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成名之后的陈景润,最大的愿望就是登上哥德巴赫猜想的峰巅,摘取(1+1)的璀璨明珠,闵嗣鹤先生不幸去世,陈景润痛哭不已,他为失去一个真正了解他的数学家而悲伤,私下里他曾告诉好友,闵先生去世了,今后谁来审他攻克(1+1)的论文稿呢?忧伤至极时分,他曾经悲痛地说,我不做(1+1)了。纯朴的陈景润担心知音断绝,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能真正了解他,理解他,没有人能看得懂他的科研论文。
人世间的冷遇、歧视、逆境所带来的种种压力,可以诱杀创造的生命,然而,对于那些心气不凡的人,也可能激起更大勇气,去搏取未来和明天。外国学者所称道的“逆境是一所难得的学校”,原因便在于此。颂歌、鲜花、掌声、顺境同样会带来盲目的自满,诱发虚荣,让那些奋斗者陶醉其中,而忘却了自己的神圣责任和使命。被胜利的欢歌所淹没的英雄已是屡见不鲜了。
我们一次次地在鲜花和赞美中寻觅陈景润的足迹。事业、家庭皆十分完美的陈景润,并没有重蹈许多英雄的悲剧,他仍是一如既往地背着行囊,艰辛跋涉在通往哥德巴赫猜想顶峰的道路上。
陈景润把做好攻克哥德巴赫猜想(1+1)的外围工作,形象地比喻为是“搭梯子”。“搭梯子”何其容易?只有搭好人生的梯子,才有可能搭好科研攻关的梯子。
他是不屈的。1985年,陈景润已开始病重,开始,他在中日友好医院住院治疗。他从小就多病,各种疾病像影子似地尾随着他,或许,是病久了,司空见惯,也就不当一回事了。他哪像住院,随身带去了书、各种资料,病房成了工作室,日日夜夜,仍在不停地计算、推理,时常工作到第二天凌晨四五点钟。令许多医生护士惊讶的是,几乎是打了个通宵的陈景润,第二天早晨,精神仍是很好。有时,他担心医生来查房,便“故伎重演”打开手电,躲在被窝里看书。他以燃烧自己生命之火的代价,希冀能搭起一座通往风光绮丽的峰巅的梯子。
他会想起杜甫咏诸葛亮那悲壮的诗句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在陈景润生命的辞典中,他几乎没有提到过让一般人感到恐怖的死亡二字。他经受的苦难太多,亦已经领略过死神的威胁,反而把这一切看淡了。他是一棵“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任风雨飘摇,任严霜厉雪,我自岿然如故。他那非凡的韧性和把生命力量弘扬到极致境界的精神,为人们树立了一面最灿烂的生命之旗!
在“搭梯子”的漫长岁月里,陈景润做过多少题目,真是算不清了。过去,他的草稿纸是用麻袋装的,后来,一摞摞地置放在书房里,有不少还放在办公室中。他已去世一年多了,至今,你走进数学所,在昔日同事的案头上,或者,在办公室的柜子里,陈景润的草稿纸随时可能找到。字迹如镌如镂,恰似就在昨日留下的,印记着这位数学巨人深深浅浅的脚印,也印记着无法让人释怀的记忆和淡淡的遗憾。
陈景润生命的最后几年,依然在不懈地做着“搭梯子”的工作。他的最后一篇论文,是和王天泽先生合作的《关于哥德巴赫问题》,梦魂牵绕数十年,数学皇冠的夺目异彩,一直烛照着他生命的全部航程。
陈景润病重期间,眼睛睁不开,需要按摩达一个多小时,才能睁开一点点,懂事的欢欢从小就给陈景润按摩,竟然练就了一手让专业医生都感到惊奇的按摩本领。然而,他的头脑始终是清醒的,他躺在病榻上,和他的研究生一起,仍在不懈地探索着攀登之路。
耗尽了生命的全部光华,遍寻数学的群山峻岭,陈景润虽然没有找到这条通往哥德巴赫猜想(1+1)峰巅的神秘小径,也没有搭起那架耸立云天直达九霄的“梯子”,但他的人生轨迹所焕发的崇高精神,却编织出一道足以让后来者继续攀登的阶梯。人生的梯子,应当像陈景润那样走,才能走进光辉的明天。
下列对传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

A.陈景润的家庭和事业都很美满,但他没有因此而懈怠,他仍是背着行囊一如既往地向数学峰巅艰难攀登。
B.作者认为,是人世间的冷遇、歧视、逆境所带来的种种压力,诱杀了陈景润创造的生命。
C.陈景润的一生始终做着“搭梯子”的工作,因为他的人生梯子搭得好,所以科学攻关的梯子搭得很稳固。
D.我们现在仍能看到的陈景润办公室里的草稿纸上的字迹,所留下的淡淡的遗憾是陈景润没有在有生之年摘取数学(1+1)的桂冠。

