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选段,回答文后问题。
【甲】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②与:同“为”,替的意思。解释下列划线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寡助之至 亲戚畔之
所恶勿施尔也 兽之走圹【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解释。
下列句中划线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C.夫以老者之智 | D.属予作文以记之 |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文说“得道多助”, 【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佛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解释句中划线词语。
(1)请广于君(2)非若是也
(3)秦王色挠(4)寡人谕矣翻译。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与秦王的交涉过程成三个阶段,文段第一段是第一个阶段,第二段前半部分是第二个阶段,后半部分是第三个阶段行动警告,展现了主人公唐雎、的风采。
为了突出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文段采用了什么写法?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解释句中划线词语。
(1)固以怪之(2)所罾鱼腹
(3)之次所旁 (4)陈胜王解释下列古今异义的词语。
(1)会天大雨古义:今义:
(2)卒中往往语古义:今义:翻译句子。
(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文段揭示秦末农民起义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陈胜吴广决定起义后所做的舆论准备工作是和 ,这说明陈胜具有性格。
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注:1.选择《战国策 魏策》。2.季梁:魏国的大臣。3.中道:半路,中途。4.衣焦不申:衣着憔悴,形容衣着不整。“焦”通“憔”。“申”通“伸”5.头尘不去:头上的尘土没有去掉。6.大行:即太行山。亦解释为“大路”。7.方:正。8.北面:向北,朝北。9.持:驾着。10.驾:马车。11.举欲信于天下: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12.广地尊名:使地广,使名尊。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1)中道而反()。(2)而离王()愈远耳。
(3)先自度()其足(4)以丛草为林()翻译下面的句子
(1)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季梁所讲的故事,后人将其概括为一个成语:()
季梁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劝魏王:
文言文阅读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刘禹镉《陋室铭》
[乙]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1)谈笑有鸿儒()(2)宜乎众矣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陋之有水陆草木之花 | B.西蜀子云亭此中人语云 |
C.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D.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 |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文章的写法是为表情达意服务的。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则通过表达自已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
两篇名文,文字优美,意味深远。请说说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4
文言文阅读
《鲁人曹沫》①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②。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③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④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注】①这里所选的是《史记》中《刺客列传》的第一部分。②好力:喜欢勇士。力,有力之士。③遂邑:今山东宁阳县。④柯:齐邑,今山东阳谷县阿城镇。⑤快:快意。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以勇力事鲁庄公扶苏以数谏故 |
B.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C.既盟于坛上弃信于诸侯 |
D.不如与之怅恨久之 |
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翻译画直线句子。
曹沫功成即退,不怕对手反悔是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