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探究
形势越来越紧。我们隔壁住着一位年老的工商业者,原先是某工厂的老板,住屋是他自己修建的,同我的院子只隔了一道竹篱。有人到他家去抄“四旧”了。隔壁人家的 ,我们听得 ,从篱笆缝里也看得见一些情况。这个晚上附近小孩几次打门捉小狗,幸而包弟不曾出来乱叫,也没有给捉了去。这是我六十多年来第一次看见抄家,人们拿着东西进进出出,一些人在 ,有人 坛坛罐罐。这情景实在可怕。十多天来我就睡不好觉,这一夜我想得更多,同萧珊谈起包弟的事情,我们最后决定把包弟送到医院去,交给我的大妹妹去办。
包弟送走后,我下班回家,听不见狗叫声,看不见包弟向我作揖、跟着我进屋,我反而感到轻松,真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但是在我吞了两片眠尔通、上床许久还不能入睡的时候,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包弟,想来想去,我又觉得我不但不曾甩掉什么,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在我眼前出现的不是摇头摆尾、连连作揖的小狗,而是躺在解剖桌上给割开肚皮的包弟。我再往下想,不仅是小狗包弟,连我自己也在受解剖。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我就这样可耻地开始了十年洁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一方面责备自己,另一方面又想保全自己,不要让一家人跟自己一起堕入地狱。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为引文的空格处选出最合适的一组词语 ( )
A.一动一静清清楚楚大声叱骂摔破 |
B.一动一静仔仔细细大声吆喝摔破 |
C.一举一动清清楚楚大声嚷嚷敲打 |
D.一举一动清清楚楚大声叱骂摔破 |
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①有一种甩掉包袱的感觉
②反而背上了更加沉重的包袱巴金对送走包弟感到轻松吗?在看到这段文字之前,你能够预测到作者送走包弟后的心情吗?
应如何理解划线句子“我自己终于也变成了包弟,没有死在解剖桌上,倒是我的幸运”。
作者说,“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你能体会到作者这样说的心情吗?你怎么理解?
现代文阅读:本大题3小题,每题3分,共9分。
中国龙文化源起
在原始社会的史前阶段,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是原始人朴素宗教意识的反映。其文化史价值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其功能意识来源于人们认为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之中的信念。在考古文物和丧葬习俗中,则反映在希望来世幸福的追求之中,如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就是很好的例证。
龙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起源和发展有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原龙即图腾龙,主要作为氏族的感生神而存在。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既是氏族之根,同时具有超常的能力。
在西安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陶壶龙纹为人面、长鱼身、有鳍、曲身、似龙似蛇,应为原龙形象的一种。在仰韶文化彩陶纹饰中,鱼的形象占了绝大多数,联想到商周铜器上习见的族徽动物,可以初步认定这些鱼纹具有族徽的性质。
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所以说鱼纹可能即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是一种变形纹,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那么,鱼这种水中精灵怎么会成为半坡人的图腾物呢?这不能不让人联想到一万年以前的第四纪冰川洪水期。当时洪水滔天,世界一片汪洋,长达数千年,人类的生存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所以,半坡人在回答“人从哪里来”的时候,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感生神,即祖先,来加以崇拜。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才可能具有鱼类在水中遨游的本领,氏族才能在洪水世界里得到延续。而半坡氏族大量的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
