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20世纪20年代后期是繁荣、稳定与和解的几年;20世纪30年代则是萧条、危机和战争的10年。20年代的和解在欧洲是以法国联盟体系为基础,在远东则是以华盛顿会议的协定为基础,两者的目标都是为了维护这两个地区的现状。这一目标在20世纪20年代中得到实现,但在随后的10年中,一切又突然地、决定性地颠倒过来。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并有办法、有决心这样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帝国主义构建的国际关系新格局是什么?它的实质是什么?
(2)“德国和日本的新领导人决意修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领土和约,并有办法、有决心这样做。”他们的办法之一是建立了什么专政?最后他们都走上了什么道路?
(3)材料中所说的“萧条”指的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什么内在联系?
反思历史,反省战争,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宁具有深远意义。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一)20世纪以来,世界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和一次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冷战”。
材料一:如图:
较量中的两大军事集团
上述图片表明两大军事集团较量局面的形成。请你写出以德国为核心的军事集团名称。(1分) 。
材料二:
(2)材料二是在构建“战后和平制度”时签订的与中国有关的条约,以上两个条约对于中国问题的处理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材料三:l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会议,共同签署了……,保证将用自己全部的人力和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教材《世界历史》(下册)
(3)请写出材料中签署的历史文献的名称。
材料四:运用数据分析和图表统计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历史。
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情况统计表
参战国(个) |
卷入人口 (亿) |
参战人员 (亿) |
伤亡人员 (亿) |
直接经济损失 (亿美元) |
|
第一次世界大战 |
30多 |
15 |
0.7 |
0.3 |
1805 |
第二次世界大战 |
60多 |
20 |
1.1 |
1.9 |
40000 |
(4)从上表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出什么结论?(1分)
材料五: “冷战”泛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包括相互攻击对方的价值观念与社会制度、外交对抗、封锁禁运、军备竞赛、组建军事集团、发动代理战争等。
——岳麓版普通高中历史《必修(Ⅰ)政治文明历程》
(5)美苏“冷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二)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叙利亚问题,朝鲜半岛局势,中国钓鱼岛问题,乌克兰冲突等现象表明,威胁和平的因素依然存在,人们还需为之进行不懈的努力,人类才能实现和平发展。
材料六:1991年12月,俄罗斯、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11个原苏联的加盟共和国签署了《阿拉木图宣言》,正式宣告结成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只是独立国家间的协调联合组织,不具有国家联盟国家的性质。
(6)材料六反映的历史事件对世界格局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七:2013年4月28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又公开否认侵略历史,并称参拜靖国神社“理所应当”,明确表示允许内阁成员参拜。安倍与日本右翼政客的言行,引起相关国家强烈反对。中国、韩国、朝鲜等亚洲国家纷纷强烈抨击和严厉谴责。
材料八:至于有人将现在的中日关系与一战前的英德关系相提并论,我想强调的是,2014不是1914,2014更不是1894。与其拿一战前的德国做文章,不如以二战后的德国作榜样。只有认真清算过去,不再出尔反尔,才能走出僵局,开辟未来。——外交部长王毅回答有关“如何走出中日关系僵局”问题时如是说
(7)根据材料分析中日关系走出僵局的前提是什么?(1分)
(8)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我们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分)
上海这颗东方明珠见证了中国近现代百余年的沧桑巨变。下面是反映上海近现代历史的一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时,自以为“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须与外国互通有无。”并下令关闭沿海其它口岸,只留广州一个口岸对外通商,并以《防夷规条》限制外国人在华的活动。
(1)材料反映了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其主要表现是什么?
材料二: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2)上海是近代中国第一批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之一。强迫中国开放上海的是哪一个不平等条约?
