本内核,是具备特有的社会关系、价值体系、行为模式的文化系统。 |
对徽州文化的成因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古以来战乱不断,使中原地区的民众纷纷避居于徽州,为徽州文化奠定了丰厚的正统中原文化的基础。 |
B.中原文化、徽州地方文化以及各地多种文化在此互相冲突,互相选择,逐步融合,从而形成具有特色的徽州地方文化。 |
C.新儒学代表人物二程和朱熹,儒学的思想观念以及道家学派,对徽州社会各个阶层都有至深至远的影响。 |
D.徽州人在大量的长期的商业实践中形成的商业精神、经营方式、包容精神发展成为徽州文化的主体。 |
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徽州文化突破了中国农耕文明、伦理道德与宗族体制相结合的传统文化精神。 |
B.徽州文化初步协调了传统社会伦理道德与商业精神的矛盾。 |
C.徽州文化博采众长,吸收四方文化成果,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突破。 |
D.徽州文化不排斥商业精神,致使徽州地区农业生产落后。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干支创制刍议
干支,天干地支,中国古代纪年、月、日、时之法也。
天干地支以纪年、月、日、时的传说,所从来远矣。《史记•卷二十六•历书第四》有云:“神农以前尚矣。盖黄帝考定星历,建立五行,起消息,正润余。”对“考定星历”一说,《系本》及《律历志》作如此索引:“黄帝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气,伶伦造律吕,大桡作甲子。”更早的战国时史官所撰的《世本》记黄帝以迄春秋时的历史,有“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大桡,黄帝之臣也,以作甲子,亦若仓颉为黄帝之臣也,以制文字一样,不过是个代号式的人物,天干地支的创制也同样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这一点,我赞成郭沫若《释支干》中所云:十天干纯属十进位记数法的观念衍化,其中多半是殷人所创制,大抵其文其事皆出自然发生,而无丝毫神秘,及外来之痕迹。我想,在夏、商之时,中国十进位记数法已使用相当纯熟。据考古学之发现,中国在山顶洞人生活的年代,已开始了十进位记数之法,距今竟是三万年之遥。中国人对全人类最伟大的贡献,不仅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等。大数学家吴文俊先生在《吴文俊论数学机械化》一书中作如是说,这真是石破天惊之高论,因为人们如果不知道逢十进一,加上每个数码既有其自身的绝对值,又有其所在位数的十进制的值,那么我可以猜想,至今人类跨不进数码化的时代。
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字,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字构成数的世界,是殷人最初以60日为周期纪日,而这种干支配合用以纪年,是殷人后期纪年至美至善的创制。10和12是60的两个公约数,60是它们最小的公倍数,有了这样的十进位记数系统,加上60循环的干支表(我们在《甲骨文合编》中看到了一篇编号为37986的卜骨,上面刻有完整无缺的干支表,起于甲子,止于癸亥,正好是一轮甲子),我们中国的历史理应比任何国家的历史记载得更清晰。
夏代的天干为帝王名的有孔甲和癸(桀),而商代的天干为帝王名的几乎是全部,从商汤之子太丁到商的亡帝辛(纣)无一例外用天干为帝号,足见天干十字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于中国人心目中的至尊地位。而且我们可以断言,天干的产生早于地支,准确地说(不是“大桡作甲子”式的传说)以天干地支纪年应是殷商后期、周初之后的事,而最准确的纪年应该是公元前841年庚申共和元年。李学勤先生等一批卓越的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和历史学家,正将中国之准确纪年向前推移,这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学术上的大事。
(节选自《新华文摘》2010年第3期范曾《干支与生肖的迷雾》)从原文看,下列关于“干支创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与仓颉造字一样,干支是黄帝之臣大桡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逐渐创制出来的。 |
B.干支的创制,人们说法不一,但可以肯定其起源与我国古代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
C.天干与地支的创制都纯属夏、商之时已使用相当纯熟的十进位记数法的观念衍化。 |
D.干支的创制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一样,也是中国人对全人类的最伟大贡献之一。 |
下列表述与愿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A.因为有十进位记数系统,再加上60循环的干支表,所以中国的历史无论从道理上还是事实上都比任何国家记载得更清晰。 |
B.天干的产生早于地交,地位也尊于地支,而干支配合用以纪日又早于干支配合以纪年。 |
