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课内文言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复欲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白单于。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等各置他所。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单于使使晓武,会虞常  论:讨论,评论
B.空以身草野    膏:使……肥沃
C.不顾恩义,主背亲  畔:同“叛”,背叛
D.羝乃得归乳:生子,生产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君我降,与君为兄弟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何以汝见吾羞,不忍之下
C.幽武置大窖中精思傅会,十年
D.举剑欲击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下列各句对文段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选文通过“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的环境及细节描写,表现了苏武不屈的民族气节。
B.匈奴明白了威权富贵无法征服苏武,便想用摧毁肉体的方式来征服其意志,苏武的反抗也由以前的求死而变成以后的求生。
C.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D.为表现苏武的民族气节,选文中写了三个叛徒与苏武形成鲜明对比:一个是假吏常惠,一个是原汉将卫律,一个是副使张胜。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小题。
谢翱字皋羽,福之长溪人。通《春秋》,著《春秋衍义》、《左氏辩证》,传于时。翱试进士不中,落魄漳、泉二州,倜傥有大节。
会文丞相天祥开府延平,长揖军门,署谘事参军。及宋亡,天祥被以死,翱悲不能禁,只影行浙水东,逢山川池榭、云岚草木,与所别处及其时号相类,则失声哭。有严子陵台,孤绝千丈,时天凉风急,翱挟酒□登,设天祥主荒亭隅,再拜跪伏,酹毕号而恸者三,复再拜起,悲思不可遏,乃以竹如意击石,作楚歌招之。歌阕,竹石俱碎。
翱独嗜佳山水,所至即造游录。游倦,辄憩浦阳江源,及睦之白云村,寻隐者方凤、吴思齐,昼夜吟诗不自休。其诗直溯盛唐而上。当其执笔时,瞑目遐思,身与天地俱忘。每语人曰用志不分鬼神将通之其苦索多类此婺睦人士翕然从其学
至元甲午,去家武林西湖上,前代遗老尚多存者,咸自诧见翱晚。明年乙未,以肺疾作而死,年四十七。濒死,其妻刘氏曰:“吾去乡千里,交游惟方韶卿、吴子善最亲,不翅兄弟。慎收吾文及吾骨授□。”韶卿即凤,子善即思齐。已而凤等果至,葬翱子陵台南,以文稿殉,伐石之曰:“粤谢翱墓。”
赞曰:翱一布衣耳,未尝有爵位□朝。徒以被天祥之知,麻衣绳屦,彷徨山泽间,若亡所容其身。翱不负天祥,肯负国哉?翱,盖天下之士也。昔田横不降汉,拔剑自刭,客之死者五百人。若翱之志,其有类横之客者非邪?
(选自《宋学士文集》)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祥被以死执:捉拿
B.其妻刘氏属:通“嘱”,嘱咐
C.伐石之曰表:一种文体
D.客之死者五百人从:跟从

填入下列句子“口”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翱挟酒□登
②慎收吾文及吾骨授□
③未尝有爵位□朝

A.而之与 B.以之于
C.而其于 D.以其与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每语人曰/用志不分鬼神/将通之/其苦索多类此/婺睦人士翕然从其学
B.每语人曰/用志不分/鬼神将通之/其苦索多类此婺睦人士/翕然从其学
C.每语人曰/用志不分/鬼神将通之/其苦索多类/此婺睦人士翕然从其学
D.每语人曰/用志不分/鬼神将通之/其苦索多类此/婺睦人士翕然从其学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翱精通《春秋》,并著有作品《春秋衍义》、《左氏辩证》,名传一时,但没能考中功名。
B.谢翱祭奠文天祥时,多次嚎啕痛哭,并用竹如意敲击着身边的岩石,高唱楚地的歌谣来为文天祥招魂。
C.谢翱的文学造诣高,执著于诗文,当他挥笔写作时,瞑目遐思,忘记了自己与周围的一切。
D.谢翱离开当地来到武林西湖居住,前朝的遗老还都活着,他们都觉得与谢翱相见恨晚。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 分)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游倦,辄憩浦阳江源,及睦之白云村。
②徒以被天祥之知,麻衣绳屦,彷徨山泽间。
谢翱“有大节”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共计21分)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
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①,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顷之,征著作郎,不就。
既绝州郡觐谒,其乡亲张野及周旋人羊松龄、宠遵等或有酒要之,或要之共至酒坐,虽不识主人,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愠喜之色,惟遏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注释:①秫谷,可酿酒。
选出对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3分) ( )

A.博学善文属:通“嘱”
B.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比
C.州郡谒觐:拜见
D.亦欣然无忤,酣醉便反:通“返”