这种起源在后世的典籍中也可得到印证。在我国夏代,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所以夏人仍把龙鱼作为感生图腾①,仍希望人类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战国时代,人们把龙当做“鳞虫之长”,还保留了把龙作为鱼类的传统观念。在商周铜器和汉代画像石中的龙,口中是常常衔鱼的。所以说,原始龙是水物的观念是始终不变的。
在东北红山文化中出土的“玉猪龙”,头部似猪首,身体呈“C”形。所以,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因为在人类最早驯化的六畜之中,只有猪的繁殖能力最强,而强大的繁殖能力,可以使氏族生生不息,在任何灾害面前代代延续下去。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出于同一理想: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只不过半坡人希望拥有超自然力,而红山人希望增强自身的生存能力而已。
以上两种原始的龙之起源中,随着炎黄二帝及华夏族形成的文化大融合,玉猪龙文化被融入了龙鱼文化之中。这从中原地区分布广大的仰韶文化遗址和与仰韶文化有直接传承关系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之后的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至今。
据研究,龙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有文字记载以来的中国历史即使从甲骨文算起,也只有三千多年。因此,古代文献资料所记载的龙,只能反映当时人们的崇龙习俗和认识水平,不能当做龙崇拜起源的直接材料加以引用,清楚龙的本来面目,只能根据考古材料。
[注]①感生图腾即感生神话中的图腾。指母系氏族时期人们把氏族繁衍的“功劳”归于图腾的意志和行为。下列关于我国龙文化起源和发展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原始社会,把龙作为氏族部落的图腾物来崇祀,反映了史前阶段原始人朴素的宗教意识。人们对于氏族的精神偶像存在于生活中的信念,成为其功能意识来源。 |
B.伴随着中华民族漫长的演化过程,龙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龙、礼龙、神龙和文化龙四个阶段。仰韶文化半坡遗址中出土的陶壶龙纹,揭示了龙的一源。 |
C.长身鱼纹或龙鱼纹则有明显的向龙转化的趋向,处于龙文化的萌芽状态,鱼纹可能是六千多年前半坡人的图腾物,而加长的鱼龙纹则有趋向神化的痕迹。 |
D.西水坡墓葬中的“骑龙升天”摆塑,有力地证明了氏族部落把龙作为崇祀的图腾物,意为希望追求来世的幸福,所以说原龙主要作用是氏族的保护神和崇拜图腾。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类生存曾遇到洪水肆虐的严重挑战,因而后来的半坡人很自然地把鱼作为自己的祖先来崇拜。他们认为只有作为鱼的子孙,氏族才可能在洪水世界里生存延续。 |
B.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玉猪龙和鱼龙,随着文化大融合而相互渗透,这从诸多仰韶文化遗址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可以得到佐证。再由夏商周文化一直延续到现在。 |
C.有学者认为,猪是龙的起源,红山文化的玉猪龙和半坡人以鱼龙为图腾的理想都是同样的:希望氏族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
D.大凡图腾崇拜,起初都是现实中实在的动物和植物,此后便不断地被加以神化,最后就可能演变为完全脱离实际的神物了。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的龙文化在文化史价值上,仅限于氏族文化的精神信仰对象。例如:仰韶文化中的“鱼龙”和红山文化中的“玉猪龙”,只是象征着氏族的生存、繁衍。 |
B.原始龙是水中物,这个观念一直伴随着中原一带华夏文化的发展。有学者认为,因为猪的繁殖力可佑护氏族在灾害中延续下去,所以它自然就成为红山文化中龙的起源。 |
C.夏人为感激龙鱼对本氏族的繁衍、避灾之功,依然把其作为图腾,希望自己的族人还能像龙鱼那样在水中生活。因为在那时,我国的人民还常常面临着洪水灾害。 |