C.天干十字在商代人心目中拥有至尊的地位,几乎所有的帝王都以之为名,用为帝号。 |
D.中国最准确的纪年是公元前841年庚申共和元年,这是李学勤先生等人推断出来的。 |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各句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殷人所创制的干支表可谓至美至善,说明殷人已懂得并运用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等数学知识。 |
B.十进位记数之法是人类进入数码化时代的重要基石,没有山顶洞人发明的十进位记数之法,人类至今还跨不进数码化的时代。 |
C.已知2010年是干支纪年的庚寅年,那么可推断出北京奥运会召开的2008年是干支纪年的壬辰年。 |
D.屈原在《离骚》开篇以“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自报生辰,这里便运用了干支来纪日。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如何施行社会化教育
一定社会的人文精神从总体上有所提高才是人文精神环境成熟的标志。而总体上的提高,有待于“社会化教育”。这里的社会化教育是指公众教育,指全社会都参与到人文精神的学习、传播、创新和实践中来。长期以来,我们强调的教育概念偏向于孤立化的学校教育,特别是把大学的学位教育作为终点。教育、学校、社会的关系如何处理?没有受到认真对待。结果呢?学校与社会脱离,教育被打成两橛子。实际上,公众是社会运动潜在的主体,是社会最伟大的实践能量的载体。中华民族公众自古也都是热爱新思想、热爱高尚的新价值的,我们却多有疏忽了,逐渐断送了这些优势。全体公民、社区公众、各种职业劳动者等等,他们本应该充分享受优良的公共教育机会,接受到高级进步的思想和精神上的关顾。但是施教者未做到,到头来学校教育面临社会庸俗腐败时缺乏抗体,大学教育对社会应有的前导作用的功能残废;而社会呢?公众大多处于盲目蒙昧状态,面对社会问题缺乏正确的判断力和自我选择能力,全社会理性化的内在机制始终难产。
回头看看西方,在西方社会化教育曾经一直是宗教组织、教会的管辖领地。宗教本来就是特殊精神高度社会化的产物,先天的具有这方面的效能。宗教通过入教、集体仪式,培植大众的“亲和力”、“聚议性”。有意义的问题倒是虽无宗教,有没有代行宗教那种社会化教育功能的替换方案?有的,在美国目前蓬勃发展的社区文化事业、社区教育正逐渐补充或替代宗教教育职能。1920年前后中国就有人讨论宗教功能代用品这一问题。蔡元培曾经说以美育代宗教,梁漱溟倡导伦理代宗教,贺麟说发展礼教充抵宗教,等等。事实是,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阶段,社会化教育开展得并不差。儒家是个例子,儒家礼学有些宗教渊源,但到了孔子开创儒家学派时,他很清楚鬼神超出了人类智识范围,所以他只是自觉地利用之搞“神道设教”,裨益风化。儒家在中国社会文化层面影响最巨最深,这是与他们发明的教育方案密切相关的。他们的教育目的是“以道教民”,实行开放式的“有教无类”方针,收纳生徒不拘年龄、职业、等级。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办私学的人之一,由于其私学承诺社会公共伦理责任,又面向公众,所以恰是这种“私学”反而奠定了中华民族普及性的公共教育基础。从原文看,下列对“社会化教育”的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A.全社会都要参与到人文精神的学习、传播、创新和实践中来,这属于公众教育。 |
B.教育不能仅依靠学校,而要面向公众,因为公众才是社会运动的主体,是实践能量的载体。 |
C.全体公民都能充分接受优良的公共教育并受到高级进步思想和精神的关照。 |
D.中华民族公众自古以来就有热爱新思想、热爱高尚的新价值的优势。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只强调教育概念偏向于孤立化的学校教育,把大学的学位教育作为终点,不可能实现社会化教育。 |
B.我们的学校教育面对社会庸俗腐败现象无能为力,大学教育也不能对社会发挥前导作用。 |
C.由于引导不及时,目前公众处于盲目蒙昧状态,缺乏对社会问题的正确判断力和自我选择能力。 |
D.宗教是特殊精神高度社会化的产物,因此,西方社会化教育过去一直是通过宗教组织来施行的。 |
依据原文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宗教具有培植大众的“亲和力”、“聚议性”的先天效能,所以只有使社会宗教化,才能推行社会化教育。 |
B.社区文化事业、社区教育事业如果能够蓬勃发展,将来它完全可以替代宗教教育职能,施行社会化教育。 |
C.只要能够发明一套正确的教育方案,其思想主张就一定可以像儒家一样在中国社会文化层面产生最深的影响。 |
D.孔子的私学奠定了中华民族普及性的公共教育基础,因此,国家仍在提倡社会创办私立学校,以此来普及社会化教育。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如果灾难要来,谁能拯救?
烟台、威海遭逢百年不遇的大雪;壶口瀑布被冰封;俄罗斯乃至整个欧洲遭受寒流袭击,造成大量居民死亡……
面对极端气候新闻的不断出现,专家一次次地发出警告:这可能是受到全球变暖的影响!或许,近年来全球气候反常、去年年底至今很多地区遭遇严寒,或许是多年后某场灾劫可能降临的前兆。
全球持续变暖是否决定了人类的存亡?