E.作者认为,人生的路应该像陈景润那样走,而科学研究的路就不能像他那样走,因为他没有搭建起直达九霄的“梯子”。
陈景润“搭梯子”的不屈精神表现在哪里?它的意义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人物传记所展示的人物应该既具有鲜明的个性,又能体现时代特征,请结合文本对文中人物性格作简要分析。
陈景润最终没有登上数学(1+1)的巅峰,摘取科学桂冠,有人认为是闵嗣鹤先生过早去世,没有了审他(1+1)论文的人;有人认为是他自己没搭对“梯子”,没找着通往(1+1)顶峰的小径;有人认为是他把目标定得太高,他根本没能力登上那座高峰;有人认为研究(1+1)就耗尽了他的精力和生命,刚踏上(1+1)的研究之路他就去世了。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原因进行探究。

科目 语文   题型 现代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实用类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年感
梁衡
①钟声一响,已进不惑之年;爆竹声中,青春已成昨天。不知是谁发明了 “年”这个 怪东西,它像一把刀,直把我们的生命,就这样寸寸地剁去。可是人们好像还欢迎这种切 剁,还张灯结彩地相庆,还美酒盈杯地相贺。我却暗暗地诅咒:“你这个叫我无可奈何的家 伙!"
②你在我生命的直尺上留下怎样的印记呢?
③有许多地方是浅浅的一痕,甚至今天想来都忆不起是怎样划下的。当小学生时苦等 着下课的铃声,盼着星期六的到来,盼着一个学年快快地逝去。当大学生时,正赶上“文 革”的年代,整日乱哄哄地集会,莫名其妙地激动,慷慨激昂地斗争,最后又都将这些一 把抹去。发配边疆,白日冷对大漠的孤烟,夜里遥望西天的寒星。一一这许多岁月就这样 在我心中被烦恼地推开,被急切切地赶走了。年,是年年过的,可是除却划了浅浅的表示 时间的一痕,便再没有什么。
④但在有的地方,却是重重地一笔,一道深深的印记。当我学会用笔和墨工作,知道 向知识的长河里吸取乳汁时,也就懂得了把时间紧紧地爆在手里。静静的阅览室里,突然 下班的铃声响了,我无可奈何地合上书,抬头瞪一B艮管理员。本是被拦蓄了一上午的时间, 就让她这么轻轻一点,闸门大开,时间的绿波便洞然泻去,而我立时也成了一条被困在干 滩上的鱼。当我和挚友灯下畅谈时,司马迁的文,陶渊明的诗,还有伽利略的实验,一起 被桌上“滴答”的钟声搅拌成一首优美的旋律,我们陶醉,我们盼夜长,最好长得没有底。 而当我一人伏案疾书时,我就用锋利的笔尖,将一日、几时撕成分秒,再将这分分秒秒点 瓜种豆般地填到稿纸格里。我拖着时间之车的轮,求它慢一点,不要这样急。但是年,还 是要过的。记得我第一本书出版时,正赶上一年头的岁末,我恨然对着墙上的日历,久久 地像望着山路上远去的情人,望着她那飘逝的猪裾。但她也没有负我,留下了手中这本还 散着墨香的厚礼。这个年就这样难舍难分地送去了,生命直尺上用汗水和墨重重地划下了 一笔。
⑤想来孔子把四十作为“不惑”之年也真有他的道理。人生到此,正如行路爬上了山 巅,登高一望,回首过去,我顿明白,原来自然是悄悄地用一个个的年来换我们一 程程的生命的。有那聪明的哲人,会做这个买卖。牛顿用他生命的第二十三个年头换了一 个“万有引力”,而哥白尼垂危床头,还挣扎着用生命的最后一年换了 一个崭新的日心说体 系。时间不可留,但能换得成一件事,明白一个理,却永不会失去。而我过去多傻,做了多少赔钱的,不,赔生命的交易啊。假若把过去那些乱哄哄的日子压成一块海綿,浸在知识的长河里能饱吸多少汁液,假使把那寒夜的苦寂就为积极的思索,又能悟出多少哲理。 时间这个冰冷却又公平的家伙,你无情,他就无意;可你有求,他就给予。人生原来就这样被年、月、时,一尺、一寸地度量着,人生又像一支蜡烛,每时都在做着物与光的交易。但是部有一部分蜡变成光热,另一部分变成泪滴,年,是年年要过的,爆竹是岁岁要响的,美酒是每 回都要斟满的,不过,有的人在傻呵呵地随人家过年,有的却微笑着,窃喜自己用“年”换来的胜利。
⑥这么想来,我真清楚了,真不惑了,我不该诅咒那年,倒后悔自己的过去。人,假如三十或二十就能不惑呢?生命又该焕发出怎样的价值?