D.研究表明,龙的崇拜起源于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而用文字记载的中国历史也不过三千多年。因此,研究龙文化的起源,只能依据考古材料而不能依赖古代文献资料。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女校长的刚烈
王开林
民国史上,作为有史以来第一位师范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是不可忽略的。
杨荫榆出身书香门第,1907年,考取官费留学日本,先入青山实践女子学校,嗣后转入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博物科学习。1911年,杨荫榆毕业回国。1913年,她担任江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教务主任。1914年,她担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学监。1918年,教育部首次甄选教师赴欧美留学,她在获派之列,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专业。1922年,杨荫榆获得硕士学位,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喝过洋墨水的女学究,受到章士钊的赏识。两年后,她荣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
也许是不幸的婚姻遭遇破坏了杨荫榆的心境,这位被人咒为“老孤婆”“灭门妇”的女学究性格刻板,遇事较真,一点也不通融,总给人一种捉摸不透和格格不入的感觉,再加上她一次离婚、两次留洋的特殊经历,当时,一般男女都对她敬而远之。
身为大学校长,杨荫榆强调校风校纪,反对女生分心于功课之外,这并无大错。但她昧于大势,不知权宜变通,办学手法欠缺灵活,独开招怨之门。她撰文宣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一时间这句话被女生当成笑谈,暗地里讥讽她为“国民之母之婆”。
1925年8月1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为了对付学生的“驱羊(杨)运动”,先是以校评议会的名义开除女师大学生自治会的几位干事(其中有刘和珍、许广平),然后招来军警,截断电话线,殴打女生,关闭伙房,强行解散预科甲、乙两部的4个班级。北洋政府教育部更是火上浇油,命令停办女师大,以国立女子大学取而代之,此举彻底激怒了北京学界众多知名人士(鲁迅、马裕藻、沈尹默、李泰菜、钱玄同、沈兼士、周作人等)。杨氏惹火烧身,成为头号“标靶”,遭到口诛笔伐。北洋政府教育部扛不住强大的舆论压力,只好将杨荫榆当成替罪羊,免去她的教职,以息公愤。
平心而论,在安稳的时期,杨荫榆何尝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校长,可是她身处乱世,劲敌太多,政治上歧道纷出,尤其令她无所适从。她不赞成学生上街游行,荒废学业,用心是好的,处理方法却是糟的,引警入校,使对抗骤然升级,尤为不妥。
鲁迅对杨荫榆的打击绝对具有毁灭性质,使她身败名裂,从此与“反动”一词有了洗脱不净的干系。她羞愤出京,回苏州赋闲。1927年,杨荫榆重出江湖,再作冯妇,赴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并在东吴大学兼授外语。由于她声名狼藉,苏州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并不待见她,更谈不上应有的尊重。当时《苏州日报》文艺副刊编辑是鲁迅的学生,多次在报纸上重提女师大旧事,指斥杨荫榆为“专制魔君”“女性压迫者”“教育界蟊贼”“反革命分子”,弄得杨荫榆在苏州的处境极为狼狈,整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如探沸汤、如坐针毡。
1935年,杨荫榆辞去教职,但她对教育事业的热情丝毫未减。不久,她自掏腰包,利用私宅,在苏州盘门小新桥巷11号创办女子补习学校——二乐女子学术社,自任社长,招收女生。
1937年,日军侵占苏州,奸淫掳掠,恶行累累。当时,杨荫榆居住的盘门,四邻的小户人家饱受日军蹂躏,她开办的二乐女子学术社是女学生集中的地方,自然也无法幸免。杨荫榆忍无可忍,跑去日本军营,递交用日文撰写的抗议书,并当面斥责日本军官纵容部下奸淫掳掠,肆意违反国际公法。日本军官见杨荫榆气度不凡,日语讲得十分流利,估计她是地方上有名有数的人物,就勒令部下退还了他们从杨荫榆四邻抢走的财物。如此一来,街坊上那些被日本兽兵视为“花姑娘”的妇女都将二乐女子学术社视为首选的安全庇护所,杨荫榆出于正义感和邻里之谊,对她们来者不拒,悉数收留,为此她拿出积蓄,扩建房舍。这种情形显然不是敌酋所乐见的,于是他们想出毒招,征用杨荫榆的住宅。杨荫榆怎肯搬家,于是双方形成激烈对抗的局面。