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选出判断正确的一项(3分) ( )
①以为三径资可乎所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宋元嘉中卒

A.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不同。
B.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相同。
C.两个“之”字相同,两个“以”字也相同。
D.两个“之”字不同,两个“以”字也不同。

下边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陶潜“任真自得”的一组是()
①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②征著作郎,不就
③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④躬耕自资,遂抱赢疾
⑤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⑥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

A.①②③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①②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陶渊明年少心怀高尚,博学多才,性情率真,乡里人都十分看重他。.
B.陶渊明深谙音乐,他自己备有一张琴,每逢朋友在一起喝酒,就抚琴作乐。
C.陶渊明开始被任用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
D.文中“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句与我们学过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句,都表现了陶渊明悠闲自得陶醉于自然的情态。

翻译下面句子
(1)素简贵,不私事上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未尝有所造诣,所之唯至田舍及庐山游观而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先君序略
戴名世
先君讳硕,字孔万,号霜岩,一号茶道人。家世孝弟力田,以赀雄乡里。里中皆称戴氏忠厚长者,县大夫辄尝馈问,以风示县人。
先君为人醇谨,忠厚退让,从不言人过矣。与人交,无畛城①;与人语,辄以为善相劝勉,津津不休,一见之此语,再见之亦此语,有兴起者,辄喜不寐。无老幼贤愚,皆服其长者,不敢犯;犯之亦不校,生平未尝有与人失色失言者。第其艰难险阻,备尝人间苦,不能以告人也。岁甲午,年二十一,补博士弟子。家贫,以授经为业。岁辛丑、壬寅间,始担囊授徒庐江,岁一再归,博奉金以活家口。顷授徒里中,然性不喜家居,辄复客于外。今竟死于外。呜呼,悲哉!
其为文不属草,步阶前数回,即落笔就之,不改窜一字。尤喜诗。诗辞大抵多悲思凄楚之音,凡百馀卷,皆可传诵也。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米盐常缺,家人儿女依依啼号,尝曰:“读书积善欲获报,如捕风捉影。如吾等者,岂宜至此!”时形诸感叹。家人唯吾母事之谨,儿子辈妄意他时富贵以娱亲,朝夕定省、甘旨皆缺。
先君卒于陈家洲。洲去县一百四十里,以去岁十月初一日往。先是,先君客舒城山中,夏秋之间治装归矣。忽疮起于足,痛几危,越月始稍稍愈,愈而归。归不复去,以山多峻岭,不可骑,难以徒步也。居无何,足大愈。适吴氏来请,遂去。名世送之郭外,岂知其永诀而遂不复见乎!到洲五十日而卒。先是,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已而诸生知不可起,始使人来报,比至,则已不及待矣。先君居洲未两月,而洲之人皆感动。其死也,皆呱呱而泣曰:“天无眼矣!”呜呼!人莫不有死,而先君客死,早死,穷死,忧患死,此不肖名世所以为终天之恨,没世而不能已者也。
(节选自《戴名世文集》)
[注]①畛城:范围,界限。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家世孝弟力田,以雄乡里赀: 资财
B.不敢犯;犯之亦不校:计较
C.自以荏苒半生,坎坷无一遇:待遇
D.此不肖名世所以为终天之恨:遗憾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人交,无畛城生平未尝有人失色失言者
B.岂知其永诀遂不复见乎人莫不有死,先君客死
C.去岁十月初一日往山多峻岭,不可骑。
D.诗辞大抵多悲思凄楚音家人唯吾母事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B.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C.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D.十日前/有书来云疮发/于项偏左名世等/以先君壮年/盛德此足疾/余毒不为意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戴氏家族世代讲究孝悌之义,勤勉劳作,在乡里被人称道。县里的官员常去戴家赠送财物表达问候,借以教诲县邑里的百姓。
B.戴氏家族至戴硕一辈,家道中落,戴硕只能以授徒授经为业,经常在异乡谋生,可是家境依然贫困。
C.戴硕文思敏捷,诗文非常出色,但是科举考试历尽坎坷,所以,常常感到忧伤愤懑,诗文中充满一种凄苦悲凉的情调。
D.先君戴硕在担任私塾教师时因病亡故,死时穷困忧患,又客死他乡。作者借洲人哭“天无眼”,抒发自己对父亲的崇敬、愧悔和悲痛之情。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1)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第其艰难险阻,备尝人间苦,不能以告人也。
②顷授徒里中,然性不喜家居,辄复客于外。
(2)在文章中找出两个表现先君忠厚的例子。(可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文中三个“□”是为考查而设),完成后面小题。
舟 人 传
[清] 张光纬
舟人不知何姓名,亦未其里居,及其□操何业。偶遇之舟,遂以舟人名。吾郡陈泰岩者,文士也,遣仆买舟,收债远乡。携其侄与仆抵舟,见舟人髯如戟,目如炬,风仪伟甚,裸而刺船。泰岩心异之。至舟中,复见一十六七女郎,依约闺中之秀。泰岩又窃窃然疑之。既放舟,鼓棹如飞,顷刻至岸。岸旁有牛三头,蹲水中,妨舟泊。舟人招牧者牵之起,二牛起,其一犹浮沉水滨,格格不就牵。舟人乃探手掇牛后肘,掷岸上。岸上聚观,无不辟易,泰岩愈疑。
收债毕,泰岩持金数十归舟。语舟人曰:“日且西,盍止诸?”舟人曰:“毋恐。虽数百万缗,行数万里,可不辱命,何虑此琐琐也。”泰岩不能强,姑听之。至中流,落日衔山,微风拂波,舟人忽舣舟就岸。泰岩恐甚,询泊故。舟人曰:“风雨至矣。”稍顷,天半霹雳,水立云飞,舟依巨柳而荫。雨止,复行,卒无恙。
未抵郡数里,泰岩复语舟人曰:“前村隐隐,帘出树杪,可沽酒乎?”舟人曰:“诺。”提壶去。泰岩□询船尾女郎曰:“子何为?子何自从彼髯者行乎?吾恐彼髯非良人,且彼髯复何为?子心知之,试语余。”女郎掩涕曰:“不然,妾亦宦之也。向从父母行三泖间,夜遇强盗,杀父母投之湖,掳资财及妾行。忽见此髯从暗中跃入舟,手刃群盗数十人,复携妾去,妾涕泣请死。彼髯者曰:‘今子父母既死,茕茕何依。幸子仇既歼,吾当徐访子亲属,送子归,纵无所归,吾更当觅倩嫁子。吾义勿污子,效彼群盗为也。’妾故忍死留此。”言,泪如雨下。泰岩又曰:“舟甚窄,奈起居何?且彼髯终何为?”女郎曰:“自妾来,彼髯恒卧篷橹间,虽风雨无所苦。舣舟亦无定踪,所往来不一人。所谈者,妾皆不解,每痛饮辄去。夜必登高陵星斗,还舟恒猝猝不乐,亦未知甚何为。”
舟人沽酒至斜睨女郎若已知其所言而嗔之者泰岩乃稔为异人长揖请罪因煮酒扶坐相语甚欢。舟人乃曰:“萍踪相遇,愿赠□言。天下大乱,各自,余亦从此去。”讯之姓氏里居,舟人曰:“四海紊紊,安用此乎?”竟勿言。至郡,慷慨分手,后卒不遇。
(选自《息庐剩稿》,有删节)
【注】①刺船:用篙撑船。②三泖:湖名。③倩:古代男子的美称。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未其里居悉:知道 B.妾亦宦之也息:子女
C.吾当徐访子亲属访:拜访 D.天下大乱,各自爱 :爱惜