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作者从虚到实,由事及理,先回忆“年”给自己留下印记的有事,然后自己对“年”的理性思考,思路清晰,层次井然。
B 作者在文中回顾了“年”在自己生命中留下的印记,浅浅的一痕――少不更事的经历,重重的一笔――-珍惜分分秒秒的收获。
C作者举牛顿用年换“万有引力”,哥白尼用年换崭新的日心说两个整合意在阐明联盟的哲人会做买卖,用时间换取人生的成功。
D 文章开关写“我却暗暗诅咒年”,结尾又说“我不该诅咒年”,这看似矛盾,实则欲扬后抑,前后对照,突出我对“年”的思考。
E 本文语文风格从整体上讲,既生动优美又诙谐风趣,如“本是被拦蓄了一上午的时间……一条被困在于滩上的鱼”即为一例。
请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不知是谁发明了“年”这个怪东西,它像一把刀,直把我们的生命,就这样寸寸地剁去。
文章的题目是“年惑”,作者对“年”有哪些的感想?请结合全文分条陈述。
孔子说,四十不惑,作者则认为人在三十或二十不惑更好。定段话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不少于80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文化铸造城市品牌
发展旅游业,能一举多得,能保存文化基因,传承城市文脉,让市民了解城市文化, 进一步形成对城市的认同感,也能够提升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的知名度。旅游工作搞上去了,社会经济肯定会有一个大的发展,城乡面貌肯定会有一个大的改观,群众生活肯定会 有一个大的改善。要吸引游客来旅游,就要打造城市品牌,给游客一个“来”的理由,让人们能细品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灵魂。
文化是民生,具有社会属性。文化是人类的专属,人类最早的文化活动,就是狩猎后 的庆祝舞蹈,可见文化与人的精神需求密切相关,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法动的记录、历史 的沉淀,是人们对生活的需求、理想和愿望,是人的高级精神生活。历史上先贤提出要“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共产党人提出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也都说明文化与老百姓紧密相关,是一个民生概念。文化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必须上升到民生的高度抓好文化建设,这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执政理念的生动体现。
文化是资源,具有物质属性。相对于自然资源,文化具有可持续性、不可替代性和可延展性。比如古城重建,就为古城注入了历史遗产的基因,实现了更大的增值,这就是文化的价值。文化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资源。
文化是产业,具有经济属性。正因为文化是资源,具有物质属性,所以文化可以发展成为产业。像《哈利.波特》,仅2006年时统计,五部电影票房累计已达43亿美元;系列小说被译成60多种语言,全球销量超过3亿册,仅次于《圣经》和《毛主席语录》;还延伸出图书、服装、主题游等近70亿美元的时生产业链。投入不到10亿美元,却创造了近 800亿美元的产值。一部电影作品创造的价值,相当于一座城市的GDP,文化不仅能带来精 神享受,还能源源不断地带来物质财富。