1938年元旦,两个日本兵来到杨荫榆家中,用一番鬼话哄她出门。在吴门桥上,一名兽兵突然朝她后背开枪,另一名兽兵则猛然将她踹入冰冷的河水里。他们发现杨荫榆落水后还在继续扑腾,又连发数枪,直到河水泛红,这才扬长而去。一个为杨荫榆造房子的木工将她从河里打捞上岸,装殓遗体时,棺木太薄,不敷所用,只好在棺外仓促加钉一层厚厚的木板,既没刨光,也没上漆。杨绛认为:“那具棺材,好像象征了三姑母坎坷别扭的一辈子。”
抗战期间,在前线杀敌与在危城斥敌,同是英勇壮烈的举动,何况杨荫榆一介妇人毫无惧色,为了争取自己正当的居住权而据理力争,正气凛然地痛斥气焰万丈的日本兽兵,丝毫也不逊色于任何一名热血男儿。她晚节无亏,对教育事业的热忱也值得敬佩。当代作家陈群写过一篇文章《杨荫榆之死》,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抗日,有各种方式,有拿枪的,有徒手的,有杀敌的,有斥敌的,杨荫榆的行为,不愧是抗日英雄的行为。”听闻此言,在九泉之下受屈多年的杨荫榆应该可以略感欣慰了。
(选自《读者》2013年第2期,有删改)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不幸的婚姻对杨荫榆的影响很大,她被人咒为“老孤婆”“灭门妇”,再加上她有两次留洋的特殊经历,一般男女都不愿意和她打交道。 |
B.杨荫榆曾经撰文称“窃念好教育为国民之母,本校则是国民之母之母”,这在一时被当成笑谈,这体现了她“专制魔君”的一面。 |
C.在女师大,杨荫榆的做法激怒了北京学界包括鲁迅在内的知名人士,遭到口诛笔伐,北洋教育部虽然力保杨荫榆,但还是没有使她保住校长一职。 |
D.杨荫榆在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时,学生不尊重她,再加上《苏州日报》多次抨击她,最终,她被迫辞去教职。 |
E.本文撷取杨荫榆人生的若干片断,描写她投身教育事业的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女性的伟大人格。作为民国史上首位师范大学女校长,杨荫榆曾经身败名裂,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
杨荫榆性格刚烈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说明。
杨荫榆一生坎坷,经历了乱世和战争带来的苦难,但最终获得了人们的尊重。有人说“苦难是人生的财富”。请结合原文和现实人生,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老子的地盘
韦如辉
同学们聚在一起,眉飞色舞地谈起自己的爸爸,马小明总是将自己的脑袋弄得一低再低。
在这个拼爹时代,同学们优秀的爸爸,无疑幻化成为他们茁壮成长的阳光雨露。
马小明的爸爸是个摆修鞋摊的,自然不是所谓优秀的,甚至是十分低下卑贱的。可是,马小明的爸爸却将自己吹得神乎其神,比优秀还无比优秀。
那一年寒假,爸爸带马小明去乡下省亲。爸爸掏着上等的香烟,见人就前言不搭后语地嚷嚷,你知道现在城里的房价涨多少了吗?
乡亲们猜来猜去,眼珠子瞪得快蹦出来了,仍然猜不准。
马小明的爸爸大手一挥,满脸得意地说,六千,每平方米六千块呐!
一片唏嘘声之后,有人问马小明的爸爸,你老在城里有地点?
马小明的爸爸此时显得极不耐烦,反问道,你知道百货大楼那地点吗?
百货大楼那地点,市中心,黄金地段,傻子都知道!
马小明的爸爸突然间哈哈大笑,那是老子的地盘,寸土寸金的地盘。
乡亲们重新睁大眼睛,乖乖,得值多少钱?
马小明的爸爸伸出一双粗糙的大手,一反一正,再一反一正,然后大摇大摆地离去,嘴里说,无可奉告。
马小明心想,爸爸真能吹。马小明心里亮如明镜,爸爸所说的地盘,是百货大楼对面一棵法国梧桐树下,那里有他的修鞋摊。那个如巴掌大的地点,爸爸每月要向市容局交三百元的占道费,外加打折赠送无数个点头哈腰。
爸爸不着边际的神吹海侃,莫名其妙地让马小明的自尊心得到极大的虚荣和满足。
那一次,郑小莉突如其来的恶语相向,才让马小明刚刚得到的自尊灰飞烟灭。
课间休息时,一向直言快语的郑小莉,像新闻发言人一样对一大堆同学说,大家知道百货大楼对面那个修鞋的老头吗?同学们说,知道知道,我们找他修过鞋。郑小莉故意压低嗓音绘声绘色地再说,小人,标准的市侩小人!我去那里修鞋,只钉一颗钉,就要了十块钱。同学们知道郑小莉的鞋很贵,不是韩国货就是日本牌。照郑小莉这一说,一颗钉十块钱,的确黑了点。
马小明恨不得上去扇郑小莉的大嘴巴,而马小明没有这个勇气。如果马小明真扇郑小莉的大嘴巴,马小明爸爸的身份不就暴露了吗?所以,马小明选择了忍气吞声,选择了将自己的脑袋压得一低再低。
放学回家的路上,马小明第一次认真地眺望着自己的爸爸。爸爸头秃,背驼,油黑的光脑袋前倾,几乎要爬到眼前臭气熏天的鞋上。爸爸嘴里叼着钉子,一颗颗生锈或即将生锈的钉子,在爸爸丰沛唾液的滋润下,变得光滑柔顺,吃进鞋底的力度明显加大。马小明觉得,爸爸真脏。
