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文言文基础知识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10分)下列句子中不全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
B.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比去,以手阖门 |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
D.距关,毋内诸侯 /来吾道夫先路也 |
选出以下选项中划线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
B.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景公召而数之曰 |
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
D.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可以横绝峨眉颠 |
选出以下选项中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 )
A.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
B.犹且从师而问焉则将焉用彼相矣? |
C.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D.作《师说》以贻之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
对下列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客有吹洞箫者 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③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⑤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⑥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
⑦甚矣,汝之不恵 ⑧夫子欲之,吾二臣皆不欲也
⑨而彼且奚适也 ⑩是社稷之臣也
A.①③⑥/②⑨/④/⑤⑧/⑦/⑩ | B.①⑩/②⑨/③④/⑤⑧/⑥⑦ |
C.①③/②⑨/④/⑤⑧/⑥⑦/⑩ | D.①③⑩/②⑨/④/⑤⑧/⑥⑦ |
对下列划线固定结构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 )
A.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译为“为什么……呢”) |
B.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
C.无乃尔是过与?(译为“难道……吗”) |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为“用来……的人”) |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霸《孟子公孙丑下》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有大作为的君主,对于贤才不能采用召见之礼。
B如果有事情商量,应屈尊亲自去拜访请教。
C君主要尊尚道德和乐行仁政,否则就不足和他有所作为。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谓戴不胜①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②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③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注释:①人名,战国时宋国大夫。②战国时齐国最繁华的街里。③人名,战国时宋国的善士。下列对选文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学习语言,如果一个人教他,而其他人在一旁干扰,就无法学好。
B孟子认为,如果把一个人放在适合学习语言的环境中,就能够学得好。
C孟子认为学习语言需要好的环境,一国之君也应该重用善士,一个薛居州这样的善士就可以导正宋王。
D这段文字孟子是以学习语言为喻,说明环境对人影响的深远。三字经中提到孟母“择邻处”,荀子《劝学》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请结合选文并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告子》上)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认为仁,是人的良心;义,是人的正路。 |
B.孟子认为鸡犬走失了,尚且知道去找回来,良心迷失了,反而不知道去找回,这是重小轻大,以小害大。 |
C.孟子认为只要能放心地去做学问,就能找到研究的途径. |
D.孟子认为舍弃正路而不去走,亡失良心而不知寻求是可悲的。 |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齐人伐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曰:“未也。沈同①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②,则可以伐之。’今有杀人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注释①沈同:齐国大臣。②为天吏:奉行天命的天子。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讨伐燕国,是战国中期的一项重大事件。孟子认为,燕国的国政败坏,民众因此遭受苦难,所以是可以讨伐的。 | |
B.孟子指出,讨伐燕国者必须施行优于燕国的政治措施,否则,伐燕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也不可能得到民众的支持。 | |
C.孟子认为,燕国的国政败坏,齐人身为天吏,替天行道,可以讨伐燕国。但如果让燕国人讨伐燕国人,则不值得鼓励。 | D.孟子认为,礼乐征伐这样的大事,不是谁都有权力去做的,因此他明确反对让像燕国一样暴虐的同为诸侯国的齐国去讨伐燕国。 |
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
孟子曰:“无或①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②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③?曰:非然也。”(选自《孟子·告子上》)
注①或:作“惑”字用,不明了,可怪。无或:莫怪。②援:取。③为(wèi):作“谓”字用。与(yú):疑问助词。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国家推行仁政是这样,个人学习和修养也是这样。如果心猿意马,胡思乱想,终将一事无成。 |
B.孟子认为,君王不智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不专心。君王一天学到的东西,常常要隔十天、半个月才加以温习,自然无法形成智慧。 |
C.孟子指出,君王对于贤者的言论不能专心听取,一心只想着别的事情,即使有幸接触正道,却不能专心致志,当然无法有智慧了。 |
D.孟子运用“一暴十寒”和“弈秋悔弈”两个譬喻,奉劝君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