文化是灵魂,具有精神属性。如果将经济比作城市的血肉和躯架,那么文化则是城市 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城市发展的动力,是城市的品牌,是城市竞争的制高点,是城市价 值最大化的体现。文化具有精神属性,它要求对一个城市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提炼和升华, 对一个城市历史的总结概括、现在的描述展现和未来的规划设想,提升城市的精神“档次”。 城市品牌一定要和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联系起来,旅游业也应紧紧围绕城市品牌铸造核 心竞争力~核心竟争力一定要有“三性”:一是差异性,就是与其他地区相比“与众不同” 的地方,差异性越大越好。二是不可替代性,就是与其他地区相比“人无我有”的地方, 别的地区想模仿也模仿不出来。比如台儿庄古城,拥有运河上唯一保存完好的古河道和古 码头,古城街道肌理保存相对完整。三是可延展性,就是与其他地区相比“潜力无穷”的 地方,发展的空间很大,内涵和外延都很丰富。运河文化底蕴深厚,吸收了燕赵文化、齐 鲁文化、中原文化、西楚文化、吴越文化的精华。
下列对“文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化具有社会属性,与人的精神密切相关,是人类的专属和基本需求,是人的一种高 级精神活动。
B.文化作为一种非自然资源,其物质属性决定了它具有可持续性、不可替代性和可延展 性三个特点。
C.文化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产业,体现出经济属性的特点,是因为文化是一种资源,具有物质属性。
D.文化对于城市的重要性不同于经济,文化是城市价值最大化的体现和发展的动力,是 城巿的灵魂。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旅游业紧紧围绕城市品牌铸造核心竞争力,就能吸引来更多的游客,进而促进社会经 济、城乡面貌、群众生活的发展、改观和改善。
B.文化是民生,抓文化建设必须上升到民生的高度,共产党人以此为依据,提出了 “满 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执政理念。
C.古城重建能实现更人的增值,《哈利•波特》创造了近800亿美元的产值,这说明文化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还可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
D.台儿庄古城是一个“与众不同” “人无我有” “潜力无穷”的地方,原因就在于它的古 河道、古码头和古城街道保存得相对完整这一点上。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合理的一项是

A.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城市的品牌和发展动力,所以任何时候城市建设都 应该以城市的文化建设为中心。
B.文化不仅能带来精神享受,还能带来物质财富,鉴于此,我们就应该大力发展电影、 动漫、出版、新闻等文化产业。
C.一个城市具备了差异性、不可替代性和可延展性这三性之一,如南京、西安等,该城 市就具有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
D.旅游业是否发达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形象、品牌和知名度如何,由此可见,旅游业真正 决定着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如此新锐如此保守
云也退
①我手机里一直存着个电话,“汪爷”。那是汪景寿,我向他问起他最熟悉的朋友之一。“你说马季啊,现在也少联系了。马季存了十多个自己写的新段子,他不想拿出来,等以后再说。”
②马季为何怠于抛头露面了?汪爷说,他厌恶如今的风气。属于马季的时代过去了,现在要办相声晚会,摄像机镜头四面八方扫过去,扫不到一个连鼓掌都透着整齐、笑容都透着幸福的观众席了。名义上马季依然是业内的项梁柱,但同行不见得真买他的账。他批评某著名相声演员的基本功有欠扎实,对方立刻表达不快,而且观众不管,他们不觉得这位相声演员说的《卖布头》是在糟践传统相声,他们确实被逗笑了,还赞许此人的段子敢揭露社会阴暗面。马季注定沉默,他不能接受这样的现实:世无英雄,难道刘、侯两位大师亲传的台风、手法、吐字,已经不如“揭露社会阴暗”更重要?