马小明生日那天,爸爸乐哈哈地弄来一个大蛋糕。马小明没吃,反胃。爸爸一而再再而三地催促,马小明一而再再而三地反胃。甚至连想一想,都觉得十分恶心。
本来,马小明上学放学都要经过百货大楼的。之前每次经过,马小明都会无比深情地投过去一丝目光,打量着自己老子的地盘。郑小莉发布新闻之后,马小明改道了。
冬天的第一场雪下得飘飘洒洒。就在无比洁白的雪地里,一起十年的恶性悬案,在一个摆摊老头的协助下,成功告破了。
那一天,马小明爸爸的修鞋摊前,来了一位头脸捂得十分严实的客人。客人将脚上的一双皮棉鞋递过来,说地太滑,打个掌子。在客人掀开面罩一角点烟的时候,马小明的爸爸认出了那个人。他不慌不忙地取钉,拿锤,一丝不苟地钉钉。那人似乎有点急,三番五次地催促。马小明的爸爸将一根长钉牢牢地钉进去,悄悄拨通了110电话。
电视台进行了跟踪采访报道。
十年前,马小明的爸爸就将那个穷凶极恶的家伙烙在心里了。即便他整了容,也能准确认出那双令人发怵的眼睛。马小明的爸爸对全市的电视观众说,那是老子的地盘,休想从老子的地盘上溜走一只蚂蚁。马小明的爸爸说得天花乱坠,一口气反复将老子的地盘说了十八次。
同学们口口相传,知道老英雄是马小明的爸爸。他们轮番跟马小明拥抱,轮番替马小明有这样一个优秀的爸爸骄傲。高傲的郑小莉,正式向马小明鞠躬道歉,并通过马小明,向英雄的马伯父真诚道歉。
马小明以百米赛跑的速度,奔跑到爸爸的地盘,神采飞扬地拥抱着弯曲的爸爸,眼睛里噙满幸福的泪花。
马小明的爸爸擂着马小明的肩头,小子,这地盘,老子先守着。将来,传给你!
马小明郑重地点点头。
(原载《山东文学》2013年2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题为“老子的地盘”,这里的“老子”,是爸爸的习惯用语,这种自称与爸爸的职业身份有很大的关系,表现了爸爸的低下卑贱。 |
B.“高傲的郑小莉,正式向马小明鞠躬道歉,并通过马小明,向英雄的马伯父真诚道歉。”郑小莉对马小明爸爸的态度前后发生了一百八十度转变,可见她才是“小人,标准的市侩小人”。 |
C.小说的核心要素之一是人物,这篇小说抓住爸爸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描绘,让爸爸的形象变得鲜明丰满。 |
D.文章的结构也是一大亮点,欲抑先扬,悬念四起,最后获得情感爆发。 |
E.“爸爸头秃,背驼,油黑的光脑袋前倾,几乎要爬到眼前臭气熏天的鞋上”,文章中仅有的外貌描写,既刻画了儿子眼中爸爸的真实形象,也饱含了儿子对爸爸的情感。
(2)马小明的爸爸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文章的主要人物是马小明和他的爸爸,那么同学郑小莉就显得无关紧要了,可以删去这个人物吗?请结合文本说明理由。
(4)文章开头写“马小明总是将自己的脑袋弄得一低再低”,文章结尾写“马小明郑重地点点头”,马小明对爸爸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这样的转变是否合情合理?请结合文本和现实简要分析。
阅读线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
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
书法与绘画、音乐等纯艺术门类不同,它不仅仅是艺术,因为书法首先是中国的文字。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独一无二的书法无疑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它文化的标志之一。
我们对传统的文化、传统的书法要有敬畏之心。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之一,就是我们自古沿用下来的书法。中国的书法拥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它是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更是中国人智慧的“舍利子”。一个对自己文化都不敬畏的民族何谈自尊。回顾历史,作为文字的书法,是完全实用性的,是人们生活、交往、奏事不可缺少的;但作为艺术,中国古代书家追求法度,追求书卷气、文人气,使书法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述思想的实际手段,更用书法来体现文人的才情和学养,所谓“字如其人”、“书为心画”。一部书法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发展史,书法艺术延续了近三千年的辉煌,正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所在。