这些微小的气温变化最终是否决定人类存亡的命运,尚是一个无法预知的谜。而现在摆在人类面前的是,地震、台风、海啸、水灾等自然灾害接踵而来,广泛的干旱、作物歉收、水资源短缺、疾病增加、海平面上升、森林毁灭等生态灾难愈演愈烈。同时,南印度洋的珊瑚礁、澳大利亚的高地森林、南非的台地高原、北冰洋和中欧的山脉的生态系统出现破坏趋势,灭绝物种的数量正在急剧上升。
全球的生态系统如此脆弱,两极的冰雪则显得尤其重要。科学家称,哪怕仅仅格陵兰岛的冰冠全部融化,全球的海平面就会上升7米,孟加拉国、美国的佛罗里达州、菲律宾和荷兰等地的大面积陆地会被淹没,数亿人的生存会受到威胁。
让人难以捉摸的全球变暖与灾难降临的关系。
全球气温为什么会持续升高、气温升高又是如何影响全球生态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
但是科学家们现在并不知道这种“变冷”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大气的“变暖”相中和,他们正在试图研究这条“热能传送带”发生停滞的可能性。一些研究认为,温盐环流停滞是有可能的,但可能性不大,这取决于大气变暖的程度和速度。不过有确凿证据表明,全球温盐环流正不断减弱。如果全球持续变暖,未来100年内很有可能出现“后天”。
《京都议定书》生效一周年,人类是否能共同抵挡灾难
在可能降临的灾难面前,人类不能“无为”,也并非“无为”。各国领导人对全球变暖已经予以相当警惕。如在去年初举行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约700名世界经济界领导人通过投票,在四十几项世界级议程中选出六项优先议题,气候变化位居第三。
(《环境》杂志2006年第3期)下列对“热能传送带”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热能传送带”就是指通过温盐环流降低温度。 |
B.“热能传送带”有可能发生停滞,但可能性不大。 |
C.“热能传送带”发生停滞的可能性取决于大气的温度和速度。 |
D.有确凿证据表明,全球温盐环流正不断减弱。 |
下列不属于“全球变暖与灾难降临的关系”问题的一项是()
A.全球持续变暖是否决定了人类的存亡? |
B.全球气温为什么会持续升高? |
C.气温升高是如何影响全球生态? |
D.在可能降临的灾难面前,人类该怎么办? |
下列理解与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在摆在人类面前的自然灾害,诸如地震、台风、海平面上升、海啸、水灾、森林毁灭等接踵而至。 |
B.一些研究认为,温盐环流停滞是有可能的,这种可能主要取决于大气变暖的程度和速度。 |
C.如果两极冰山的冰冠全部融化,全球的海平面就会上升7米。 |
D.近年来全球气候反常、去年年底至今很多地区遭遇严寒,是多年后某场灾劫降临的前兆。 |
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①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的设计方案,在传统的斗拱造型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现代转译。斗拱榫卯穿插的运用,保持了最为世人所理解的中国建筑元素,而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更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和气度。与国家馆相呼应的地区馆平卧其下,则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来软化主体建筑与城市周边的关系。整个设计一寓"天",一寓"地",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几年之后,这个世博中国馆必将成为上海的新地标,雄踞于浦江之滨,给上海和中国带来新的光荣和自豪。
②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它聚焦了一座城市的魅力,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之所在。我国历史上唐代长安之曲江,北宋汴州之金明池,南宋杭州之西湖,明清南京之秦淮河、北京之故宫、苏州之虎丘、扬州之瘦西湖,近代上海之外滩,都是历史上极具特色和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并积淀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意象。随着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新的城市地标不断浮出地表。这些新的城市地标如何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体现出创新和发展,已成为今天城市建设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③所谓历史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是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慢慢积淀和形成的,一旦形成,它又影响着生活于这座城市的市民共享的生活体验和共有文化想象,由于中国很早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而其城节必然烙有大体一致的中国特色;同时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分成许多文化区域,因而每座城市又往往形成鲜明的地方特点。王国维说过"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就是说,城市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区域政治与文化的标征。夸天的城市新地标,理应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亦即城市的政治和文化标征相吻合。而目前很多城市的新地标,要么比高度,要么比奢华,或是一味追求前卫和怪诞,与周边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的反差。由于建筑特别是地标性建筑关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一旦造好,就很难改变,因而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已成为城市中极不和谐的音符,为世人所诟病,并为后人留下笑柄。