③在戏曲曲艺等“国粹”领域,“保守”是一种完全可以理解的倾向。马季认为,没有那些薪火相传的基本功,就不成其为相声;欣赏不了《报菜名》,把它混同于饶舌音乐.就难说是懂相声。祖宗的东西既成定格,往后的修补就只能在框架以内进行,不管什么内容的相声,都得讲究假痴不癫,讲究语气急转、卖关子、谐音谐义,讲究搭档的默契等等。观众不再奉一种规矩为正宗时,马季向媒体流露出对某些“新锐”的不屑。
④但是,记忆中的马季却从未落伍过,他用自己的方式开新,开得惊艳奔放,火爆热烈,生气勃勃。不论什么题材的相声,叙事与抖包袱都能在精巧的编织下透出文学作品一般的韵律,选句择词妙到纤毫,不容半分增减。马季相声中的美,早在一个据说只能孕育样板戏的时代就产生了。而且,他的才华可以轻易地突破“歌颂体”之类概念的束缚——去除掉蒙在外表的话语枝蔓,《桃源新貌》就是一段以制造古今话语体系的矛盾收获幽默效果的作品,《游击小英雄》则是儿童、成人、日本鬼子三套语言系统交织、穿插、碰撞而成的喜剧。只有功力深厚如马季者,在如此刻板的题材上亦能栽成幽默之花。
⑤正是一个力主“歌颂”的时代,最大程度地激发了马季的创作力——他的局限也正是他的力量所在。然而,这也铸就了马季晚年的困惑和受挫感:时代嬗变之后,他对观众不再有十足的把握了,他似乎不知道除了完美地演绎一个笑话获取台下的欢乐之外,还有什么稍高一点层面上的东西可以唤起观众的共鸣——而追求这种共鸣,却是马季这一代相声演员的内心自觉,且将其忠实地传到下一代。所以姜昆再也不可能演出《时间与青春》《我与乘客》《北海游》这样的作品,因为他只是在有限的若干年里,在“四化”“新长征”“劳模”成为流行语的若干年里,意识到一种为青年人慷慨指路的强烈需要——如马季当年背负的使命。
⑥当我打电话给汪老爷子时,完全想不到那将是我跟他的最后一次通话。我听到他那一声标志性的拖腔“喂——”时,完全想不到他只剩下不到半年的岁月,身后子嗣全无。马季比他的老友晚走不过9个多月,我与他毫无接触,对他的为人更不了解,只知道他晚近常偏居京郊习书法养性,但是我依然能感到他的存在。
⑦马季的困惑也是相声本身的困惑,一切宏大叙事的精神支柱瓦解以后,相声的衣食父母顿成乌合之众,而那些离经叛道的演员似乎在尝试又一轮的开新。反思这些问题,也许比计算相声界还剩几个大师有意义得多。不管马季是否大师,我都相信他不朽。他就在我心里,和汪老爷子在一起,和一个电话号码、一声戏韵十足的拖腔在一起。
(选自“南方人物周刊文丛”《最好的和最坏的都已过去》,有删改)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叙述某著名相声演员表演《卖布头》的例子,旨在说明传统相声艺术已完全不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B.马季晚年的困惑在于,除了演绎笑话以获取观众的欢乐之外,他几乎不能自觉完成从更高层面唤起观众共鸣的艺术使命。
C.姜昆再也不可能演出《时间与青春》《我与乘客》等作品,是因为他也为了迎合了观众的需要放弃了对青年人指路的使命。
D.本文以生动而丰富的细节,全方位系统地展示了马季的人生轨迹,主要表现了他对相声艺术传统的坚守。

E.作者赞同了马季在相声艺术上的“保守”观,批评了不重视基本功训练的相声演员。
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⑤段“他的局限也正是他的力量所在”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2)文章末尾的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从文中来看,在相声艺术的追求上,马季的“新锐”和“保守”各有哪些体现?请分别概括作答。
有人认为艺术应当肩负“为青年人慷慨指路”的使命,有人则认为不需要。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在我国北方,冬季通常采用集中供热的方式进行供暖。集中供热系统包括热源、热网和用户三个部分。热源主要是热电站和区域锅炉房,以煤、重油或天然气为燃料。工业余热和地热也可做热源。采取集中供热可以有条件地安装高烟囱和烟气净化装置,便于消除烟尘,减轻大气污染,改善环境卫生。还可以腾出大批小锅炉房及燃料、灰渣堆放的占地,用于绿化,改善市容。然而,集中供热也有不足之处,如:一次投资费用大,运行费用高;无论是否需要,暖气始终全天供热;因楼层不同而造成温度不均,若遇到供暖偏热,居民只有开窗降温。目前,我国大多数的集中供热系统还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居住者日益提高的对供暖舒适度的要求;集中供热也不能适应在规定的采暖期前后气温骤降的特殊情况。