从二十世纪初西方的钢笔进入中国以来近半个世纪,硬笔代替了毛笔,使中国书法渐渐不再具有实用性。尤其是近十多年来,随着电脑的高度发展和普及,这一代年轻人不要说写毛笔字了,甚至即将远离硬笔,进入一个无纸无笔的键盘时代。过去,古人入私塾读书,识字、吟诵、书写三者是合而为一的,是一个不可分拆的整体。但是,在现代教育兴起之后,中国文字的整体性和书卷气的传统被拆解:文字、音韵、书法,成为不同专业;文字归于中文,吟诵归于表演,而书法归于美术。阅读答案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阅读答案书法: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识字作为必修课,书法却成为选修课。而今研究中文的,往往不了解书法;美术学院学书法的,并未开设文字、音韵的课程。
可见,书法传统在代际绵延中发生了多次重大变化,书法之“法”对于使用毛笔的人来说,越来越隔膜,正因为如此,人们对于书法的认识也越来越混乱。尤其是经历了上个世纪的战乱与运动,书法传统的脉被人为地割裂了,直接造成了今天书法创作、鉴赏与批评的标准不断地泛化甚至是丧失。
书法不仅是写字,其深层所蕴含的,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杆。文化不能遗传和移植,也不能复制和再生,必须从小培养,必须要不断坚持,少则几年、十几年,多则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点滴积累,耳濡目染、薪火相传,不然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
汉字对中国文化来说,是母体,是源头,是根本。书法应是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弘扬传统书法事业,正是弘扬中华文化最基本的因素,也是“文化安全”的保障所在。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新被呼唤,中华民族精神重新被构建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中青年书法家需要不断努力补上传统文化的精深课程,同时发挥自身的影响力,用生命凝结的书法艺术,呼唤出民族文化的新辉煌,全力肩负起我们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与历史使命。下列关于“书法艺术”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为艺术,书法同绘画、音乐等纯艺术不同,它是中国文化区别于世界其他文化的标志之一。 |
B.中国书法具有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是中国历代书法家精神的结晶,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
C.书法不仅是写字,还有更深层的蕴含,它是中国古人认知世界的一种睿智的方式,要想薪火相传,必须从小培养、不断坚持。 |
D.书法是以中国的文字为基础的艺术,文字是一个国家文化发展的母体和载体,因此,书法成了中国文化的载体。 |
下列对“书法艺术”渐趋衰落的原因的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西方硬笔的进入、电脑的高度发展与普及,使文字书写渐趋淡化。 |
B.二十世纪战乱与运动人为地割裂了书法传统的脉搏,造成了今天书法艺术的丧失。 |
C.现代教育将文字、音韵、书法分割成不同的专业,阻碍了书法艺术的发展。 |
D.现代人对于书法若不能从小培养、不能坚持,就会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书法艺术。 |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书法作为自古以来延续下来的中华文明和中国艺术独特性的代表,我们应该对其有敬畏之心。 |
B.书法艺术不仅成为人们用来记叙和表达思想的重要手段,而且也体现了文人的才情和学养。 |
C.古代人私塾读书,往往将识字、吟诵、书法合而为一,而现代教育却将其分割开来,造成了学生书法艺术的缺失。 |
D.传承书法艺术,就是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青年书法家要肩负起应该承担的文化责任和历史使命。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大医精诚妙手仁心
“相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医;果能为良医也,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民之厄,中以保身长生,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医,则未之有也!