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亦未悉其里居,及其□操何业
②泰岩□询船尾女郎曰
③萍踪相遇,愿赠□言

A.①之②以③而 B.①所②乃③以
C.①之②且③而 D.①所②以③之

下列各句中,断句正确的一句是()

A.舟人沽酒至/斜睨女郎/若已知其所言而嗔之者/泰岩乃稔为异人/长揖请罪/因煮酒扶坐/相语甚欢
B.舟人沽酒/至斜睨女郎/若已知其所言而嗔之者/泰岩乃稔/为异人长揖请罪/因煮酒/扶坐相语甚欢
C.舟人沽酒至/斜睨/女郎若已知其所言而嗔之者/泰岩乃稔为异人/长揖请罪/因煮酒扶坐/相语甚欢
D.舟人沽酒至/斜睨/女郎若已知其所言而嗔之者/泰岩乃稔/为异人长揖请罪/因煮酒扶坐/相语甚欢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泰岩买了一条小船去收债,见到舟人与船上女子,心中就有疑虑,而舟人掷牛上岸,更加重了他的疑忌。
B.女子一家人出行,途中遭遇强盗,父母被杀,钱财被抢,舟人从黑暗中跃入舟中杀死了强盗,替她报了仇。
C.陈泰岩知道了舟人的义举后,对舟人疑虑全消,敬佩不已。回到郡中,两人感慨叹息着分了手,从此再也没有见面。
D.文章欲扬先抑,通过写陈泰岩对舟人由疑虑到害怕再到敬为异人,塑造出舟人本领高强、行侠仗义、嫉恶如仇的形象。

