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暑假期间,岳阳市某中学学生吴可超与父母随父母去上海参观世博园。进入园区,他们乘上了专门的新型燃料电池观光车,来到游客最多的中国馆。中国馆外墙材料为无放射、无污染的绿色产品,能够反射热量,降低能耗;地区馆平台上厚达1.5米的覆土层,可为展馆节省10%以上的能耗;馆顶的观景台引进了最先进的太阳能薄膜,储藏阳光并转化为电能;顶层还有雨水收集系统,经过净化可用于冲洗卫生间和车辆……这些都使吴可超一家大开眼界。
⑴使吴可超一家大开眼界的是世博园中国馆在建设方面秉承的一种什么理念?
⑵我们为什么要秉承这一理念?
中学生小赵国庆长假期间去了一趟农村的伯父家。伯父家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80年代住瓦房,90年代住平房,前年又盖了一栋三层的楼房。伯父还跟小赵讲述了自己致富的过程:90年代初,他买了一辆农用三轮车从事蔬菜运输,挣了一些钱;三年前,他又拿出多年积蓄开办了一家蔬菜加工厂,如今生产的蔬菜远销到沈阳、大连、北京等地,收入颇丰。伯父感叹地说:“这一切多亏党的好政策啊!”
(1)小赵的伯父开办的蔬菜加工厂属于什么经济成分?这一经济成分的存在是由什么决定的?
(2)小赵的伯父应该感谢党的哪些好政策?(至少三个方面,3分)
2013年3月17日,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为13亿国人再绘“中国梦”,并寄语全国广大青少年:“要志存高远,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的光彩。”这是党对青年的殷殷期盼,这是国家对青年的深深呼唤。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上,飞扬的青春将是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1)从习近平同志殷切的话语中你能感受到当代青年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是什么?
(2)为实现这一历史责任,我们青少年应该怎样做?
怎样才能培养坚强和锻炼自己的意志?
中学生如何充分利用有限的今天?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贫富差距的拉大,分配不公现象的产生,新读书无用论的盛行,独生子女的娇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期望值过高,学生素质的降低,这一系列的社会矛盾体现在教育上那就是师生矛盾激化。近年来师侵生,生弑师的恶性案件时有发生,加之新闻媒体的无限放大,严重扭曲了事件本身的真相,舆论一边倒,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陷入二难之境。面对这样一种形式,教师很难把握好表扬和批评这一尺度。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你面对这样一种情况,你会如何对待老师的表扬和批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