相对于集中供热而言,分散采暖的规模可以小到分户采暖,也可以是整栋楼宇或整个小区。其供热方式也多样化,如家庭用的烧天然气的壁挂采暖炉,利用空气、水或土壤作为热源的各种热泵,各种太阳能采暖装置等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在没有集中供热的我国南方地区,采用分散采暖方式的用户越来越多。分散采暖的优点是投资省、运行费用低、使用灵活,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等。我国南方地区宜采用集中供热和分散采暖相结合,因地制宜解决人民冬季取暖需求。
在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不管是集中供热还是分散采暖,节能都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采用新技术是提高集中供热和分散采暖效率的关键。对集中供热的热源部分,主要是采用高效低污染燃烧技术来提高锅炉的效率。对热网和用户端来说,都需要采用强化传热技术来增强换热设备的效率,同时减少输送蒸汽或热水的耗功。其中,新型折流杆热网加热器的传热系数比传统的折流板热网加热器提高25%,而流体流动阻力却降低25%,显著增强了热网的经济性。
对有条件分散采暖的区域应尽可能采用热泵技术和充分利用太阳能。热泵是一种热量由低温物体转移到高温物体的能量利用装置,就像水泵使水从低处流向高处一样,它可以从环境中抽取热量用于供热。热泵的供热来自两部分:一部分是从低温热源传到高温热源的热量,另一部分热量则由机械能转换而来。热泵工作原理与制冷装置相同,但热泵的目的不是制冷而是“制热”,即热泵以消耗一部分高品质的机械能为代价来“制热”。地下水、土壤、室外大气、江河湖泊都可作为热泵的低温热源。
利用太阳能采暖是太阳能利用的重要方面。如果将太阳能集热器获得的高温热水和地源热泵获得的中温热水混合起来给住宅供热,就可以同时利用太阳能和地热能。而且,白天太阳辐射强时可以不开或少开热泵,甚至还可以将白天多余的太阳能储存起来供夜晚使用。这种复合采暖系统将大大提高采暖系统的效率,降低采暖成本。充分利用分布式能源的特点和优势,将常规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结合起来,并根据我国南方地区夏季炎热的特点,实现热、电、冷三联供。这将是改善我国南方地区居民居住质量和提高现代化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集中供热系统中的热源包括热电站、区域锅炉房、工业余热、地热等。
B.分散采暖的方式避免了集中供热投资费用大、运行费用高、使用不灵活等缺点。
C.集中供热主要在我国北方使用,我国南方地区是集中供热和分散采暖相结合。
D.不管是集中供热还是分散采暖,都必须以节能和提高效率为核心。

下列对提高集中供热和分散采暖效率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用新型折流杆热网加热器代替传统的折流板热网加热器,是通过采用强化传热技术的方式来增强热网和用户端的经济性。
B.充分利用地下水、土壤、室外大气、江河湖泊等低温热源,可以通过热泵技术实现热量由低温物体到高温物体的转移。
C.混合通过太阳能获得的高温热水和通过地热能获得的中温热水,可以大大提高采暖系统的效率,降低采暖成本。
D.根据我国南方地区夏季炎热的特点,充分利用分布式能源的特点和优势,将常规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有机结合,可以实现热、电、冷的三联供。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集中供热除了为我国北方居民提供生活便利,还可以改善卫生,绿化环境,美化市容。
B.分散采暖比集中供热更具有优势,这说明可以在全国大力推广分散采暖,逐步取代集中供热。
C.高效低污染燃烧技术、热泵技术和强化传热技术,都是提高效率、实现节能的新技术。
D.热泵通过消耗一部分高品质的机械能来达到制热的目的,这是运用了制冷装置的工作原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雷抒雁的名字叫诗歌
