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下图表示A、B两种植物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CO2吸收量或CO2释放量的变化曲线图。据图回答:

(1)比较A、B植物,呼吸作用较强的是     植物。该植物有氧呼吸的反应式为      
(2)当光照强度达到Z点之前,限制A植物光合作用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如果在图中M点突然停止光照,短期内叶绿体中C3化合物的含量将会____________。
(3)当平均光照强度在X和Y之间(白天和黑夜的时间各为12h),A植物一昼夜中有机物积累量的变化是       (填“增加”或“减少”)。
(4)在光照强度为Z时,A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葡萄糖为    mg/(m2·h)。(保留两位小数)
(5)B植物是一种观赏性植物,B植物的种苗可利用植物细胞         ,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大规模生产,此过程中细胞分化的根本原因是                    

科目 生物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人工湿地的作用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某同学为了探究不同条件对植物光合作用速率和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做了如下实验:用8株有20片叶片、大小和长势相似的天竺葵盆栽植株,分别放在密闭的玻璃容器中,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利用传感器定时测定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实验结果统计如下表,请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编号
1
2
3
4
5
6
7
8
温度(℃)
10
10
20
20
30
30
40
40
光照强度
1000
0
1000
0
1000
0
1000
0
开始时CO2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1h后CO2
4.5
5.1
3.5
5.4
1.9
5.9
2.0
5.8

(1)序号1、3、5、7可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实验组合,在该实验组合中,影响实验的因素是_   _,需要控制的影响实验的因素有_ ___
(2)序号2、4、6、8可构成另一个相对独立的实验组合,则该实验组合研究的目的是
_ _     。 
(3)序号1、3、5、7在实验前后CO2含量变化值的含义是
(4)若将第3组中的光照强度改为3000单位(其他条件不变),则该植物叶绿体中的三碳化合物、五碳化合物的含量变化依次为

某实验小组为了探究细胞膜的通透性,将小鼠肝细胞在体外培养一段时间后,检测培养液中的氨基酸、葡萄糖和尿素含量,发现它们的含量发生了明显变化(如下图)。请回答问题。

(1)体外培养时将肝脏切成小薄片,并用处理成单个细胞,这有利于肝脏细胞
(2)向培养液充入5%C02气体的主要作用是。为了抑制细菌生长,培养液中需添加
(3)由图可知,随培养时间延长,培养液中各物质含量变化是
,由此可初步判断,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具有的特性。
(4)由于在原培养液中没有尿素,推测其是的产物,另外转氨酶是肝细胞内参与氨基酸分解与合成的一类酶,正常情况下这类酶不会排出胞外,若在细胞培养液中检测到该类酶,可能的原因是
(5)小鼠肝细胞体外培养除需以上因素外还需要等环境条件(至少答出两点)。

(5分) 关于生物膜的结构,目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是,这个模型认为,是膜的基本支架,具有;蛋白质分子有的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整个磷脂双分子层。

( 6分)如图表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请回答

(1)该结构对细胞的生命至关重要的特性是
(2)有些有机溶剂如苯酚,可溶解 B 造成膜的损伤, B 的完整化学名称是。动物细胞吸水膨胀时, B 的厚度变小,说明 B 具有
(3)正在研制中的预防艾滋病的疫苗,能够使人体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的 A ,这种 A 是

(4)细胞识别、极性物质的跨膜运动等与图中的(填字母)有关。
(5)叶绿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中均有此结构,但执行的具体功能却有很大区别,其原因是由于图中(填字母)不同所致。

用不同荧光染料标记的抗体,分别与小鼠细胞和人细胞的细胞膜上的一种抗原结合,两类细胞则分别产生绿色荧光和红色荧光。将两类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时,其一半呈绿色,一半呈红色。在 37 ℃下保温 40 min 后,细胞上两种荧光点呈均匀分布(如图所示),试问:

(1)人和鼠细胞表面的抗原属于构成膜结构的物质。
(2)融合细胞表面的两类荧光染料分布的动态变化,可以证实关于细胞膜结构“模型”的观点是成立的。
(3)融合细胞表面的两类荧光染料最终均匀分布,原因是,这表明膜的结构具有性。
(4)细胞融合实验若在 12 ℃条件下进行,则两种表面抗原达到平均分布的时间大大延长,这说明。若在 1 ℃条件下,两种表面抗原便难以平均地分布,这又说明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