——黄凯钧《友渔斋医话》
2008年,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成立5O周年,亦是罗征祥教授从事心血管病研究56周年。
祥和的面容,儒雅的风度,神情中透着成熟与稳重,眉宇间充满平和与慈祥——这就是罗教授给大家的印象。罗教授1952年从华西协和大学医学院毕业,几乎没有多少犹豫地选择了当时在医学领域里最难最复杂的专业——心脏外科学。这在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几乎无人涉足的禁区:除了专业技术的难度外,还有众多的不解和怀疑。罗教授经过与广大患者的接触后,深信心血管疾病并不是少见病、富人病,他就是要到这个没有路的地方闯一闯,为数以万计的病人闯出一条新路来!他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图书馆,从摸清心脏基本结构开始,不畏艰难,披荆斩棘,在心脏外科领域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心脏手术要求极高,罗教授从最基本的止血练起。大血管不慎破了,满视野都是涌出的鲜血,触目惊心,罗教授眼睛看着无影灯,一按、一压、一捏,大弯针缝合创面,气定神闲的几下子:好了!瓣膜要一针针依次缝合,重复的动作简单却枯燥,1小时,2小时……有些医生已经站酸了腿,看花了眼;罗征祥依然目不转睛,一双手不紧不慢,对生命精雕细琢。经过多年的探索,禁区的大门终于向这个不服输的突破者缓缓打开。
1974年,为发展中国心血管事业,周总理推荐阿根廷专家到广州、北京、上海选定交流医院及团队。在广东省人民医院,罗教授现场演示心脏手术准确无误,动作干净利落,旁观者叹为观止。考察结束后,阿根廷决定邀请以罗教授为团长的7名心血管病专家赴阿学习考察。在国内,手术间是他人生拼搏的战场,他努力地做好每一台手术;在国外,他的字典里没有节假日,争分夺秒地学习心血管领域的新知识,常常带着面包等简单方便的食品,泡在手术间和病房。
“坚持就是胜利! ”这是罗教授的座右铭,经年累月的探索与辛劳终于换了丰厚的回报。1977年,罗教授主持研制了国内首创的广东I、Ⅱ型生物心脏瓣膜和左心室辅助循环器“罗叶泵”,罗叶泵被认为是中国医学的一项重要突破。罗教授的名气越越大,但他没有一点大牌专家的架子。他的手术做得“漂亮"是远近闻名的,因此,每年都有全国各地的同行专程前观摩。每当这时,罗教授总是将自己的技术倾囊相授,有时还一边手术一边讲解操作要领,使观摩的同行受益匪浅。这种毫无保留的大医风范赢得了同行们的广泛赞誉。
在这些年中,盘桓在罗教授脑海中的一直是一个未能达成的愿望:建立一个集预防、临床诊治、教学、科研于一体的心血管病研究中心。1984年,罗教授遇到了志同道合的霍英东先生,在霍英东先生的帮助下,罗教授从零做起,克服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研究中心规划、建筑专家聘请、施工现场勘察……每一项都没有现成经验可供借鉴,罗教授亲力亲为,同专家们一起克服一个个困难。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霍英东心脏中心(原广东省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所)终于建成了。该中心被世界卫生组织指定为我国首批仅有的3个心血管病研究培训合作中心之一,并连续多次任命至今。
罗教授在治病医人的同时,不忘进行医学科普宣传,教育广大群众;也不忘培养更多的学生,让医学事业这朵火花不断放大。罗教授对年轻医生的要求是要提高自身素质,先学好做人,再好好做事;要树立目标,不怕困难,干好自己的临床工作和相应的科研工作。罗教授把培养年轻医生比作链式反应。也正是有了罗教授这些老一辈省医人对年轻医生的辛勤培养,省医的精神才得以在新省医人的身上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如今,心研所已经建立了一支立体的人才队伍,科研与临床互相支持,前沿和基础相互渗透,有力地推动着心研所的可持续发展。
罗教授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是成功的,他所创立的心血管病研究所,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心血管病研究与治疗中心。作为学科带头人,他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不断探索,从不停止。现在已经81岁高龄的罗老,依然保持着饱满的工作热情,继续为繁荣我国的心脏外科事业奉献着心血!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罗教授主持心研所工作期间,心研所科研与临床并重,前沿与基础渗透,建立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立体人才队伍。 |
B.为发展中国心血管事业,在周总理的推荐下,罗教授作为团长带领专家赴阿根廷考察,学习心血管领域的新知识。 |
C.当时的人们认为心血管疾病是少见病、富人病,对罗教授选择心脏外科学专业感到不解和怀疑,但罗教授用几十年的医学研究和实践证明了自己的正确选择。 |
D.罗教授毕业后就从事心血管病研究和治疗工作,通过经年累月的探索与辛劳,在该领域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绩,为我国心脏外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
E.文章按照时间线索叙述了罗教授在心血管疾病研究和治疗上的业绩,选例典型,叙评结合,并采用对比、衬托等手法凸显了罗教授的医术和医德。
(2)文章开篇引用黄凯钧《友渔斋医话》中的一段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罗征祥教授在心血管病研究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妙手仁心”一词常用赞美医生,作者用它形容罗征祥教授可谓恰如其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