材料三:李鸿章正是在上海战场亲眼目睹了西洋火器的威力后,才从一个传统的中国士人,转变为西方技术的终身信徒。他在寄给老师曾国藩的信函中自信地写道:“炮力所穿,无孔不入……西洋炸炮,战守攻具,天下无敌”。
——摘自《外国人评点李鸿章》
(3)列举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军事工业一例
材料四:1915年9月15日,……《青年杂志》创办于上海黄浦江边。……一场文化启蒙的运动终于在中国展开。1年后,《青年杂志》改名为《新青年》。
——《复兴之路》(上)
(4)据材料,写出这场“文化启蒙的运动”名称。
材料五:
(5)图1反映的历史事件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6)请写出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具体到年月日)。
(7)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于2013年9月正式挂牌开张。浦东新区的开发得益于党的哪次会议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美国是当今世界举足轻重的大国。纵观美国历史,美国善于变危机为转机,变机遇为机会,实现跨越发展、持续发展。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请根据下面两张图片,分别说明美国在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期面临怎样的危机?结合所学知谈谈美国在把这两次危机变为转机中,怎样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美国抓住历史机遇,后来居上,实现了快速发展。举例说明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取得的成就?(1例即可)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全世界都面临着法西斯主义的严重威胁。美国从什么事件开始加入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阵营中来,和中国、俄国等国家一起取得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实现中国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现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在近代(现代)的每一个关头,都需要作出选择;每一个选择,都确定着中国的走向。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面临着是选择依附西方,任由民族危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态下争取现代化,还是选择救亡进步,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自立自主地建设现代化,中国仁人志士们选择了后者。请说明近代中国取得反抗外来侵略的第一次完全彻底的胜利是什么?你如何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真正使得中国人民自己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面临着选择建设社会主义,通过社会主义走向现代化,还是选择资本主义,通过资本主义走向现代化,中国仁人志士选择选择了前者。请指出辛亥革命为什么失败了?在建设社会主义,通过社会主义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3)面临着选择照搬别国模式,以教条的态度建设现代化,还是选择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中国仁人志士经历了艰难的探索,最终选择了后者。其中,选择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农村改革中采取了什么措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重新确立了什么经济所有制?(2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94年甲午战争:救亡图存的起点
近代自美国的佩里利用武力敲开日本的国门之后,日本人得以重新认识世界,对西方文明的拜服,促使其决心从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上全面学习西方。……
而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让日本“赌博式”的侵华计划得以奏效,沉重的割地、赔款条约成全了日本的快速崛起,也成为压垮清廷的“最后一根稻草”。以此为节点的60年,“驱逐日寇、抵抗侵略”成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主旋律。日本取代欧美列强成为中国最主要的侵略者后,其对中国的奴役和压迫,对中国人民的掠夺和残杀,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
材料二 1954年再逢甲午:走向复兴的开端
1954年甲午年是中华民族实现独立、走向复兴的真正开端。
……这部由毛泽东亲自挂帅、参加讨论人数达1.5亿(占当时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的宪法第一次以根本法的形式,记录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斗争而取得的胜利成果,确认了人民群众成为国家主人的事实,规定了人民民主专政制、人民代表大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等各项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其他的基本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依法治国的开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材料三 2014年又逢甲午:由富到强的节点
2014年又逢甲午年。因为特殊的年份和敏感的钓鱼岛争端,日本不可避免地仍然是我们必须关注的对象。但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升和自我“刮骨疗伤”的改革勇气,已经注定了我们的使命任务不能也不会再局限于“战胜日本”。然而,随着美国加快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日本右翼势力迅速抬头、在扩军修宪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又让我们不得不时刻“警惕日本”。在这样一种特殊的背景下,如何重新定义甲午年,怎样规划好今后60年的建设蓝图,需要我们对自身的根本利益和发展目标、对日斗争方针和国际定位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以上均摘自孟祥青《三个甲午年中国命运的三大转折》
请回答: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提到的日本“全面学习西方”是指什么改革?举例说明日本“对中国的奴役和压迫,对中国人民的掠夺和残杀,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最为黑暗的一页”。
根据材料二指出这部宪法的地位和意义。
综合上述三则材料,指出甲午中日战争以来,我国的历史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根据材料三,谈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中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