④城市新地标必须和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近年采也有不少成功的尝试,由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是其中一例。该建筑地处著名的苏州园林忠王府和拙政园旁边,楼层不高,灰白色调,青砖铺地,窗格透绿,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与周边建筑和环境完全融为一体。它继承了苏州园林和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的灰白色调和传统的粉墙黛瓦非常协调。不仅如此,城市新地标还应在原有城市地标的基础上有所承续与发展。这方面我们可以举出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的建筑群。前者为欧洲古典建筑,凝重、端庄、厚实,代表着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而后者多为造型奇特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富有现代感,代表了九十年代浦东开发以后的新上海形象。这两组地标都切合上海海派文化的历史文脉,又互为映衬,以黄浦江为界,形成了相互呼应的"双城记",成为今天上海最显著的标志。
⑤强调城市新地标要与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不是说一味复古,不要创新,只是说创新首先要有个文化底色和基调,这个底色和基调就是中国特色、地方特点。世博中国馆的设计体现了这一思路,如国家馆的"故宫红"色调就代表了最典型的中国元素。但无论国家馆还是地区馆又都不是一味复古,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体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以及国家和地区的和谐一致。世博中国馆的建设,将为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留下一座纪念碑式的建筑,也给今天和未来的上海留下一座新的城市地标。
1. |
第②段中列举了我国多处城市景观,用意是_。 |
2. |
第③段"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一句中"败笔"的意思是? |
3. |
对"历史文脉"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4. |
阅读第④段,简述城市新地标与原有地标之间的关系。 |
5. |
联系全文,概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文化底色。(80字序右)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国维论诗的境界,分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两种。在我看来,诗词和绘画一样,既然艺术作品是一种主观对客观反映的产物,那么不论“我”在作品中得以表现的明显程度如何,绝对“无我”的艺术形象是不存在的;作品终究不可避免地总有一个“我”在。岑参诗句“塔势如涌出”,杜甫诗句“星垂平野阔”,这些静中有动的风景里,那“涌”字“垂”字,当作一种比拟性的词汇来体会,分明可以感到它们既是诗人对宝塔、天宇的具体特征的生动写照,也是诗人观赏这些事物时某种特定的主观态度的具体表现。如果诗人对这些客观事物的主观感受是肤浅的、扑朔迷离的、不着边际的,那么,这些客观事物既不可能成为诗人的反映对象,更不可能赋予它浓烈的情绪色彩。这些诗句既表现了客观事物,也表现了艺术家那不平凡的“我”。
我们在巫峡不止一次观赏了神女峰。神女峰这个名称得以流传,也体现着客观的物与主观的我的辩证关系。人称神女峰上矗立的巨石仿佛一位盛装唐代妇女,背近峰端而展望东南,有人说它是望夫石。不论后来者把它想象做什么,第一次给这一巨石以神女之名的,应该承认它是一位富于想象力的艺术家。他并未靠行政命令推广这一命名,只因为人们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个不平凡的女人,这个名称才得以流传。如果没人发现这块巨石像个端庄而丰美的女人,也许这块巨石就没有这么逗人喜欢的名字。同时,接受这一命名的人们,经受他们自己观赏实践的检验,才不是人云亦云地承认这一巨石可以称为神女峰的。如果神女峰这一命名可以当着文艺创作,那么它的题材就只是这块巨石,这当然是说不通的。如果在命名者自己的心目中,不是早有一种来自实际生活的感受,这块巨石对他当然无所谓神女不神女的。不论这感受是从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得来,都作用于命名者对这块巨石的观赏。倘若只能接触这块巨石而不具备观赏这块巨石的美的主观条件,神女峰这一美的命名的产生简直不可想象。那么,这块巨石对于我们这些坐船匆匆经过三峡的旅人来说,就很可能从我们的注意圈中丧失它的地位,在我们的精神生活中就不免缺少了它那特殊的艺术魅力。神女峰作为我们的观赏对象,正如梵高的《向日葵》和徐悲鸿的《奔马》一样,它的产生、存在和作用,都是以个性为条件的。在那与众不同的条件的作用之下,创造出来的形象才可能成为我们乐于观赏的对象。
(取材于王朝闻《再再探索》)下列判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王国维所谓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都是绝对不存在的。 |
B.文中举出的岑参、杜甫的诗句,都体现着诗人不平凡的思想感情。 |
C.神女峰的名称得以流传,只因它实在太像一位盛装的唐代妇女了。 |
D.岑参、杜甫、梵高、徐悲鸿的创作和神女峰命名的创作手法相同。 |
含有与“塔势如涌出”中的“涌”、“星垂平野阔”中的“垂”,表达效果相同词语的一项是
A.月照一孤舟 |
B.海日生残夜 |
C.黄河入海流 |
D.郡邑浮前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