“一种独特的诗声歇息了,中国现今诗坛一颗明亮的诗星陨落了。”2013年2月14日,当代杰出诗人、作家雷抒雁走向了生命的终点,享年71岁。
雷抒雁早就具备了成为一名优秀诗人的特质。上学的时候,很多东西他都能比别人早发现,要快半拍,还很勤奋,口袋里总是放着一个小本子,听到一句什么话,看到一个感兴趣的画面,他就记下来,成为了创作的素材库。
“钟的名字叫声音”,这是雷抒雁的诗句。雷抒雁的名字叫诗歌,他同《小草在歌唱》《空气》《父母之河》《太阳》《告别永恒》等诗篇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将自己的诗视为人生的一道道“擦痕”,或伴着小草存在,或在树叶上留痕,甚至如同波纹一样在河流中出现和消失。但不管如何,他的诗作都有着分明的个性。
他是现今很少真正具有诗人气质和诗才的诗人。
由于对诗歌投入了一生的情感,所以雷抒雁始终关注诗坛的一举一动。2013年,《星星》诗刊扩刊,二十多天前,雷抒雁还向诗刊主编梁平提及此举是诗坛的一件大事,是大动作。去年,他为小学二年级学生赵若凡的儿童诗集《月亮生锈了》撰写评论,并提出恳切的期待:“孩子的写作,应该保持它的原生态,像蓄满水珠的云朵,让雨点自己降落。我读过许多孩子的作品,你感到那雨水像是‘人造雨’,极不自然,不时露出成人的‘马脚’。”
爱之深,责之切。他一度痛陈如今的部分诗人缺乏健全的人格和强烈的责任心、使命感,缺乏厚实的生活和真情的投入,缺乏思想的深度和力度热衷于流行一时的“网络体”、“微博体”诗歌,他指出这种诗歌没有提供诗最本质的东西,诗人没有用心沉静思考,随心地用键盘敲击,这跟跳迪斯科一样,想怎么扭,就怎么扭,很快就被人淡忘了,“用墨写的诗,斧头也砍不下来!”雷抒雁告诫同道们。
敢说话,敢说真话,雷抒雁把诗人气质诠释得淋漓尽致。在一次古体诗词研讨会上,雷抒雁正色地说:“今天参加会议的全是诗人,本来没有什么尊卑贵贱,在诗的面前一律平等,以诗论高下。可是你们弄这么个主席台,按官职排位,这还是研讨诗吗?”这风骨,这名节,真豪杰!
雷抒雁能够生长成为一棵诗歌常青树的秘密在于他生命至上的诗歌创作观。雷抒雁始终致力于表达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启蒙。沿着这个方向,他逐次拷问生命的重大系列命题,例如永恒与瞬间、生与死、城市生活体验与乡村生活经验。这个过程中,雷抒雁的诗歌进一步转向对生活世界的个体体验的关注,朴实贴切的语言表达,贡献着他过人的生活智慧,为新诗开辟一条稳健的道路。
雷抒雁的诗歌为诗坛提供了一种灼人的热度,一种深邃而大气的方向,一种“力”的美与震撼。诗人对大地和祖国的深情,真诚崇高的人格之魂,以及他丰赡的文学经验与业绩,都成了当代中国诗坛的精神象征。
“桥”是雷抒雁诗歌创作的重要意象,这恰好是诗人的自我象征,他连接了传统和现代的两端,从传统走来,向现代走去。他的诗作既有泥土气息,又有现代意味,在真挚中透着深刻,在大气中蕴含灵秀。
“我们全民族正在努力完成一个‘中国梦’。这正是千百年来,无数的仁人志士,流血牺牲,为之奋斗的一个梦想。”这是他去世前二十多天的时候写下的励志之语,如今,诗梦犹在,斯人已逝!
(选自《中国作家网》,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的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雷抒雁早就具备了一名优秀诗人的特质,这主要体现为他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勤奋努力,积累素材。
B.雷抒雁作为一个具有诗人气质和诗才的诗人,主要体现在他的分明的个性上。
C.雷抒雁关注诗坛,为诗歌投入了一生的情感,对《星星》扩刊表示了肯定,对赵若凡则有些许批评。
D.雷抒雁始终致力于表达生命意识的觉醒与启蒙,以此作为诗歌创作的方向,为新诗开辟了一条稳健的道路。

E.以“桥”为代表的诗歌意象是雷抒雁的自我象征,具有泥土气息和现代意味,成为连接了传统诗歌和现代诗歌的纽带。
雷抒雁说,“用墨写的诗,斧头也砍不下来!”在文中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简要概括文中雷抒雁的诗作具有哪些特点?
文章标题“雷抒雁的名字叫诗歌”如果改成“诗人雷抒雁”好不好?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