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饧①不辨
明名医戴原礼②尝至京,闻一医家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见其迎求溢户③,酬应不暇。偶一求药者既去,走而告之曰:“临煎加锡一块。”原礼心异之,问其故。曰:“此古方尔。”殊不知古方乃饧字,饧即糯米所煎糖也。嗟乎!今之庸医妄谓熟谙古方,大抵不辨锡饧类耳!
【注释】①饧(táng):同“糖”。②戴原礼:人名。③迎:迎接他出诊的人。溢:满。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1)偶一求药者既去( ) (2)原礼心异之(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闻一医家术甚高,治病辄效,亲往观之。____________文中的医家“庸”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言文。
晋太原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缘溪行() 渔人甚异之()
便要还家() 处处志之()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是()
A忘路之远近辍耕之垄上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后遂无问津者风烟望五津
D乃不知有汉当立者乃公子扶苏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
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②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请简要概括桃花源人的性格特点以及桃花源内的生活特点。
《桃花源记》是脍炙人口的经典散文,其中一些词句在今天成了具有固定意义的成语,请说出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 我渴望那种简单的男耕女织的古老生活,渴望那种不问世事的悠闲安逸,渴望那么一个地方,会是我的世外桃源。
② 一个人在遇到不如意的时候,要学会自我调解;任何一件事都有其两面性,发生后,不妨从另一个角度想想,你或许就会豁然开朗!
阅读下面的文段,作答后面小题。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朋,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选出下列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
A.暮而果大亡其财/马无故亡而入胡 | B.此何遽不为福乎/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
C.不筑必将有盗/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 D.近塞之人,死十九/其邻人之父亦云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居数月()②此何遽不为福乎()
③死者十九()④人皆吊之()翻译句子“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
联系到我们的学习,这个故事对你有何启示?
比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两篇短文的作者柳宗元、苏轼分别是我国代和代文学家。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悄怆幽邃
(2)怀民亦未寝《小石潭记》第二段通过刻画游鱼的形神姿态表现了潭水的什么特点?
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以高度凝练的笔墨对月夜进行了描写,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种美丽景色描绘出来。
两篇短文都写于作者被贬谪期间,分别表达了柳宗元和苏轼怎样复杂的心情?
阅读《鱼我所欲也》一文,完成后面的的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⑴故患有所不辟也⑵蹴尔而与之
⑶乡为身死而不受⑷贤者能勿丧耳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⑵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 选文第二段“一箪食,一豆羹”与(原文)形成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义”比“生”重要,论证了的中心论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中所说的“甚于生者”就是指“义”,“甚于死者”就是“不义”。于是,为了“义”,可以“舍生”;即使死掉,也不做“不义”的事。 |
B.“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这两句话具有警醒人心的作用。 |
C.《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即人们生来本性相近且善,由于后天因素使人的“性”差距变大,有人变“恶”。这与选文中“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的观点相近。 |
D.选文把“鱼”比作“生”,“熊掌”比作“义”,自然地引出在生和义无法同时兼顾的情况下应该“舍生而取义”的结论。 |
阅读下列材料,请结合选文观点谈谈你对材料中事件的看法。
材料链接:10月24日,38岁的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急救中心司机兼急救员贾海波,出诊途中突发脑干出血。他强忍疼痛将患者安全送到了医院,自己却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完成后面的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邹忌修八尺有余()(2)孰视之()
(3)宫妇左右莫不私王()(4)时时而间进()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2)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选出下面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A.文中“门庭若市”一词既描写了进谏人多的场面,又说明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 |
B.本文记叙了邹忌用直言进谏的方式劝说齐威王除蔽纳谏,使齐国“战胜于朝廷,”的,成为春秋五霸的故事。 |
C.本文语言朴实,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但是描写妻、妾、客的三句回答语气各不相同,细致入微地表现了三人对邹忌的不同态度。 |
D.文章剪裁巧妙,详细地写邹忌三问谁美和向齐王进谏这两件大事,略写齐王的态度,详得具体生动,略得余味无穷。 |
结合文章内容分析齐威王身上有哪些可贵的精神,并选择你最欣赏的一种来谈谈实际生活中你将如何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