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选文,完成小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选自《三峡》)
【乙】六里,渡一溪,颇大。又南,有峰东环而下。又二里,盘峰冈之南,乃西向觅小径入峡c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有雪痕一派①,独高垂,如匹练界②青山,有溪从峡中东注,即清碧③之下流④也。……从其后西二里,蹑⑤峻凌崖。其崖高穹⑥溪上,与对崖骈⑦突如门,上耸下削,溪破其中出。
(选自《游大理日记》)
【注释】①派:量词。②界:隔断。③清碧:溪水名。④下流:河流的下游。⑤蹑:踩、踏。⑥穹:隆起。⑦骈:并列。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1)隐天蔽日:____(2)或王命急宣:____ (3)有峰东环而下:____下面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渡一溪 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
B.即清碧之下流也 水陆草木之花(《爱莲谚》) |
C.与对崖骈突如门 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 |
D.上耸下削 上书谏寡人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乃西向觅小径入峡。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峡中西望重峰掩映最高一峰当其后请分别写出【甲】【乙】两文中表现水流湍急的句子。(用原文语句回答)(4分)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解释下面加点词(4分)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 B.悉如外人( ) |
C.便要还家( ) | D.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
下面加下划线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 B.阡陌交通 |
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是以渔人的行踪为线索。 |
B.本文既然名为“记”,当然就是一篇记叙性的文章。 |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表现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特点,因为他们害怕世人来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
D.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
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注释:祠(cí):祭祀。周代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乃左手持卮()蛇固无足()遂饮其酒()终亡其酒()翻译下面句子。
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
(2)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这则寓言现在演化而来的成语是: 。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下列两篇文言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甲】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乙】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
(1)遽契其舟____________________(2)兔走触株____________________
(3)先自度其足____________________(4)项为之强____________________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遽契其舟因释其耒而守株 |
B.何不试之以足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
C.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
D.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于土墙凹凸处 |
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后来演化成了一个什么成语?这两则寓言都讽刺了一种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强记①之法
叶奕绳②尝言强记之法:“某③性甚钝。每读一书,遇所喜即札录之,录讫朗诵十余遍,粘之壁间,每日必十余段,少也六七段。掩卷闲步,即就壁间观所粘录,日三五次以为常,务期精熟,一字不遗。壁既满,乃取第一日所粘者收笥④中。俟再读有所录,补粘其处。随收随补,岁无旷日。一年之内,约得三千段。数年之后,腹笥渐满。每见务为⑤泛滥者,略得影响⑥而止,稍经时日,便成枵腹⑦,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
【注】①强记:记得住,记忆力好 ②叶奕绳:山东历城人,有文采,善剧曲 ③某:我
④笥(sì):竹箱 ⑤务为:力求⑥影响:印象⑦枵(xiāo)腹:空腹,指毫无学问下列句中“之”与“遇所喜即札录之”中的“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叶奕绳尝言强记之法 | B.粘之壁间 | C.一年之内 | D.数年之后() |
下列关于读书学习的条件方法,在叶奕绳的强记之法里没有提到的一点是()
A.君子之学,其可一日而息乎?(欧阳修) |
B.读书须是虚心方得。(朱熹) |
C.房室清,墙壁净。(《弟子规》) |
D.要多读书,但不要读太多的书。 (富兰克林) |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4分)
①录讫朗诵十余遍: ②掩卷闲步:
③一字不遗 ④岁无旷日翻译下列句子。
①每见务为泛滥者,略得影响而止。
②不如予之约取而实得也。
(届浙江台州中考)
郈成子返璧
郈成子为鲁聘① 于晋,过卫,右宰谷臣止而觞之。陈乐②而不乐,酒酣而送之以璧。顾反,过而弗辞。其仆曰:“向者右宰谷臣之觞吾子也甚欢,今侯③渫过④而弗辞?”郈成子曰:“夫止而觞我,与我欢也。陈乐而不乐,告我忧也。酒酣而送我以璧,寄之我也。若由是观之,卫其有乱乎!”倍⑤卫三十里闻宁喜之难作右宰谷臣死之。还车而临,三举⑥而归。至,使人迎其妻子,隔宅而异之,分禄而食之。其子长而反其璧。孔子闻之,曰:“夫智可以微谋、仁可以托财者,其郈成子之谓乎!”郈成子之观右宰谷臣也,深矣妙矣。不观其事而观其志,可谓能观人矣。(选自《吕氏春秋》)
【注释】①聘:出使。②乐:乐器。③侯:何。④渫(xiè)过:重新经过。⑤倍:通“背”,离开。⑥举:举哀。联系上下文,在括号处填入被省略的人名或地名。
(①)顾反,过(②)而弗辞。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倍 卫 三 十 里 闻 宁 喜 之 难 作 右 宰 谷 臣 死 之。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陈乐而不乐()(2)向者右宰谷臣之觞吾子也甚欢()
(3)酒酣而送我以璧()(4)使人迎其妻子()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若由是观之,卫其有乱乎!《吕氏春秋》多以主题分类(如选项),本文应属于哪一类?( )
A.功名 | B.异宝 | C.骄恣 | D.观表 |
文章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