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分子的角度分析,对下列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
| A.“墙内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
| B.湿衣服晾在有太阳的地方比晾在没有太阳的地方容易干——温度高分子的运动速度加快 |
| C.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着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
| D.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解成原子,原子又构成新的分子 |
a mol Cu与含b mol HNO3的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则被还原的HNO3的物质的量一定是
| A.(b-2a) mol | B. mol |
C. mol |
D.2a mol |
“封管实验”具有简易、方便、节约、绿色等优点,观察下面四个“封管实验”(夹持装置未画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加热时,①上部汇集了固体NH4Cl,说明NH4Cl的热稳定性比较好 |
| B.加热时,②③溶液均褪色或红色变浅,冷却后又都变为红色 |
| C.④中,浸泡在热水中的容器内气体颜色变深,浸泡在冰水中的容器内气体颜色变浅 |
| D.四个“封管实验”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可逆反应 |
下列中学常见实验的现象或表述正确的是
| A.过量的铁投入到一定量的稀硝酸中,充分反应后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显血红色 |
| B.制备氢氧化亚铁时,向硫酸亚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边加边搅拌,即可制得白色的氢氧化亚铁 |
| C.检验红砖中的氧化铁成分,向红砖粉末中加入盐酸,充分反应后取上层清液于试管中,滴加KSCN溶液2~3滴即可 |
| D.向CuSO4溶液中滴入过量NaOH溶液充分反应后,将混合液体倒入蒸发皿中加热煮沸一会,然后冷却、过滤,滤纸上的物体为“蓝色固体” |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水润湿的pH试纸来测量溶液的pH |
| B.实验需要480mL 2.0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配制该溶液时先称量氢氧化钠固体38.4g,然后再按照溶解、冷却、移液、洗涤、定容、摇匀的步骤进行操作 |
| C.用溴水,淀粉、KI溶液比较Br2与I2的氧化性强弱,所需玻璃仪器主要有:试管、胶头滴管 |
| D.向溶液中滴加硝酸酸化的Ba(NO3)2溶液出现白色沉淀,说明溶液中一定有SO42﹣ |
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遇木炭、铝粉等还原性物质时可燃烧.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Na2O2与CO2反应时,Na2O2是氧化剂,CO2是还原剂 |
| B.1mol过氧化钠中阴离子数目为1NA |
| C.过氧化钠与木炭、铝粉反应时,过氧化钠均表现出强氧化性 |
| D.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时可生成硫酸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