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老师交给九年级某研究性学习小组一个任务:测定实验室一瓶久置的NaOH固体是否变质。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猜 想】猜想Ⅰ:没有变质;猜想Ⅱ:全部变质;猜想Ⅲ:部分变质
【查阅资料】部分盐溶液在常温下的pH如下表所示:
盐溶液 |
NaCl |
Na2CO3 |
BaCl2 |
pH |
等于7 |
大于7 |
等于7 |
【设计方案,并进行验证】请你与他们一起探究,并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步骤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1)称取一定质量的上述NaOH固体样品溶于足量水中,配成溶液,向溶液中滴入过量的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静置。 |
|
说明久置固体中含有Na2CO3 Na2CO3 |
(2)用玻璃棒蘸取少量(1)中充分反应后的上层清液滴在一小片pH试纸上,然后与标准比色卡对照测出pH。 |
pH=11 |
说明久置固体中一定含有 NaOH(填化学式) |
上述步骤(1)中滴加过量BaCl2溶液的目的是___ _。
【实验结论】通过实验,说明上述猜想中______ 是正确的。
【反 思】久置的NaOH变质的原因是____ 。
如下图A所示,取一个大烧杯,在里面装入约1/2的细沙;烧杯一边的细沙中,插入高低不同的两支蜡烛;将截取瓶底的大口饮料瓶做成简易漏斗,取三张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小纸条,将一张干燥的和一张润湿后的纸条(润湿后仍为紫色)粘在简易漏斗的内壁,将另一张纸条润湿后,粘在简易漏斗的外壁,将漏斗插入细沙的另一边。按下列各步骤继续实验,并回答有关问题。
|
小刚和小洁以“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为课题进行科学探究,请填写以下探究过程中的空格:(提示:稀盐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氯化钙;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水和氯化钠)
(1)提出假设: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总质量与生成物的总质量 。
(2)确定研究方法:分析推理,查阅资料,实验探究。
(3)设计并进行实验:小刚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图A所示,小洁的如图B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4)实验结论:通过实验,小刚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不相等,小洁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你认为结论正确的是① ,请你谈谈导致另一种结论错误的原因:② 。
(5)结论分析:请从原子的角度,简要分析你认为正确结论的依据: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①、②、
③不变。
(6)查阅资料:小刚和小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到:法国伟大的科学家拉瓦锡,早在18世纪就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准确,缜密的研究,并做出了科学结论。
为了让学生完成“证明分子间有空隙”的家庭实验,老师已给每位同学准备了一只有刻度的小烧杯,则同学们回家后还需要准备 、 、 。
实验步骤是:
⑴
⑵
实验现象是
得出的结论是
填写“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
现象 |
结论 |
在盛有少量水的试管里滴入2~3滴酚酞试液 |
无色酚酞 (变色或不变色) |
水________使无色酚酞变色 |
在试管里盛有少量的浓氨水,小心的闻氨水的气味,再在盛氨水的试管里滴入2~3滴酚酞试液 |
浓氨水 气味, 无色酚酞 |
浓氨水易______,浓氨水_____使无色酚酞变色 |
在小烧杯A中加入20mL的蒸馏水,并滴入2~3滴酚酞在小烧杯B中加入3mL~5mL:浓氨水。再用一只大烧杯将A、B两烧杯罩在一起 |
A烧杯中溶液_________ (变色或不变色) B烧杯中溶液_________ (变色或不变色) |
某同学设计了如图一组实验。取4朵用石蕊试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分别按图示进行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观察到纸花的颜色变化是:I.纸花变红 Ⅱ.Ⅲ.纸花不变色 Ⅳ.
(2)该同学进行的I、II两项实验,说明什么?
(3)该同学进行4组对比实验的目的是什么?(用文字叙述)
(4)写出实验Ⅳ中发生反应的文字方程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