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4小题,12分)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水尤清洌 / 以其境过清 |
B.心乐之 / 似与游者相乐 |
C.其岸势犬牙差互 / 其一犬坐于前 |
D.隶而从者 / 名之者谁? |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
(2)斗折蛇行。文章前面写道“心乐之”,后面又写道“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如何理解作者的快乐和凄凉?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节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乙】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① "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 ② "也,寡人反取病 ③ 焉。"
(选自《晏子春秋•内篇》)
【注释】①得无……耶:难道……吗。②熙:同"嬉",开玩笑。③病:侮辱。
(1)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弗敢 加 也 |
加:虚夸,夸大 |
B.小信未 孚 |
孚:使信服 |
C.忠之 属 也 |
属:属于 |
D.齐人也, 坐 盗。 |
坐:因……获罪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 之╲齐 之习辞者也
B.可 以一战╲吾欲辱之,何 以也
C.战 于长勺╲今民生长 于齐不盗
D.登轼 而望之╲出淤泥 而不染
(3)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甲文紧扣题目中的"论战"二字,详写了战前准备和战后论战,略写了战争过程,详略得当,突出了曹刿的军事才能与政治谋略。
B.乙文晏子巧妙运用类比说理,用橘生淮南为橘淮北为枳来类比齐人在齐为良民在楚为盗,有力地反击了楚王的侮辱,使说理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C.甲文中的曹刿在鲁国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用卓越的军事才能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化解了鲁国的危机;乙文中晏子在出使楚国时,面对楚王的侮辱,用敏捷的思维和出众的口才维护了齐国的尊严。
D.甲乙两文都主要采用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充分展现了曹刿和晏子作为国之重臣的精神风貌。
(4)翻译下列句子。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孝景三年,吴楚反 ①。周亚夫以中尉为太尉,东击吴楚。因自请上曰:"楚兵剽 ②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乃可制。"上许之。太尉既会兵荥阳,吴方攻梁,梁急,请救。太尉引兵东北走昌邑,深壁 ③而守。 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梁上书言景帝,景帝使使诏救梁。太尉不奉诏,坚壁不出,而使弓高侯等绝吴楚兵后食道 ④。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终不出。后吴奔壁东南陬 ⑤, 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弘而去太尉出精兵追击,大破之。吴国濞弃其军,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汉兵因乘胜,遂尽虏之,降其兵。凡相攻守三月,而吴楚破平。
五岁,迁为丞相,景帝甚重之。景帝废栗太子,丞相固争之,不得。景帝由此疏之。后匈奴王唯徐卢等五人降,景帝欲侯 ⑥ 之以劝后。丞相亚夫曰:"彼背其主降陛下,陛下侯之,则何以责人臣不守节者乎?"景帝曰:"丞相议不可用。"乃悉封唯徐卢为列侯。亚夫因谢病。景帝中三年,以病免相。顷之,景帝居禁中 ⑦ ,召条侯 ⑧ ,赐食。独置大胾 ⑨ ,无切肉,又不置箸。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著。景帝视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条侯免冠谢。 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 。曰:"此怏怏者非少主 ⑩ 臣也!"
(节选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注]①吴楚反:以吴王濞为首的吴楚七国发动叛乱。②剽:强悍,勇猛。③深壁:加高营垒。④弓高侯:指名将韩颓当。食道:即粮道。⑤陬:角落。⑥侯:封侯。⑦禁中:宫中。⑧条侯:指周亚夫。⑨大胾(zi):大块的肉。⑩怏怏:不高兴的样子。少主:刘彻,后来的汉武帝。
(1)下面是某同学结合语境对句中加点词意义推断,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击吴楚--回顾课文"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可以推知"东"的意义为"向东"。
B.愿以梁委之--查字典,"委"的义项有"顺从""舍弃""托付"等,应选择"顺从"。
C.绝吴楚兵后食道--联系文中"吴兵乏粮,饥,数欲挑战",可推知"绝"意义为"断绝"。
D.而与壮士数千人亡走--联系词语"流亡""亡命天涯",可推知"亡"的意为"逃跑"。
(2)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人/吴兵既饿/乃引而去/
B.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人吴兵既饿/乃引而去/
C.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入吴/兵既饿/乃引而去/
D.太尉使备西北/已而其精兵果奔西北/不得人吴/兵既饿/乃引而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亚夫善于审时度势。他避敌锋芒,采用固守追击的战术,仅三月就平定叛乱。
B.周亚夫性格刚直耿介。他不愿恭顺景帝,为栗太子被废而极力争辩,景帝疏之。
C.周亚夫尽力劝止封侯。他认为降者如被封侯就难以责罚那些不谨守节操的人臣。
D.周亚夫为人胸无城府。景帝赐肉无筷,他不懂景帝用意,内心不悦,忿然离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梁日使使请太尉,太尉守便宜,不肯往。
帮帮你:便:①有利,适宜;②有利的时机;③熟悉,擅长。 宜:①合适;②应该;③当然。一《古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
②上起,条侯因趋出,景帝以目送之。
[甲]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丙]登泰山记(节选)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 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
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
B. |
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儿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
C. |
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
D. |
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 |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
疾:快 |
B.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
绝:消失 |
C.泰山之阳,汶水西流 |
西:向西 |
D.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
限:限制 |
(3)下列对三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甲文是一篇著名的山水散文,结构严谨,作者用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长江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 |
B. |
乙文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运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写出了雪后西湖清新雅致的特点。 |
C. |
丙文叙述了作者和友人一起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生动地描绘了泰山瑰丽的景色和日出时的壮美景象。 |
D. |
三篇文章都通过写景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不同的是甲乙两文流露出了作者仕途不顺的惆怅之感。 |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②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 ①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 ②,策驷马 ③,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 ④,夫问其故,妻曰:" 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 ⑤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 ⑥, 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
注释:①御:赶车的人。②大盖:车上的伞盖。③驷马:四匹马。④去:离开,引中为离婚。⑤自下:指无骄傲之志,甘居人下。⑥抑损:克制,谦逊。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①晏子为齐相
②从门间而窥其夫
③夫问其故
(2)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①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
②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
(3)仆御是否接受了他妻子的劝诫,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甲]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乙]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国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选自《庄子》二则)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义或用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表承接)
B.去以六月息者也(凭借)
C.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在)
D.子之不知鱼之乐(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理,想象雄奇瑰丽,是《庄子》的特色。
B.甲文中的大鹏具有硕大无比、志存高远的特点,大鹏这一形象对后世影响深远。
C.甲文先写大鹏迁徙南冥的气势,再写北冥之鱼由鲲到鹏的变化,最后写作者仰观苍天,拟想大鹏俯瞰大地。
D.乙文记叙了庄子与惠子在濠水桥上游玩时进行的一场关于"鱼之乐"的辩论。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