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
⑴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语舟人曰:“日且西,盍止诸?”
②讯之姓氏里居,舟人曰:“四海紊紊,安用此乎?”竟勿言。
⑵ 从文章中找出能体现舟人“勇义”的两个事例。(可以自己概括,也可引用原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共22分)
陈文龙,字君贲,福州兴化人。能文章,负气节。丞相贾似道爱其文,雅礼重之。拜监察御史,皆出似道力。然十数年,似道所置台谏皆阘茸①,凡有所建白,皆呈稿似道始行。至文龙为之,独不呈稿,已忤似道。
知临安府洪起畏请行类田。似道主其说,文龙上疏以为不可,似道怒,寝其疏。襄阳久被围,似道日恣淫乐,不少加意。时阳请督师,而使其党留己,竟失襄阳。文龙上疏极言其失。
范文虎总师无功,似道庇之,以知安庆,又除赵溍知建康,黄万石知临安,文龙言:“文虎失襄阳.今反见擢用.是当罚而赏也。溍乳臭小子,何以任大阃②之寄?万石政事怠荒,以为京尹,何以能治?请皆罢之。”似道大怒,黜文龙知抚州,又使台臣李可劾罢之。未几,吕文焕导大军东下,范文虎首迎降,与文焕俱东。似道兵溃鲁港,溍最先遁,故列城从之皆遁,始悔不用文龙言。
时边事甚急,文龙上疏曰:“《书》言:三后协心,同底于道。北兵今日取某城,明日筑某堡,而我文相逊,以迹相疑,譬犹拯溺救焚,而为安步徐行之仪也。请诏大臣,同心图治,无滋虚议。”
降将王世强导大军入广,建宁、泉、福皆降。知福州王刚中遣使徇兴化,文龙斩之而其副以还,使持书责世强、刚中负国。遂发民兵自守,城中兵不满千,大兵来攻不克。使其姻家持书招降之,文龙焚书斩使。有风其纳款③者,文龙曰:“诸君特畏死耳,未知此生能不死乎?”使其将林华侦伺境上。华即降,且导兵至城下。通判曹澄孙开门降,执文龙与其家人至军中,欲降之,不屈,左右凌挫之,文龙指其腹曰:“此皆节义文章也,可相逼邪?”强之,卒不屈,械系送杭州。文龙去兴化即不食,至杭饿死。其母系福州尼寺中病甚无医药左右视之泣下母曰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亦死
众叹曰:“有斯母,宜有是儿。”为收葬之。
[注]①阘茸:无能。②大阃:大城,大郡。③纳款:归顺,降服。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二百一十•忠义六》)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雅礼之重:器重
B.而使其党留己阴:暗地里
C.又使台臣李可劾罢之旋: 随即
D.文龙斩之而其副以还纵:放纵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故列城从之皆遁文相逊
B.使其将林华侦伺境上械系送杭州
C.雅礼重始悔不用文龙
D.文龙焚书斩使可相逼邪

选出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句
例句:溍乳臭小子,何以任大阃之寄?

A.纫秋兰以为佩 B.又重之以修能
C.恐年岁之不吾与 D.乘骐骥以驰骋兮

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母系福州/尼寺中病甚/无医药/左右视之/泣下母曰/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亦死
B.其母系福州尼寺中/病甚/无医药/左右视之泣下/母曰/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亦死
C.其母系福州尼寺中/病甚/无医药/左右视之/泣下母曰/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亦死
D.其母系福州/尼寺中病甚/无医药/左右视之泣下/母曰/吾与吾儿同/死又何恨哉/亦死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前的御史台谏官,有什么建议就先将奏章稿呈送贾似道,待他同意后才上呈,陈文龙任监察御史没有这样做,因而冒犯了贾似道。
B.陈文龙认为范文虎统军却丢失城池,赵溍乳臭未干,而黄万石又不勤于政事,这几个贾似道提拔的人不能担当大任,都应该免职。
C.当边关紧急时,陈文龙向朝廷进言,认为朝廷大臣应当同心图治,不要只发表空洞的议论。后来贾似道后悔没听取他的建议。
D.林华投降引元兵攻城,曹澄孙又打开城门迎敌,陈文龙被捕至元军中,但无论元兵劝降还是动刑,甚至再三强迫,他都宁死不屈。

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似道主其说,文龙上疏以为不可,似道怒,寝其疏。
②遂发民兵自守,城中兵不满千,大兵来攻不克。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